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Faith in Guanyin Bodhisattva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徐一智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論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60051

ISBN:9789575987077

定價:NT$520

會員價:NT$44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自性觀音的追尋

↑TOP
觀音菩薩並不是中國虛構的人物,他於佛典中,可以找到依據。觀音是位很受歡迎的佛教覺者,在中國社會因為崇拜之盛,故唐代韓愈曾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感歎,關於觀音的身世,佛經有以下三種說法:其一,《悲華經》裡的菩薩是轉輪聖王太子所修成。往昔有世界名:「剛提嵐」,觀音為轉輪聖王無諍念的太子,後因立志救度人們苦惱,遂被寶藏如來授記,將證成「觀世音」,菩薩可看作是以真人得道者;其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記錄觀音為蓮花化生。佛經說明金光明師子遊戲如來之無量德聚安樂示現世界裡,有威德王統治一千個世界,此王和兒子們全在修行無上解脫道。威德王曾於自己園林中進入三昧,左右躍出兩朵蓮花,化出兩位童子,名喚:「寶意」者,即屬觀音菩薩;其三,《大乘莊嚴寶王經》記載觀音乃聖馬王。釋迦牟尼佛過去身為大商人時,因受師子國羅剎女所害,幸有聖馬王救度,方可回歸印度。這位馬王似乎為婆羅門雙馬童神轉化而來,視作觀音的自性身。以上便屬佛典中,有關觀音身世的說明。

中國實等到《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漢譯後,觀音信仰始逐漸流行、興盛起來,對整個華人社會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普門品〉強調觀世音菩薩悲心廣大,世間眾生不管遇到何種災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菩薩即會尋聲赴感,助之離苦得樂,這樣簡單的救度教法,讓觀音不僅沒取代中土原有的宗教信仰,反而與之相輔相成,自貴族至庶民,都有信徒極力尊崇觀音,各種觀音菩薩靈驗記如《光世音應驗記》、《續光世音應驗記》和《繫觀世音應驗記》等著作先後出版,這讓觀音信仰更趨普及。此後觀音崇信在中國持續弘揚,到了隋代,智顗法師以其哲理,詮釋觀音崇拜,撰成《觀音義疏》和《觀音玄義》,遂開創出天台宗。該宗成立,讓中國有了弘揚觀音的宗派。再者,觀音更是中國民間信仰所崇信「家堂五神」的主尊,臺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神畫「佛祖漆」或「觀音彩」上,與自家奉祀的神明一起,每天晨、昏祭祀。另外,觀音信仰不只基於信徒個人利益而產生,他更屬地方發展的動力,如臺北艋舺龍山寺的觀音菩薩,在地方社會的發展、團結、教育和文化傳承上,就扮演著很重要的功能與角色。因此,觀音信仰如水,已瀰漫於中國社會,從其救度的種類變化,可反映出各時代人們的需求,故在《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這本將刊行的書裡,正可協助大家了解:觀音於地域社會、僧尼、居士等各階層人們間之影響力和重要性。

佛門中,觀音為最常被崇祀的菩薩,而華人社會四處也多有觀音寺宇,所以筆者與觀音的緣分,很早便已開始了!小時候,觀音菩薩就常來入夢,對筆者提出的疑問,一問一答地開示許多建議。及長,因祖母為虔誠的佛教徒,即隨其參訪於各大寺院間。在寺院裡,每當立於觀音菩薩像前,就有著一種安適、心緒不動的感覺,心想,如能一直伴隨菩薩左右,生活於寺院裡,當是一件殊勝的事。基此佛教因緣,後來從事學術研究,很自然地,就投入佛學與觀音信仰的討論,而延續至今。所以在此,要感謝祖母的帶領,以及父、母親支持我鑽研佛學、觀音信仰發展的決心。

《明代觀音信仰之研究》一書的出版,代表筆者對觀音信仰研究的一點成果,期間實獲得許多人的協助。首先,於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求學期間,亦曾到中華佛學研究所學習,很幸運地,能數次獲得聖嚴法師的指教,分享過明代智旭之觀音信仰,後來躬逢其盛,參加法鼓山舉辦的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觀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研討會,從中實在得到很多的啟發,如今新書承蒙觀音道場法鼓山法鼓文化出版,對筆者來說,憶起往日的各種緣分,除了感謝外,也覺得是一件很有紀念性的事;其次,於此書完成之後,得到王成勉老師的批閱及指教,實是非常感謝王老師的細心幫忙。另外,專書能夠完稿,還蒙受朱鴻老師、黃兆強老師、吳振漢老師、卓遵宏老師、雷家驥老師、顏尚文老師與陳玉女老師等師長的諸多指正,或饋贈研究著作,方使得論述能更加完整,謝謝他們無私之助;再其次,於博士班畢業之後,曾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擔任過博士後研究學者,很榮幸可以獲得廖肇亨老師、胡曉真老師、李豐楙老師、劉苑如老師、劉瓊云老師、林月惠老師和楊貞德老師等老師們的指教及鼓勵,這都促使筆者在觀音專書的寫作論述上,能更全面、周全。其中,訪問研究之際,能夠與廖老師論學、請益,加上許多同仁的陪伴,四分溪畔的讀書時光,乃為筆者人生裡,非常愉快的經歷;最後,尚須感謝中華佛學研究所和法鼓文化的細心聯繫與幫助。正值新著即將付梓之際,其實這段時間幫忙過筆者,還有很多人,限於篇幅,不及備載,筆者只能一併致謝,銘記於心。

經本書發現,明代各階層的人們對觀音信仰,有回歸佛教哲理的傾向,這與信奉觀音者實踐「自性觀音」有關。人們除了注意觀音菩薩在社會中的重要性外,同樣要學習菩薩的德行。菩薩能以三十二應化身,幫助不同受苦者,佛教特殊之處,正是鼓勵教徒效法觀音。換句話說,觀音是被觀的個體,所觀的世音;觀音聲者為眾生內心的靈性,觀音屬於被觀眾生的「自內證」,只要一心稱名,在音聲當中「觀音」自然出現。信眾向觀音祈禱,亦能體察菩薩的功德,內證之後,自性裡現出「觀音」。達到如《華嚴經》所描述「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之境界。稱名觀音,同時生起清淨心,且以慈心助人,自己又成為「觀音」,似乎「自性觀音」才是佛教觀音信仰及本專書探得的真義。

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歲在丙申初春,序於宜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