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中陰解脫門: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事

作者: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

出版社:眾生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2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860361

ISBN:9789866091698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章節試閱

↑TOP
此生中陰的修持

如果要認識到沉睡時的微細心識是光明的本質的話,就需要運用「夢中陰」的階段。在睡夢中陰的修持中,首先要知夢──知道這是夢,然後在知夢當中,有很多的修持方法,藏傳佛教四個宗派都有這些教導,特別在「那洛六法」當中,談到很多夢中的觀修方式,而第一步就是要知道這是夢,第二步就是如何去化現、轉化等等。

三摩地的訓練

如果你想在睡夢中能夠如實地知夢,或者在沉睡當中認識到光明,就需要依靠白天時在禪定上的修持。白天的禪定修持如果修得好的話,到了夜裡就比較容易知夢,能夠認出光明。白天時禪定的修持,也就是在「禪定中陰」有二個階段:一個叫作「等持」(即座上),一個叫作「後得」(即座間或座下)。

在座上的修持當中,能夠無念專一地安住,藉著這樣的修持力量,到了晚上沉睡的階段,就有機會認出光明。在下座期間,指的就是當你從無念專一的禪定當中起座之後,一直到你真正入睡前的這一段時間,如果你能夠時時這樣去觀照一切萬法,從色法(物質性的事物)開始,乃至於遍及一切的法,認識到這些法雖然有顯現卻是無自性的,透過如幻的八種譬喻,時時這樣去體認、去瞭解,到了晚上睡夢的時候,就很容易知夢。

為了能夠在沉睡中見到光明,而這光明是在沉睡當中才能夠見到,為了能夠見到或是了知沉睡當中的那個光明,也就是體性光明的那個狀態,有賴於「夢中知夢」的這個能力。

如果我們連夢中知夢的這個能力都沒有的話,想見到無夢的沉睡中的光明就不用談了。這是因為以微細身來說,在睡夢狀態和沉睡當中的兩種微細身,後者是更為細微的。為了能夠在夢中知夢及證得沉睡中的光明,就得看我們在此生中陰的狀態如何。我們還需要一些訓練,而這些訓練必須在此生中陰開始。

在此生中陰當中,有所謂的「座上瑜伽」及「座下瑜伽」。如果以座上的狀態來說,我們一般稱之為「三摩地」,也就是禪定的狀態、無念的狀態。此外,要知道無念及有念其實是不二的,它們在空當中是不二,同時還能夠不離於那個毫無概念分別的狀態。如果瞭解大圓滿法教的話,就知道現在談的是「本覺」;如果你修的是大手印的話,就是「平常心」,或者稱之為「子光明」,或另一個說法「自心本性」來表達都可以。

也就是無論是什麼樣的名相,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要見到空明不二、毫無概念染污的那個狀態。我們在三摩地中訓練自己處於這種狀態,就會影響我們在沉睡當中能不能見到光明,這當中有所謂類似的相續。

接下來,當你從子光明的狀態中起身,或者說從自心本性的狀態中起身,進入了所謂有概念分別的世界時,就稱為「座下」或「後得」。你必須在座下或後得的狀態中持續禪修。有時不同的翻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座下有各種不同的稱呼,但重點就是你並非處在本覺的狀態中,而是在概念分別心當中。

所謂的「概念分別心」,就是以自他或主體、客體來分別,也就是二元之心。在這個二元心當中,我們就用二元的方式來訓練,也就是我們在此生或當下或某個事件當中去思維,思維一切皆如海市蜃樓、空谷回音、乾闥婆城,這稱之為「幻身瑜伽」的修持,屬於相對的或世俗諦的。勝義諦或究竟的幻身修持,是跟空性有關。簡而言之,座上與座下都是我們可以修持的,這些修持會影響我們是否能在睡夢中陰知夢,或者在沉睡當中見光明。

顯相的基礎是什麼?

在座上的時候,主要是安住在空性,是以「空性」為主的修持。在下座階段,主要是針對各種顯相展現的部分,以「幻身瑜伽」做修持。現在重要的是「囊哇」這個字,也就是各種的顯相。如果我們現在有些體驗或覺受,這個覺受是顯相,還是空性?大部分來說,是顯相。

這些顯相的基礎是「明」,還是「空」呢?是「明」。顯相的實相是什麼呢?或者說「明」的實相是什麼呢?是「空」。所以說顯相的實相是空,同樣地,明的實相也是空。

之前提過在氣或風的擾動之下,微細的心識開始作用而產生了主客之別,但是在最初還沒有產生迷惑之前,那時候的心識狀態是非常微細的。在它沒有受到風或氣的擾動時,它本身就具有明,但是有沒有各種顯相呢?其實在沒有產生顯相的狀態之下仍然具有明,也就是有這種沒有風擾動而具有明之本質的狀態,之後在這個狀態中受到風的擾動,於是開始出現境相,它們次第展現出來,所以可以知道這些不同的顯相,是明受到擾動之後而顯現的。

