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大字版)
Commentaries on the Heart Sutra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家中寶

規格:平裝 / 26x19 cm / 21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100041

ISBN:9789575987251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72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三篇】心經實踐──生活的實踐

↑TOP
諸法空相

下面說「是諸法空相」。

五蘊等的諸法現象都是無常不實、本性皆空,所以說諸法的現象本來就是空的,是暫時有而究竟無的。譬如家庭的成員不斷在變化,小孩會長大成人離家成家,中年的會變老,老的會死亡;家中的年輕人結婚生子,人口變多,年老的死亡,人數又減少,這種現象也是由少變多,由多變少,由無生有,由有變無。這種情況就是暫時的有,真實的空,叫「諸法空相」。無論是家庭或社會都是空的。因為是空,才會變化多端,多彩多姿。就像國父紀念館及裡面的舞台,它本身是空的,因此才能夠每天提供不同團體機構做不同的演出。

去(西元一九九四)年除夕我請一位菩薩來農禪寺吃年夜飯,他說他前一天就要先把肚子空下,才能飽食農禪寺純素的美食。可見「空」實在好,「空」才能容得下東西。同理,諸位菩薩來聽《心經》也要先把心中的成見空掉,才能聽得進去,否則一邊聽我講,一邊在心裡以你的成見提出反駁,還能接受到什麼呢!「空」是真正的好,「有」並不好,諸位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體會這個道理。

有相皆妄

「諸法」的法相,就是五蘊構成的人生現象,以及人類生命所依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也就是《心經》所講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生理現象,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心理現象,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生活環境。《心經》所說之「空相」,係指世間的一切現象,皆是虛幻不實。就像《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就是「諸法空相」的意思。

《金剛經》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講的都是「實相無相」的道理。意思是如要見佛,不要把佛的色身相及音聲相當作佛,否則就是行邪道,不能真正見到如來。這目的是要我們「無相」、「離執」,如把佛的色身及音聲當作佛來執著,就是有相;若執有相,就有煩惱。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二位出家弟子從遠方長途跋涉去見佛。一路上非常艱難,沒有水喝,其中一位因持不殺生戒,堅持不喝有蟲的水,就渴死了。另一位則認為見佛是最要緊的事,為了保存生命去見佛而喝了那有許多蟲的水,最後見到了佛。佛卻對他說︰「你沒有見到佛,另外因渴死去的那位比丘早就見到佛了。」這故事是告訴我們:遵照佛的教導去修行佛法的人,就是真正見到佛了。如果僅把佛的色身當作佛,卻不遵照佛的教理或方法去修行的人,縱然佛在眼前,也不叫見到佛。

「空相」和「無相」是同義詞,在《金剛經》叫「無相」,有所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實際上就是「五蘊皆空」。五蘊就是生命,我的生命叫我相,你的生命叫人相,眾生的生命叫眾生相,生命繼續活下去叫壽者相。所以《金剛經》所謂的「四相」實際上就是「五蘊相」;《金剛經》所講的「無相」即是《心經》所說的「空相」。

借假除妄

為什麼「五蘊是空」?乃由於因緣所生之故。過去的因加上現在的緣,叫作因緣,幾種因素配合起來叫作因緣。由因緣配合而產生的生命現象,叫作因緣所生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就是幻起幻滅的空相。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說到:「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四句話是說,「我」這樣東西實際上是空的,但假其名為「我」;雖然是空,但仍有假名存在,不相衝突,這叫「中道」。

「空相」這名稱,產生了「中觀」的印度哲學;「無相」的名稱,產生了中國的禪宗奧義;從五蘊的分析,特別是五蘊對心理的活動及意識的分析,而後產生印度佛教的另一派哲學,叫唯識瑜伽派。

「空」是「無常」及「變」的意思,用般若智慧看世間現象,無非是虛妄的,可是因為凡夫愚癡,對虛幻不實的東西產生分別執著,造作生死惡業。菩薩以慈悲心,借假除妄,在虛妄的世界行菩薩道,廣結善緣,普度眾生。

這段話是說,凡夫不知五蘊和合的身體、生命是空的,反加以執著,因而造成對自己及他人之困擾。換句話說,凡夫戀世,易導致混世,甚至亂世。聖人及菩薩以其智慧,知道五蘊所成的生命是暫時的、是空的、是假的,卻是利用它來自利利他,普度眾生,不為自己增加煩惱,又令眾生減少苦難。這兩者相較,理應知道如何取捨。我們雖是凡夫,但不須妄自菲薄,在聽了《心經》之後,更應有信心學習聖人及菩薩之智慧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