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梵網經菩薩道
The Bodhisattva Path as Taught in the Brahma Net Sutra

作者:靈源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7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91

ISBN:9789575987060

定價:NT$250

會員價:NT$21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篇 菩薩心地——【梵網經五重玄義】

↑TOP
梵網經五重玄義  大覺寺僧靈源集

《梵網經》大部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未至此方,茲本乃六十一品中〈菩薩心地品〉第十,專明菩薩行地。

此一品之文,分為二卷,上卷曰〈菩薩心地品〉之上,下卷曰〈菩薩心地品〉之下。上卷明菩薩理智觀行修證階級,開為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四十心之次第。下卷明菩薩心地戒法,行相開遮,止作持犯,即心地戒之體,心地戒之相。

天上說道,人間說戒,為對眾生之機故。

四十心者,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信悟之後,則安住是中,發起趣往。以趣往之心,長養成熟,行熟堅固,猶如金剛;金剛堅成,不動如地。若約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則三賢十聖總以不動智為體。初發心便成正覺,四十位總名為心地,未始不相通也。正如梵天赤珠,雖珠珠不同,孔孔各異,而光光未嘗不相入也。

此《梵網經》上卷明三十心十地,為入佛果之根源。下卷明十重四十八輕,為行菩薩道之根本。性修因果,義理齊周。

此經與《華嚴》同時,同為圓頓一乘法門,三世諸佛皆如是說,三世菩薩同如是修,同如是學。
經文雖僅一品,讀一品而知一部之指歸,即一部而通一代時教之儀法,觀一佛而遍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楷模。紹先哲之芳規,補前賢之未備。將釋此經,先陳五重玄義。(以下依《梵網經玄義》簡述釋名、顯體、明宗、辨用、教相)

一、釋名

(一)先釋經題 佛說梵網經

佛即娑婆說法之教主。說者,悅也,四辯應機,暢所說懷,謂之自悅。聞者頓明佛性,得受佛戒,即入佛位,心悅所聞,謂之他悅。佛說者,以心地戒法,佛口親宣,非菩薩聲聞天仙化人所說故。又佛有法報化三身,此經屬何佛所說耶?乃依佛根本智,起後得智,現報身為說法主,化千釋迦、千百億釋迦為聽眾,舍那復敕千釋迦、千百億釋迦,於諸世界為說法主,人天凡夫等為聽眾。其本佛、跡佛,隨時、隨地、隨機所說,傳無異詞。是知三身應機有異,其體本同,此經乃三身佛同說也。

約喻說,梵網者,言大梵天王宮中之網羅幢,名「因陀羅網」,唐言「天赤珠」。此網有千重,而有千光,其光各各相攝,不相妨礙。由此天王因中修梵行,果感梵天寄位,因中修眾德,果感梵網莊嚴。時佛於彼天說法,欲標題流布,一觀此網光色重重,有似法門理事互攝之象,故以無量網孔,喻無量世界、喻無量眾生心、喻無量佛教門、喻無量菩薩差別階級、喻無量諸佛受用境界。以此一喻而攝多義,故從喻立題。經云:「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言世界法門,正攝眾生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故無量世界,由眾生無量心行所成。佛說無量教門,無量賢聖階級,皆隨眾生心垢輕重方便施設。如是則四聖六凡,皆因緣所生之法,無有實體。由眾生不了自性故,勞舍那千釋迦千百億釋迦,出廣長舌相,橫說豎說,塵說剎說,熾然說;謂之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與奪橫施,皆本眾生心,不出一梵網喻也。

約法說,梵網二字,即吾心性,乃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乘諸佛子之根本也。自性本淨名「梵」,塵介含攝名「網」。由此心性,建立無量世界眾生之法,及設無量教門諸佛之法,故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而此心性,體絕染淨,遍能出生染淨諸法。正染淨時,仍非染淨,染亦法界,淨亦法界,染淨俱不思議,乃名為「梵」。所謂佛界清淨,乃至地獄界清淨,即此心性,體非同異,遍能出現同異諸相。正同異時,仍非同異,異亦法界,同亦法界,同異俱不思議,乃名為「網」。略而言之,夫此心性,不起則已,介爾有心,三千具足。謂一念心中,必具十界,於一一界,必各互含,便成百界。各具性相,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共有千如。實法一千,假名一千,國土一千,則成三千。實法者,地獄五陰,乃至佛界五陰。假名者,地獄假名乃至佛界假名。國土者,地獄依報,乃至佛界依報。隨指一法,隨舉一名,隨拈一塵,無非法界。理事頓足,無欠無餘。

介爾有心,三千具足者,以眾生太廣,佛法太高,且令觀心,庶易悟入。只此介爾極微劣心,三千性相,炳然頓具,非前非後,不減不增。何以故?一念體圓,名為理具,隨起念時,即名事造。良由介爾,所起之心,於十界中,必落一界,一界既現,九界同彰,必攬全法界以為其體。此介爾之心,既全具法界之理,必全具法界之事,攝一切法,罄無不盡,並無一事,如微塵許能出法界外者。故此事理兩重三千,皆即一念心中圓具;如帝網珠,光光融攝,重重無盡,難思難議。昏迷倒惑,此理常如梵網,迷此理心,妄受生死,而成世界種種差別。諸佛愍之,隨機設教,廣化眾生,令歸本際。梵網教也,從無量門,通一實境。梵網行也,由理起教,因教發行,藉行契理。理非心外,教行亦然,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脫。迷成三障,悟顯三身,自悟名佛,悟他名說,自他不二,名為梵網。

又佛說二字,乃果人所具之才辯。梵網二字,乃因人所具之莊嚴。若能回真向俗,始知佛佛說梵網以度人。若能回因向果,始知人人持梵網以成佛。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是即以海墨書文,不盡題意。但撮其要,只欲吾人,初從凡夫持心地戒中,而寄位梵天。此天上鄰四空,下接六凡,菩薩居此天中,上弘下化,萬劫修因,後成佛果。三身圓現,寄位此天,說《梵網經》也。

經,即契經,上契佛理,下契群機,故名為契。為法為則,今古常然,故名為經。法者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常者不壞義。軌持即契機,常即契理。具有教、行、理三:法界同遵,故名為經,「教也」;一行、五行、萬行、微塵數行,三乘聖眾之所共由,決無異趣,故名為經,「行也」;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魔外不能壞,大聖不能有所作,豎窮橫遍,體極真如,故名為經,「理也」。

又文字即教,契機即行,契理即理經也。又此方以文字為教體,故指卷帙為經。於卷帙中,能令眾生解其所詮即教、依此生善滅惡即行、依此證入法性即理。當知卷帙只是色法,於色塵中既具三經,餘塵亦爾。如佛在世時,以音聲為教體,隨聞生善滅惡,隨聞證入,於一音中,三經圓具。或從善知識及說法人邊聞言得益,亦復如是。香積佛國以香飯為佛事,是味塵為教體。或有佛國以天衣作佛事,是觸塵為教體。以要言之,六塵體是法界,故一一無非教經、行經、理經。但隨根有利鈍,故使迷悟不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