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大乘玄論》點校
Treatise on the essentials of Mahayana by Jizang: A punctuated and proofread edition

作者:吉藏大師 / 陳平坤 點校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典籍叢刊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0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30021

ISBN:9789575987305

定價:NT$520

會員價:NT$44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壹】導讀 二、《大乘玄論》各章要義概述

↑TOP
第二章〈八不義〉

(一)「八不」是諸佛菩薩的教學暨實踐核心

吉藏在第二章〈八不義〉第一節〈辨大意〉中,一開始就說「八不」是諸佛正法的教學中心,也是學人實踐佛說聖道的修行主軸,因此,學人必須妥善理解、領會「八不」說法的意涵,才能由此得益而入道證果。

吉藏認為「八不」教說,不僅藉由否定某些特定見解而要求超越該許見解所形成的有限視域,而且還意在遍破一切「有所得心」為根本所形成的種種錯誤知見或執著心態,因此,他說:「『不』,不一切。以『不』明義,豈不窮深?深義亦不,即是菩薩觀行。……行波若之因,會涅槃之果,皆為『八不』所不。不此深勝法,以『不』而為深義,深義亦不也。」可見「八不」,一方面用來橫破各式邪見,另一方面用來豎超種種定著,乃是徹始徹終、沒有止境的菩薩觀行法門。

(二)「三種中道」和「智慧中道」

吉藏指出「八不」即是「中道」。在前章中,曾就「八不」闡明「中道」之義蘊,而本章則反過來說解「三種中道」,同時揭示「智慧中道」,用以發揚「八不」教說的深層意涵。

1.解說「三種中道」

吉藏表示「八不」含有「三種中道」之義,而且「三種中道」不外就是「二諦」。為什麼?且從「三種中道」的意指說起。

「三種中道」指的是:(1)「世〔俗〕諦中道」,(2)「真諦中道」,(3)「真俗合論中道」。這「三種中道」是分別就「俗諦」層面、「真諦」層面、以及「俗諦」併合「真諦」一起的雙重層面,來談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等超越邊見或邪思的佛說緣起中道內涵。

例如「俗諦中道」,便是指世俗凡夫所認為實有某物產生、確有某物滅亡的看法,其實只是對於眾因緣生、本無自性的經驗現象而所形成的一種「生」、「滅」妄見,因此,《中論》對於此種妄見而指出因緣所生諸法本來「不生」、「不滅」,便得顯示剋就凡夫所視為真實的情況——「俗諦」的不二中道。他如「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出/去」等,也可依類推知。

又如「真諦中道」,這是指修行佛法證果者所確認某事物產生乃為虛假現象之顯示,而其滅亡也只是虛假現象之消逝;然則,這一「假生」、「假滅」的認定,相對於凡夫之將某事某物視為「實生」、「實滅」的認識,雖說是更為準確-勝義的知見,但是,學人也應當明白那就虛假現象所說的「不生」、「不滅」本身,也不可逕自視同實在。因此,吉藏又表示:「假不生」不可說「不生」、也不可言「非不生」,「假不滅」不可言「不滅」、也不可說「非不滅」,這便是?就「真諦」層面所說的「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之不二中道。他如「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出/去」等,也可類推得知。

至於「真俗合論中道」,便是或者從「真諦」角度看「俗諦」,而明白凡夫所說「生滅」其實只是對於本來「不生不滅」的因緣生法之妄見;或從「俗諦」角度望向「真諦」,而明白佛教修行證果者所說「不生不滅」乃是不離於「假生」、「假滅」之現象的知見。所以一方面懂得「生滅」實是「不生不滅」,另一方面也通達「不生不滅」又本為「非不生、非不滅」;前者是「俗諦中道」、後者為「真諦中道」,而將兩者併合起來掌握其義蘊,便是所謂「真俗合論中道」。他如「常」與「斷」、「一」與「異」、「來」與「出/去」等,也類推可知。

不過,關於「三種中道」的意涵,不僅三論學派內部有多樣解說方式,而且他派論師——例如成實論師、地論師,根據其各自學說思想,也有不同的闡釋。職此之故,吉藏針對那些說法,便有許多批判論述,藉以揭示三論學派所要宣明的「三種中道」。這部分,詳見第一章第六節〈中道〉、第二章第二節〈明三種中道〉,茲不贅述。

2.論明「智慧中道」

所謂「智慧中道」,其實就是針對「般若智/實智」、「方便慧/權慧」這兩個涉及佛教賢聖心智能力的相待項目,同時分成「方便慧」、「實智」、以及「方便慧」與「實智」二者和合等三個面向,來展示該兩種心智能力有所不同、卻又不是絕對異體的關係,因此名之為「智慧中道」、抑或「二智中道」。

具體說來,便是:

(1)首先,「方便慧」是相對於「實智」所建立,因此,便不可說它不是「方便」。可是,因為「方便慧」乃不離或依待於「實智」而得有其名義的東西,所以也不可說它自身就是「方便」。由於這是就著「方便慧」所闡明的不二中道之義,因此名為「方便慧中道」。

(2)其次,「實智」相對於「方便慧」而立名,因此,豈可認定它自己本身就是「實智」!但是,「實智」又具有不等同於「方便慧」的作用或力量,所以也不可說它不是「實智」。於是,就著「實智」所開示的不二中道之義,便叫做「實智中道」。

(3)以上乃是「二慧各明中道」。相對於此,吉藏指出:依待「實智」所建立的「方便慧」,不是本身即為「方便」,所以應當稱為「非方便慧」;而依待「方便慧」以得其名義的「實智」,也不是自己就是「實智」,所以應該名為「非實智」。因此,「非實智」、「非方便慧」二者聯合在一起所顯示的不二中道之義,也就叫做「二慧合明中道」。

「非實智」、「非方便慧」之不二中道所透顯的賢聖心智運作,吉藏稱它為「正觀」;而相對於此,「非真諦」、「非俗諦」之不二中道所標指的諸法實相,吉藏則把它叫做「正中」或「正境」。「正觀」是賢聖心智運作在「正境」或「正中」之上的一種智慧活動,而「正境」或「正中」則是被如此「正觀」所緣對、所觀照的事實或理境,因此,它們是一體不可割截的兩個面向。前者,乃是依「境」所現的「智」,並非本身就是「智」,所以稱它為「非智」;後者,則是待「智」而顯的「境」,也不是自己就是「境」,因此名之為「非境」。既「非智」,亦「非境」,它所指向的,便是佛法修行者趣入諸法實相後,那不可分別思維、不可論議傳述的自覺聖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