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觀生死
Life and Death in Chan Contemplatio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71

ISBN:9789575987275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55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觀智慧滅輪迴

↑TOP
誰在輪迴?
  
你們講無常、無我,是否覺得它和你們有關係?還是無常、無我是無常、無我,關我什麼事?它要無常就無常,要無我就無我,我還是照樣在輪迴。事實上,怎麼會沒有關係呢!身心不斷地在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過程裡,這就是無常、無我;然而真有一個「我」在輪迴嗎?沒有。但人若是對「我」有了執著,就會讓這個習性成為具連貫性的、輪迴不止的一種作用。究竟來看,我們心裡的很多記憶,其實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所謂「過去心不可得」,不可得不是指沒有,而是說它發生了,但它也已經過去了,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當初的那個心,也不可能再得到那個心: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造做的也必留下業報,它本來是一個不斷流動的過程,可是人的習性總把它看成是恆常的,而認為有一個實體的「我」在輪迴。
  
另外,還有些人則是不承認輪迴,認為既看不到自己的過去,也無法看見自己的未來,又何必要相信輪迴呢?當然人可以選擇不相信,但如果這個不相信,是一種智慧的不相信,也就是你可以當下放下,那麼在臨終時的最後一念,你就會想著:「我不要再輪迴了!」因為了知無常,所以能夠全部放下;因為無我,那麼還有誰在輪迴呢?有這樣的智慧,你就能解脫。
  
其實,很多人說不相信輪迴,往往只是口頭上,心裡則是相信的。這樣的人,在他臨終時,你問他:「還想不想再活一次?」他會說:「我還想再活很多次!」這就是輪迴啊!最終還是掉進了輪迴裡。這些人只是認為,如果他相信輪迴的話,那就表示自己的前一世和這一世是一樣的,而這一世又和下一世是同個樣子,當然事實不可能如此,大家在觀念上多多少少都知道不可能有一模一樣的人再轉到下一世去;可是我們看很多的戲劇,都很喜歡以三世因緣為題材,三世都是同個人在演。我們看戲,知道那是演員,不是真的,然而面對現實人生,多數人卻是相信三世是同一個人,同一個你、我、他。舉例來說,我們供奉往生的祖先時,會準備他們在世時愛吃的東西,認為他們生前如此,現在應該也是如此。我有個同學很有趣,也滿豁達的,他去世前都不讓外人知道他的狀況,怕讓我們擔心、罣礙,直到臨終前,他才告訴我往生後要放在馬來西亞的太平佛教會裡,因為這裡有我可以陪他喝茶;但到最後一刻,他變卦了,因為他喜歡吃燒肉,可是太平佛教會裡不能吃葷,所以他改變心意,要放到不忌葷的泰國廟裡,這樣往生後太太和孩子就能帶他愛吃的燒肉去祭拜他。
  
有一些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還是相信有一個實體在輪迴,但理智卻又告訴他們不可能如此,因為他們不能想像上一輩子的「我」是這個樣子,到了下一輩子,這個「我」還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們就在口頭上說自己不相信輪迴,不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不同期的生滅過程;再加上遠從佛陀時代迄今,也一直存在著「人死如燈滅」的文化觀念,以為人死後就什麼都沒有,而這樣的觀念也強化了他們對輪迴採取不相信、不承認的態度。
  
以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的觀念,佛法稱之為「斷滅見」,它接近於無常,卻是帶有偏頗的知見。佛法所說的無常,不同於斷滅之處,在於無常中仍有相續的作用在運作,套用現代的說法,即是「物質不滅定律」。心理的能量運作,一如物質的能量運作,兩者皆是不滅的,但不滅不表示不變,換言之,它不是一個不變的個體,或是具有恆常性、實體性的存在,它指的是在變化的過程中,有一種恆常不斷的功能在運作,一切的變化都是依循這個恆常不斷的法則,而這個法則並非指稱任何具體之物,或是說有任何固定的東西是不變的,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道理,才能真正明白什麼是無常。

放下執著,解脫輪迴
  
一切都在變,變化依循著恆持不斷的法則在運作。通常人們會想像這個法則有一個中心點,或認為有一個實體,並且執持它,生命的輪迴正是因為這個執著而持續不斷地運作。我們執著它,把它抓得緊緊的,並且認為它是不變的,但事實上它仍然在變化,如果我們對於無常有正確的了解,就會知道其實並沒有一個可執持的中心點或實體,實體感來自於眾生於生死流轉時的覺知功能,心對此功能產生了執著,便把這個不斷變化的功能誤以為實並且執著它,菩薩正是見到了這個執著,而放下了它,於此同時,覺知的功能還是在,菩薩便發揮、利用這個功能,以此度眾生,而如果我們也能像菩薩一樣放下執著,所有的生滅滅已,不再生起,這就是寂滅,寂滅才是真正究竟的涅槃,使人得以脫離所有執著與輪迴之苦。
  
