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觀生死
Life and Death in Chan Contemplatio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71

ISBN:9789575987275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55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立定修行的目標

↑TOP
禪法中所謂的頓悟法門,其實就是一種觀,只是在應用禪法時,要把止與觀結合起來運作。各位也知道,即使是在修止的時候,也不可能完全沒有觀的作用,因為止和觀、定和慧、默和照,都是心原本具足的功能,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它們常常是分離的,所以就要先用方法,把它們結合起來,讓它們能夠很完整、很自然地運作,這時心就能夠保持在清明安定的狀態裡,這就是一種定。接下來如果要讓慧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就要進一步調整方法,比如用觀想、默照,話頭等,這就是用功的基本程序。

由此可發現,所謂頓悟法門,並非憑空而來,也不像先前提到的蓋房子,只喜歡第三層,就只蓋第三層,而是必須先把基礎打好,然後第一層、第二層,才能來到第三層,如此循序漸進,工夫才能成就。

清楚整體的用功步驟

清楚了解用功的整個步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清楚的話,就是盲修瞎練。所謂盲修瞎練,就是你不知道自己處在何種程度,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好,又或者是隨便抓個方法就用,或是用別人認為最好的方法。例如你在經典或論典裡讀到祖師們介紹,告訴你某某法門是最好的方法,於是你就用它。在此,我們看到了一種好高騖遠的心理,希望好的東西能夠很快地得到它,這是一種世俗的、追逐的心態,而在修行時,我們也可能把這種心態帶進禪堂裡,以這樣的方式來用功。一旦如此,我們非但無法從用功中得到好處,反而會在過程中產生更多問題,於是感到自己似乎無法將這些好的方法用上去。有的人會就因此放棄,不再用功修行,有的人則是用不上去又不願意承認,結果就一直停滯在某個階段裡,既上不去,又不肯下來,就這麼卡在中間。很多修行人都有這一種狀況。

還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實際的狀態是什麼,於是就憑空想像。怎麼想像呢?他們就把經論中佛陀、祖師們講過的話或傳達的訊息背誦下來,然後想像自己已經得到和佛陀、祖師們一樣的體驗,他們整天處在幻覺裡打妄想,還認為自己已經開悟、解脫了。像是這樣的狀況,我們稱為增上慢。有這類問題的人,如果是自己一個人用功,影響還有限,如果是和別人一起用功,就有可能製造更多的問題,因為他會製造很多的假相,這當中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問題,而有的則是知道自己的這些幻覺和妄想,都不是真實的,但由於我慢,為了要維護自己的形象,於是就打了很多妄語,未證說證,明明還沒證悟,卻到處告訴人家自己開悟了。如果這種人的修行有了些程度或能力,或是他的口才很好,甚至是有一種吸引人的魅力,他就有可能擴大自己的權力,組織出類似宗教的集團,自己當教主。他們有的是在自己未覺察的情況下,做大了這樣的團體,比較惡劣的則是有意地欺騙信徒,類似的情形,在經典中乃至於我們生活周遭,皆時有所聞。
  
上述情形,佛陀其實都有提醒我們,一旦我們有類似的問題,一定要好好對治,否則不斷地在幻覺、在想像、在妄念裡打轉,又轉不出來,這樣到最後就很容易產生精神疾病;再者,對於沒有經歷過的體驗或境界,卻硬要把它裝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會感覺到身心承受很多的壓力,但因為其中牽涉到面子問題,所以這個壓力又不得紓解,因此,必須很強勢地去壓制它,壓制到最後,精神就出問題了。

坦誠面對自己的用功程度
  
各位在用功時,是要以完整的次第來用功,我們對此要很清楚,也要對自己的方法用到了何種程度與狀態有清楚的覺察,不論工夫用得好不好,都要能夠坦誠地面對。工夫用得不好,其實是很正常的,我們就調好它;方法用不上也沒關係,那就先把其他的條件都具足好。要知道之所以用不到上面的方法,往往是因為下面的基礎做得不夠;之所以無法把身心調和到一心不亂的程度,往往是因為身體不夠放鬆,而不是方法有問題,那麼,我們就回來放鬆身體,身體放鬆了,方法自然就用得上去。
  
