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佛教史叢談散集
Buddhist History Essay Collection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0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81

ISBN:9789575987350

定價:NT$460

會員價:NT$39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二篇 印尼古代佛教史考

↑TOP
第一章 佛教的傳入(公元二世紀初至七五○年)

一、中印文化對印尼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簡稱印尼,位於印度洋和大西洋之間,北緯六度南緯十一度,東經九五度至一四一度,占東南亞海島國家的大部分,由大小三千多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為一九○點四三平方公里,人口現已達兩億四千多萬。

今日印尼是一個伊斯蘭教勢力國家,這是自十三世紀後葉才開始。在這以前,佛教曾在印尼興盛達七、八百年之久,婆羅門教也很流行,可惜印尼早期歷史記載很少,或者煙沒了。現在可以根據三方面資料來補充印尼古代佛教史的重建:一是中國古籍中的一些記錄,二是印度古典文學詩歌中的傳說,三是印尼及東南亞古代遺跡及碑銘的發現,經過現代學者對印尼古代史的研究考證。依據這三方面資料來編寫這篇《印尼古代佛教考》,當然也不太可能求得其史實完整性和時間連貫性。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阿育王為了統一全印,將勢力伸向南印度,攻打羯陵伽國(Kalinga),在公元前二六一年攻克羯陵伽時,屠殺了十五萬士兵,俘虜為奴亦約十五萬人。這使得羯陵伽人大批逃亡到外國去,據稱有逃到下緬甸得楞族的,與當地孟族人混血起來;也有逃亡到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北部的,與當地的部落居民混血起來。印度人以蘇門答臘為金洲,以印度支那半島為金地。這一戰爭打開印度人向東南亞移民運動,開闢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跟著佛教和婆羅門教也傳到東南亞。

印尼古代史無可考。但因東南亞介於中、印兩大國之間,為古代中、印海上交通所必經之地,印尼為重要中心地點之一。到公元一世紀前後,中國人和印度人已抵達印尼,建立了外交和商業的關係,公元一世紀初,印度教和佛教已傳入印尼。中國通過使節不斷地往返,而印度移民卻直接帶進他們的文化和宗教,因此在早期的印尼史上,曾先後建立許多個印度化國家,影響最為深遠。

中國與印度的交通,起源極早。尤以佛教的傳入,自漢朝以迄唐代,其所經通道,不外乎西域和南海兩道。今就南海而言,當時我國高僧往印度求法,或由南方來華譯經的外國沙門,其行程多經海道。中國史籍中所稱的南海或南洋,大致即指現在的東南亞一帶。

印度人對東南亞的認識,在公元前二世紀完成的《羅摩衍那》(Ramayana)史詩中,就記有大麥島(Yava-dvipa)和金銀島(Suvrna-rupyaka-dvipa)二地名。據學者考證,前者指今日印尼的爪哇(Java)或蘇門答臘(Sumatra),後者指今日緬甸至馬來亞一帶。到公元一、二世紀,印度移民更開始大量湧入東南亞,從事商業活動和文化宣揚。

史詩中所稱的大麥島,是由梵文Yavadvipa組成;Yava譯為穀粒、大麥,dvipa譯為島、嶼、洲,合譯為大麥之島。這可能是印度人初到印尼時,見到島上有長著許多麥粒而起的名稱。又梵文Yavadvipa,古爪哇語轉讀為Javadvipa,所以後來Java中譯為爪哇。

據萊佛士所著《爪哇史》(History of Java)記載印尼古代建國傳說:「訶陵(Kling,即Kalinga)昔曾遣戶口二萬往爪哇島,彼等既至,人口增加,日趨繁榮,其時人民尚未開化。」訶陵建國約在公元初,建國者是來自南印度的羯陵伽(《大唐西域記》作羯餕伽)族人,因印度人移殖到外國時,常以本國地名為新到之地所起名稱。所以現在印尼人仍有沿稱印度人為羯陵伽人。

