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內頁泛黃】

作者:冉雲華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5x21 cm / 平裝 / 34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181

ISBN:2001010100184

定價:NT$250

會員價:NT$125 (5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推薦序

↑TOP
<推薦序>

去年秋天當聖嚴博士向我提出,有意把我十多年來在台、港兩地所發表的中文學術論文,彙集成書,由東初出版社出版時,我頗有點感觸。因為近七、八十年來的中國學風,主流仍然是新儒家思想,因此研究佛教歷史,思想,典籍的中國學者,常常被排斥在主流以外。這種傾向的結果,促使中華佛學這一門學問,在中國本土成為冷門,反而是在國外,尤其是在日本,佛學研究名家輩出,形成一種學術傳統。因為中國學者自己不動手,拿不出成績;別人則孜孜不倦,絃歌日盛,結果使得研究中國佛學的學術中心,由日本同行擔綱,實到名歸。如果儒家思想的主流,能夠把中國治理得民強國盛,父慈子孝,人心淳和的話那倒也值得,但事實上恐怕還不是那麼一廂情願。因此之故,大家還得再省思一番,再檢討一下中華文化傳統的內容和範圍,究竟是指何而言?那些文化傳統在歷史上扮演過怎麼樣的角色,對目前及未來的中國人生活,又有什麼價值,什麼意義?

作者自己是在留學印度時,才決定從事研究佛教歷史與思想的。彈指之間忽然已近四十年了。當聖嚴博士提出有意出版中文文集時,我就開始整理手頭現有的論文,蒐集成冊,交給東初出版社編輯部審稿。編輯先生拿去計算了一下,發現如印成一本書,頁數太多,恐怕翻閱不便。大家商議,達成共識,分兩冊出版:一冊專門討論禪學,一冊就是此書。這種一開為二的辦法,倒也合乎「濫竽充數」的成語。

書中所收論文的編排,主要的是按照歷史先後為準。論文的主題都與中國佛教文化史有關。〈諷頌的力量〉一文,是討論宗教中一種重要現象,取材則選自《高僧傳》。研究玄奘三藏法師的一篇,著重於他與唐代帝王的關係,以及個人的政治理念。從宗教理想與心理角度去觀察玄奘,好像還沒有人作過嚐試,本文也算是「補白」罷。討論新羅高僧無相(六四八—七六二)與惠超的兩篇,不但研究唐代佛教中的兩位重要人物,並且也牽涉到中國與印度,與新羅之間的宗教關係歷史。

與圭峰大師宗密(七八○—八四一)有關係的四篇論文,現在重讀一次,仍然覺得還有重印的價值。雖然在這些論文發表之後,作者又寫了《宗密》一書;但是那本書中,著重於宗密的哲學思想,未能討論文獻上的問題,自從上述的專書及論文出版以後,作者仍然對宗密研究的發展不斷關注。其中特別重要的發展之一,就與本書中的《道俗酬答文集》一文有關係。

早在數十年前,日本學者宇井伯壽就曾指出,高麗僧人知訥(一一五八~一二一○)所著《法集別錄並入私記》中,所記的中國禪法,與宗密的《禪門師資承襲圖》,不但內容一致,而且文字大部相同。後來鐮田茂雄氏進一步證明知訥所見的《法集》就是《禪門師資承襲圖》。但是《法集》究竟只是一篇文字,或者是書中的一部份,還不太明白。數年以前日本學者石井修道教授,發表了他對一本名叫《裴休拾遺問》的研究。這本《裴休拾遺問》是一刻印的孤本,現在收藏於日本真福寺文庫。此書不但包含有與《禪門師資承襲圖》相同的《裴休拾遺問》,並且也收有宗密回答蕭俛丞相、溫造尚書(七六六—八三五),史山人的文字。書中還有《申明復禮法師問》、《達摩四行觀》,以及所附的《惟頸覺地頌》三篇。

由於這些新文獻的出現,新研究的發表,我曾寫過一篇英文論文,題為〈從《法集》看知訥對宗密的理解〉,前年在韓國出版(見《普照思想研究》第二輯)。我在那一論文中,對《道俗酬答文集》十卷內容及版本,作出新的研究結論;此書有先後兩個本子,早期的就是《裴休拾遺問》,當時並沒有書名,而以一篇文題冠稱。這一本子流傳到日本,得以保存。另一個本子編輯日期較晚,是在宗密去世以後,才由其門人集纂,收有《裴休拾遺問》中所有的文字,再加上後來撰寫的某些零篇,如《原人論》等,都為十卷,名為《道俗酬答文集》,並請裴休作序。這一文集在宋代又稱為《法集》,後來全書佚散,單篇或有保存。其中的一篇—〈答裴相國問〉,流入三韓,為普照國師知訥所重。現在將作者最新的研究結論,摘要記出於此,以補集中舊作所論。

作者在撰寫這些論文時,有幸得到師友們的鼓勵與協助。如按時間先後作準,有聖嚴博士,石禪教授、藍吉富兄,及已作古的張曼濤先生等人。本集中所收的兩篇譯文是藍兄請依聞與許洋主兩位,分別翻成中文。討論太虛的一篇,則是應霍韜晦兄之邀才趕成的。茲在本集付印之際,謹對上述諸先生的盛意與鼎助,深表謝意。東初出版社的幾位編輯先生,對這本文集的出版,勞心勞身,令我感激。內子多年操持家務,使我專心於教研撰述而無後顧之憂;又於撰文校稿的全部過程中,查原典,校文稿,核印本,訂字句,才使得這些文章先後出籠,不能不記,聊表謝忱。

這次在校印文集時,曾對書中的論文,有字句上的改正。唯梵語拚音字母的音號,因印刷設備的限制,無法將長、短、齒、顎發音,一一表明。作者才力有限,學非專精,訛誤之處,無法避免,尚請讀者,多加匡正。

一九九○年七月暑中序於台北法光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