因緣具足,果報自然顯現,用功也是如此。用功其實是不斷具足因緣條件的過程,過程中,一些該放下、捨掉的雜染,例如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雜務,「二十五方便」也提到「息諸緣務」,許多的外緣事物,我們在用功時要先把它們放下。之所以要放下,是因為它們會障礙用功,再者,帶著它們就表示又多了件事物要處理,像是平日閱讀的功課,一旦進來禪堂打坐了,就要把它們放下;不是說不用再閱讀,而是當專心於禪修這門功課時,閱讀的功課就可暫時放下,待禪期圓滿回去後,再繼續用功讀書。
  
有些功課在某一階段需要放下,你就放下,亦或是在用功的不同階段,各有其不同的重點,對於每個階段的重點工夫,我們都要把它們用好、用穩。例如我們出家眾,既然出家了,很多的世俗事物,就要放下,才能專心用功。在此過程中,我們既可跟同學們一起用功,還有許多的善知識在帶領與護持我們,這樣的助緣是用功很重要的條件,尤其在初學用功時更是如此,因為我們可藉此產生相輔相成的作用;相較於一個人用功,大家一起用功,我們更容易從同學那裡得到力量、鼓勵,甚至是警惕,這些都是用功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條件,一旦條件具足,用功達到某個程度,其狀態就會自然顯現。
  
至於初學者出現的狀態,很多是偏向負面,那是因為我們平時累積的雜染太多,需要在用功的過程中逐步地清理它們,這當中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相應的方法,只要我們有好好用方法,每個階段都是一個進度,同時也是一個過渡。是進度,表示我們用功時,工夫都有不斷地在增進;是過渡,表示每個階段都要放下,這樣我們才能持續努力,不斷地向上提昇。

每個用功的過程都重要
  
每一個過程都是重要的,每一分用上去的工夫,對我們的修行都有助益,具備這樣的態度,我們就能很有信心地用好每個階段的工夫,即使過程中出現較負面的狀態,它也是提醒我們還有些障礙尚未清理,所以要繼續用功,把工夫提起,將該放下的放下。各位要明白,「放下」也是我們用功的條件,因為有很多的障礙,障住我們修行的路,就好比走路時,有東西阻斷了前方的路,這時就要把障礙清除,我們才能繼續地上路。依循這樣的原則,清除修行的障礙,慢慢地,負面的狀態就會過去,我們就能再往下個階段繼續用功。
  
用功就是這麼一個整體的過程,而用功的終極目標,就是開悟。對此我們不必心有芥蒂,以為這麼說會有什麼問題。其實以開悟為目標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有了這個目標後,就緊抓住它不放,或是心裡老惦記著它,甚至一直想像它,那它就是問題了。
  
許多禪修老師都不會直接講開悟,因為開悟是必須親證的個人體驗,別人講的,那是他的體悟,如果我們聽了,就產生執著,甚至開始模仿,把別人的經驗,模仿成自己的經驗,這就會產生一種誤解,雖也是「誤」,卻是錯誤的誤。
  
其實佛陀與祖師們都很慈悲,在他們的開示及著作裡,都以很善巧的方式,透露關於開悟的訊息。不論是佛陀講的經典,或是論師們寫的論典,都是他們個人的體悟,他們為了要更好地表達出這種體悟,就把佛法整理成有系統的學問,而後逐步地轉達出關於開悟的訊息。
  
因此,會讀經的人,能從經典裡讀到佛陀的悟境;會讀論典的人,能從論典裡讀到論師的體悟,乃至於讀公案以及祖師的開示語錄,也都能從中讀到他們的悟境。從這些悟境裡,我們可以發現,真正的體悟,能讓我們從所有的問題裡解脫,獲得究竟的自在;不過祖師大德們所透露的這些訊息,只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然後更用功地修行,所以經典裡也提到,佛之所以要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了把他的知見,示現給我們了解,讓我們也能夠契入悟境,進入到佛的知見中;換言之,如果我們開悟了,就能跟佛一樣,從生死中解脫,這是佛法所要傳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如果我們在用功修行時沒有一個終極的目標,只是漫無目的地用功,那麼到底我們要走到哪裡?到哪裡才算是完成?對這些問題就無法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另一個狀況是,如果我們有一個目標,也鎖定了這個目標,或是也有了抵達目標的地圖,然後就以為自己已經抵達了目的地,這些都只是在紙上達成的目標,是別人所講的關於開悟的體驗,而我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然後假想自己也到了這個目的地,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