另據《爪哇史》傳說:公元七十八年有一印度人阿提沙迦(Adisaka)至爪哇,統一全島,為第一位開國君主。

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佛教在印度興起,而婆羅門教仍舊盛行,在南印度的羯陵伽及注輦(Cola,亦譯朱羅)等地,則為婆羅門教勢力的根據地,佛教徒常受到壓迫。當南印度人移居印尼(等地)時,自然就帶進了他們的婆羅門教,據此推測這是婆羅門教比佛教傳入印尼更早的原因。

但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是佛教先傳入,之後則為婆羅門教,因為婆羅門教注重師承及種族階級,這可從印尼古代遺物考察出來。由於阿育王統一印度後,以佛教為國教,乃傳播佛教於海外。據斯里蘭卡《大史》記載,阿育王曾派遣九組僧團赴外地傳教。其中有摩哂陀至斯里蘭卡,須那(Sona)與鬱多羅(Uttara)二人到金地。金地有學者指出大約是現在的緬甸、泰國至馬來亞一帶。在印尼從遺物中考察首先傳入的也是佛教,之後才為婆羅門教,再後是佛教與婆羅門教混合並存。

中國與東南亞海上的交通,為時很早;有關和印尼的來往,首先記載的是《後漢書.南蠻傳》卷一一六:「順帝永建六年(一三一)日南徼外葉調王便遣使貢獻,(帝)賜調金印紫綬。」這裡的葉調,即爪哇島,是梵文Yavadvipa的對音。其後如《高僧法顯傳》稱耶婆提,《宋書》作闍婆婆達,《高僧傳》作闍婆,都可與梵文對音。直至元代《島夷志略》一書,才新譯為爪哇。這些不同的譯名,在歷史上都泛指現在印尼的爪哇或蘇門答臘,這因為政治勢力和國土範圍,時常有發生變動。古時亦有稱爪哇島為大爪哇,蘇門答臘為小爪哇。這在以下文中,還要提到這些不同的譯名。

公元二世紀後葉,希臘地理學家陀利彌(Ptolemee)著《地理志》(Gesgraphike Syntaxis)一書,卷五至卷七志亞洲地理,卷七中說:「耶婆調(Iabadiou)此言大麥島,地土饒沃,多產金。」此耶婆調一名,與梵文Yavadvipa對音亦相合。

公元三九二年,迦留陀伽在東晉譯出的《十二遊經》中說:「海中有二千五百國……五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事佛,不事眾邪。第二王名迦羅……第四王名闍耶(即爪哇),土地出蓽茇胡椒。」這是佛經中最早提到南海中的爪哇。據學者考證,這些在海中的國家,斯黎國或即斯里蘭卡,全國信佛。迦羅(Kala)即馬來半島的吉打。闍婆則為爪哇無疑,因蓽茇,即為長胡椒,是爪哇的出產。

在印尼曾發現各種不同的佛陀像,在爪哇的任抹發現一尊銅像,高四十二公分。還有一尊更大佛像,在蘇拉威西的西海岸錫肯登地方發現,從頭部至大腿有七十五公分。在巴鄰旁(Palembang)附近的西貢唐山上發現一尊佛陀石像。這些佛像藝術風格是屬於公元二、三世紀印度阿摩羅缽底派(Amaravati)的作品。如果說這些銅佛像是在三世紀以後從外地帶來,而巨大的石佛像,依當時情形則不可能從印度用船運來。

印尼最古老的國家,除前述爪哇的訶陵以外,還有從碑銘可證知的兩個古國,其一是在加里曼丹的古戴王國,其二是在西爪哇的多羅磨王國。在古戴王國一帶發現有公元四世紀的四塊石碑,這些石碑用梵文記載了一個由印度人或印度化的王族統治的國家。國王以印度式名字結尾為跋摩(Varman),記述了兩次由祭司們提供的婆羅門教的獻祭,還記述了國王慕拉跋摩賜給僧侶土地二百零一畝與黃牛一千頭,這裡的僧侶是指婆羅門。銘刻用的為南印度文字,與統治東南印度的跋羅婆王朝(Pallava,公元三○○至八○○年)所用的格蘭塔字母(Grantha Alphabet)基本一樣,而中心在印度馬德拉斯一帶,盛行婆羅門教,以濕婆教為主,碑銘中未提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