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從前有位阿羅漢

從前有位阿羅漢
Nalandabodhi Study Cirriculum 200 Series Hinayana View (201)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

譯者:陳怡妃

出版社:德謙讓卓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196頁 / 17 x 22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1440081

ISBN:9789868797345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內文試閱1

↑TOP
1.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我們不用學習任何新的哲學或宗教思想,只要試著去感受自己對於「解脫」那基本、純粹和真誠的嚮往就可以了,這就是小乘之道的關鍵要素。

2.痛苦在小乘旅途上所扮演的角色
在小乘的旅途上,我們必須以一種直接且真誠的方式來感受自身的痛苦,這麼做可以讓我們看到,苦難和痛苦並非全然是壞事。事實上,我們看出痛苦是鼓勵我們為自身解脫而努力的催化劑和動力。透過痛苦,我們對解脫生起真正的熱忱、興趣和渴望.

3.小乘裡修止的重要性
在小乘裡,我們必須培養對於個別解脫不動搖且不偏移的專注,這也就是為何止禪(shamatha,梵:奢摩他,平靜安住之意)的修持如此重要的原因。透過止禪,我們培養出專注的心;透過止禪,我們發展出決心,願意和我們的心一起坐下來,看著心的散亂,培養心的清明平靜。

4.永不滿足的欠缺感
我們常常有種像是缺了什麼似的空虛感,這就是輪迴的本質,一種「永不滿足」的感受。即使有了曾經所想要的一切,我們還是覺得不是很滿意。

5.匱乏的心態
龍樹菩薩(Nagarjuna)曾說:「最大的財富,即是知足。」當我們感到滿足,就算口袋裡只有五塊錢,我們仍然是富有的;但如果我們不滿足,即使在銀行裡有成千上萬的財產,我們還是很痛苦。所以,「知足」即是克服我們輪迴的匱乏心理狀態的良方。

6.孤獨之必須
在個別解脫的旅程中,我們必須要去接觸自己根本的不滿足感和和孤獨感,並透過正確的見地和禪定的修持來超越它們。在止禪之中,我們一再地接觸到這孤獨感,我們孤獨的坐著,孤獨的面對自己的心,並且經驗到一連串個人意識獨特的情緒與想法。

7.出離心
不論我們遵循的是金剛乘、大手印或大圓滿,如果欠缺了出離心,我們將無法解脫,因為,在解脫的真誠追尋中,我們缺少了最必要的元素。

8.知苦與苦因
就像任何的關係,首先我們要彼此承認;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承認我們有苦難、痛苦和不滿足。第二,我們必須清楚看到自己不斷重覆造作這些痛苦的成因。第三,我們培養一種強烈的決心,決意不再讓自己陷入這種模式中,決意要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第四,我們要去看痛苦的成因,然後努力斷除苦因,而不只是試圖去斷除由苦因而產生的痛苦。

9.渴望恆常且堅固
從小乘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輪迴的樂,都可能成為痛苦的成因。當我們執著於這樣的快樂,並讓它變得固著、堅實的時候,它就成為更多痛苦的成因。

10.國王和乞丐
從本質上來說,痛苦就是恐懼。即使擁有或享用著某種令人快樂的東西,我們仍然經驗到恐懼,因為我們不想失去這份快樂。我們所擁有的多或少並不是重點,國王和乞丐同樣都會恐懼失去所愛,也都會害怕去面對不喜歡的對境。

11.謹記無常
輪迴的財富和快樂並不必然會成為問題,但如果它們變成人生主要的焦點,我們就會失去想要解脫的心念,擁有輪迴的財富和快樂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必須體驗一些放下(letting go)的感受,並且心中常常記得無常的事實。

12.專注在自己
當我們致力於個別解脫之道的時候,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空間,以便聚焦在自身的痛苦和習性模式上,並為這解脫道的旅程培養個人的熱忱。這種聚焦於個人身上的方式,促使某些小乘的修行者保持單獨的閉關,通常他們是靜默不語的。

13.拼圖遊戲
我們可以用一種小規模的方式開始進行,仔細檢視我們經常體驗到的小小痛苦,例如輕微的情緒騷動。如此,個別解脫會一小片一小片的出現,就像拼圖一樣。當我們最後終於拼完了所有的拼圖小片,就會從自己所有的習性模式和導致痛苦的成因當中,完全解脫出來。

◆我們也許會納悶,這些不同的佛教宗派見地,是在近兩千年前遙遠的國度和文明中所傳授的,這些人和他們的見地,似乎並不適合現代的生活和思考方式,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呢?然而,在檢視人類最根本的經驗、情緒、思想時,我們會發現,它們並不因不同的時代、社會以及文化而有明顯的差異。

◆我們無需急於了悟直接、立即、完全的無我,事實上,法教中說道,光是對「無我」有一點點的質疑,就會改變我們的人生,這樣的懷疑甚至可以斬斷輪迴的根。因此,只要有一點點懷疑這世界和我們自身並非完全堅固且真實存在,這樣的懷疑就能變成大智慧。

◆我們必須看到,在所有的痛苦、迷惑、無明及情緒的障礙之下,都潛藏著對於自我的攀執。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不斷的引起痛苦。

◆「止」就像一個咖啡館。譬如,我們想結交一位新朋友,於是我們就約這位朋友一起到咖啡館去。我們要找一家好的咖啡館,安靜、有舒適的椅子和沙發,然後我們點想喝的飲料,好比濃縮咖啡。「止」就像是這咖啡館,「觀」就像是會讓我們清醒過來的濃縮咖啡,而我們的善知識就像是咖啡館裡的煮咖啡師傅。

◆我們應該以歡欣鼓舞且開放的心,一步一步探索世界,以此達成智慧的訓練。就像愛因斯坦和早期的探險家,我們應該要成為拓荒者,也就是自身實相的拓荒者。我們深入檢視到底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的痛苦,什麼真的使我們快樂,由此得到對於實相的洞見,這就是智慧的第一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