藏文「囊究」的意思就是「姿態」,但是這個姿態不單單指的是我們的行為所顯現出來的,而是所有一切萬法都顯現出它各式各樣的一種姿態,或者說聲音也有不同的姿態,味道也是,這裡的囊究指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姿態。這些姿態的體性雖然是相同的,但是從相同體性的狀態中,卻顯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以人來比喻的話,有時候一個人顯現得非常高興,有時候非常疲累或非常難過,這些都是不同的姿態,或者是表達,我們用了很多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因此顯相的姿態,就有各種不同的展現,有迷惑的姿態、不迷惑的姿態。

就「空」而言,它沒有什麼樣的姿態,它沒有顯現出姿態;就「明」而言,事實上它也沒有什麼樣的姿態,或者有一些些,但是沒有很多的姿態,因此大部分的姿態都是因顯相而起的。

此外,英文中的「perception」,意思是感知、知覺、覺受或經歷,這些解釋都可以。再來就是現象。這幾個字湊在一起,統稱為「顯相」。一切顯現皆為顯相,它之所以能顯現是因為有明,而明之所以可以為明是因為有空,我們要等到後面的中陰才會提到,那時就會看到某些好像跟空有關的顯相。

迷惑與不迷惑,遍滿明與空

顯相的姿態非常多,有些是沒有迷惑的,有些是迷惑的。沒有迷惑的這些顯相,我們稱之為「清淨智慧」或「清淨」的顯相,也可以稱為「圓滿報身」的顯相,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當中報身的顯相。舉例來說,當我們談到淨土,每天念著阿彌陀佛,這個阿彌陀佛淨土的顯相,就是阿彌陀佛清淨的顯相、阿彌陀佛圓滿報身的顯相。阿彌陀佛也有所謂法身相,但是在這主要是圓滿報身的顯相。雖然是阿彌陀佛報身的顯相,但是它的本質仍然是空與明。

所以,沒有迷惑的這些顯相,除了是「清淨智慧」的顯相,也可以說是「圓滿報身」的淨土,例如,阿彌陀佛的淨土、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文殊菩薩的淨土,它不單單指的是外在的這個淨土,還有淨土當中的導師──佛,都是清淨的顯相。這個淨土與佛的本質一樣是明,而這個明的本質還是空,因此一切沒有迷惑或清淨智慧的顯相,是不離明與空的,也就是說在明空之外沒有任何的顯現,一切都含括在明空之內。而另一種顯相,就是迷惑的顯相,也稱為「不清淨迷亂的顯相」。

為了要溝通我們需要語言,而在這個語言的規則當中,我們稱一者為迷惑,另一者為不迷惑,但是我們並非在講實相當中的顯相本身,而是當我們見到顯相的時候,就以清淨或不清淨來作溝通的話語。

所以,「迷惑」的顯相稱之為「不清淨迷亂」的顯相,這部分非常重要。為什麼需要講這部分呢?不清淨迷亂的顯相,舉例來說,就像三界中的心、三界的各種有情及三界的各種處所,這個處所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總之,三界中一切能依、所依,都是不清淨迷亂的顯相。譬如無色界的心、色界的心、欲界的心,以及依著各自心的狀態所顯現出各種迷亂的顯相,包括五根(眼耳鼻舌身)及顯現在自己眼前的五塵(色聲香味觸),乃至相應於五根的五識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不清淨迷亂的顯相,當然所有的六道也都是,這一切都是顯相的各種姿態。因此,所有一切清淨的顯現都是顯相的一種姿態,不清淨的顯相也是顯相的一種姿態,這非常重要。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無論這些不清淨迷亂的顯相如何展現,或者顯現為什麼樣的姿態,它的本質離不開明與空。這代表當中有個希望,就是迷亂所遍布的任何地方,當下的空與明也是遍滿的。

那麼再用另一個方式來說,意思也是一樣的,但不同的角度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看見。譬如我們活著的時候,同樣是明空的智慧所遍滿的,而死亡的時候也是明空的智慧所遍滿的。既然活著的時候遍滿明空的智慧,在作夢的時候、沉睡的時候一樣也是。在死亡的時候,當五大消融展現種種的顯相時,一樣遍布明空的智慧。之後我們會講到顯、增、得,這三種狀態也是顯相的姿態,都是「空」自身的光彩,雖然「空」本身無相,卻顯現出空所具有的本貌。

總之,在五大消融時所顯現的相,仍然是具有明與空,接著進入「法性中陰」的階段,同樣也是明與空,而「投生中陰」仍然是明空的,所以輪迴與涅槃的一切顯相從來沒有離開這明與空,也就是說無論是迷惑的或不迷惑的一切萬法,都為明空所遍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