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熟年真好
Embracing Life after 50

作者:楊蓓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160頁

商品編號:1111050131

ISBN:9789575987206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40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Chapter 2:熟年準備:啟動自我統整

↑TOP
從社會認同到自我認同

這一年來,我常問自己的一件事是:「我要很輕鬆地過日子嗎?每天遊山玩水,睡到自然醒,沒事就和一些老朋友喝喝下午茶嗎?」我每次只要想到這裡,心想頂多過個三天,就會感到無聊了,覺得這樣活著跟廢物有什麼兩樣呢?這時候我只好告訴自己,自己的習性已根深柢固了!我這樣的看待,並不表示我要改變習性,而是在統整自己的過程中,看清自己是怎麼回事。

找到自我認同

如果不看清楚,就沒有選擇權,只能被習性推著跑;當習性推著你跑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自己很疲累。這情形就像年輕時,被那個軌道上的規則推著跑的道理是一樣的。可是那時還年輕,你有體力,但到了熟年,沒有體力了,你還是無意識地被習性推著跑時,你的疲累絕對不是年輕時的疲累可以比擬的。所以,看清楚的目的,重點是在選擇,你知道自己的限制在哪裡?知道自己的習性,這時候你才能夠漸漸給自己一個比較清晰的選擇,就像我即便知道不能虧待自己,可是仍然必須要去做一個選擇,哪些事情是我覺得必須要做的,以及哪些事我還是得負責任。人在年輕時,尋求社會認同,到了熟年的階段,所要尋求的是自我認同。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在建構歷史感的過程中,你下了標題、命名,你的解讀就是為了找到自我認同的點。當你有了自我認同時,你覺得即使「盡形壽,獻生命」,都不會後悔,就如同古人說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就是你的自我認同、人生目標。

如果用禪宗的語言來解釋,我們在尋求社會認同的過程,是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世界,我們活在山水裡,當然看到的是山、是水。可是,當我們開始去統整自己,看到我們的習性、模式,看到我們的生命歷程從頭到尾都有一個歷史的持續感,相較於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這時到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因為我們曾認識的山水,至此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等到真的經過了一個統整的歷程,漸漸找到了自我認同後,我們的人生目標百分之百地確立了,這時又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對於人的一生來說,每個階段皆有意義,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正處於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當我們再次回頭去看早年的山水,從中慢慢看清自己的這一生,此時我們才可以確立這一輩子的目標,也才知道自己要活成什麼樣子。

有一個最好的典範,就是聖嚴師父,他很早就找到了自我認同感,知道自己的使命、人生目標,然後義無反顧地奉獻。有些法師會問我:「楊老師,為什麼聖嚴師父一生可以活成這樣?」我的回答通常是:「你要多看師父的自傳著作。」從第一本自傳《歸程》開始,可以看到師父的成長背景,他是如何成長,又碰到了什麼人……,他的生命歷史感,在很年輕時便已經開始做整理了。接著,他一次又一次地書寫,甚至到後來別人幫他寫,一直到晚年還出版《雪中足跡》、《美好的晚年》等書。透過每一次的書寫,他的人生目標就更明確、清晰,因而能夠影響許多的人。

我們也許無法期待自己像聖嚴師父一樣寫自傳,可是如果願意的話,可以用說的。當我們說給別人聽時,會發現人生片段漸漸串接起來了。不同的世代,會有不同世代的故事,當我們在看年輕的世代時,會為他們擔心,因為那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生命歷程,也就是沒有根的一代。以我的專業來看,這是個心理疾病的溫床。為什麼處於熟年時代得憂鬱症的人,不會比現在的新世代的人來得多,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看清自己的生命故事劇本

我們幫助自己的方式,就是開始把自己的生命故事的劇本看清楚,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就像我終於看見自己是一個嚴厲的老師、媽媽,而且還要欣然接受,願意講出來給別人聽。這個過程是一個人的心理成長、勇氣的累積,能夠面對自己曾經走過的路,願意承認自己是這樣的人,這過程中沒有對錯。

面對痛苦,就是一個面對自己的機會,你可以把握住自己,發現生命歷程的豐富,生命是多彩多姿的。所以當我開始發現、承認,並認可自己是一個嚴厲的老師與母親時,我還挺得意的,那個得意就是原來自認大而化之、樂觀、懶散的一個人,居然活到這個歲數時,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很嚴厲的,這是多麼奇妙呀!人生怎麼會有這樣的大起大落!這個發現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我如果一輩子都沒有發現自己很嚴厲的話,大概沒有機會開始放過自己,讓自己放輕鬆。正因為我接受了這個過程,於是我知道以後再碰到自己嚴厲時,我得想想是否要嚴厲?還是可以放鬆一點?這樣的選擇出來了,而且自己也可以去選擇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