綜上所述,是惑造作了業,業便形成輪迴的作用,顯現為果報,當人執著於果報,就會把它看作是一種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斷這個根本的迷惑,也就是「我見」,即自我中心的執著,破了我見,惑即滅,惑滅則業、苦滅。所以無明滅行滅、純大苦聚滅,所有一切都滅了,這正是佛陀與解脫聖人的境界,我們若能有此覺悟,也能臻至寂滅的解脫境界。
  
佛陀說苦、集、滅、道,即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他是先說果再說因,先說「滅」,讓人起了嚮往之心後,接著才說「道」;同理,他先說「苦」再說「集」,也是因為許多人之所以修行,正是由於感受到苦,所以佛陀就先把人在現實裡所招感的果報做了分析,並解釋生、老、病、死與種種社會生活的互動現象,人的心理對這些現象會產生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各種的苦,這所有的苦則緣自於我們擁有五蘊合和的身心……,佛陀把這些現象都攤給我們看,而且他一定是先講這個部分,因為他明白離苦得樂是每個人、每顆心很自然的趨向,而我們會來修行,也是因為我們知道苦,所以佛陀就先讓我們知道苦是如何招感來的?集,因為我們造業;業是怎麼來的?迷惑。佛陀從果講到因,讓我們知道如何滅苦;要滅苦,就先要滅苦的因,即集;再從世間講到出世間,人若嚮往滅的果,就要有滅的因,什麼是滅的因?就是道--八正道。以八正道為中心,結合戒、定、慧與聞、思、修的修行,若是大乘菩薩道,則再加上六度的修行,簡言之,即是要以智慧與正確的知見引導修行,如此修行才能得力,以達究竟的寂滅之境。

如實觀三法印
  
佛法的中心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做為佛法的修行者,之所以一定要知道無常、無我的道理,就是因為我們想修得涅槃寂靜,換句話說,我們想要滅苦,這是修行的終極目標。三法印以簡單的三句話,就把我們研究佛法、用功修行的動機、方法和目標都講清楚了,可是我們再怎麼聽,還是有些聽不明白,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從現實的身心去觀察、體會其中的義趣,所以重點是要「觀」:觀身無常、觀受無常、觀心無常、觀法無常。透過觀,我們發現,其實所有的現象,都是無常、無我的;也可以「實觀」,亦即直接觀察身心的運作。實觀可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謂三世,不一定指遙遠的過去生或未來世,各位也可從昨天、今天、明天這樣的三世來看輪迴,看我們昨天的用功有沒有幫助到今天,今天的用功能否幫助到明天;我們之前如果沒有用功,是否會影響現在的用功?過去一個禮拜沒有用功,結果這個禮拜要用功就很難了;這個禮拜用功了一些,可是下個禮拜又疏懶了……,如此用功疏懶、疏懶用功,這樣的修行態度,也是一種輪迴,同樣掉入了業的造作裡。
  
事實上,大多數的修行人,仍是在三世的輪迴中流轉;雖然義理上我們知道,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可是三世皆是存在且互相影響,前者必然影響後者,這點是我們必須要認知且面對的,如此才能看到我們的心,如何在三世輪迴的過程裡起作用。譬如有同學說,他在家裡打坐可以坐得很好,怎麼來這邊就不行了?他就是執著過去的「我」,那個在家打坐的「我」,和現在在禪堂打坐的「我」,是一樣的,沒有改變,所以在家時的「我」可以一坐兩小時,那麼來到禪堂的「我」,應該也可以坐兩個小時才對。首先,他以為有一個真實的「我」,過去在家裡、現在在禪堂打坐;再者,他把過去的「我」帶到現在,認為兩者是一樣的。這兩個「我」會一樣嗎?在家時他一天可能只打坐一次,來到這裡則是一天坐很多次,這就是不同,是變化了;至於為何在家坐得好,來到禪堂就不行了?因為變化無常。因此,不用問為什麼,只要直觀無常,一切就清楚明白了,只是人總是執著於有一個自我。各位試想,這個自我中心的執著,當一口氣呼吸不過來的時候,你放得下嗎?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繼續輪迴,下一期生命再來。我們若能看清這一點,就能明白,這一期的生命是怎麼來的?因為上一期生命最後一刻的不捨,所以我們又來了!還是自我中心的執著,在製造輪迴,生命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