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興盛開展的佛教:中國II 隋唐
The Efflorescenc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China II, Sui and Tang Dynasties

作者:編輯委員:沖本克己 / 編輯協力:菅野博史

譯者:釋果鏡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新亞洲佛教史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7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10071

ISBN:9789575987015

定價:NT$650

會員價:NT$5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言】

↑TOP
歷經五胡亂華、南北朝漫長的紛亂,不同生長背景與歷史文化養成的思維作風,相互融合生成各家風格獨具的教派,因此隋唐成為中國佛教百家爭鳴、最為興盛的時代。

實際上,在佛教漫長的歷史中,上演著無數思想的興亡史。來自內外的異質思想,交互干涉及變遷,造就了中心思想樣貌的百變,同時其面貌仍隨著時間產生變化。

尤其是時代背景、風土民情、種族語言等和印度迥異的構成要素,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入境隨俗的變化更為顯著。若想了解猶如江水奔騰的中國佛教史脈絡,需以宏觀的思想史、文化史為著眼點,方能把握正確方向。

而能以客觀角度將中國佛教史依時代加以區分的,是中國佛教的權威學者常盤大定。

常盤大定在其著作《支那佛教的研究》第三冊中,將中國佛教史概分為五個時期。區分的方式是將前漢到東晉分作第一期,稱之準備時代;第二期是東晉到南北朝,稱之研究時代;第三期是隋朝到唐朝玄宗為止,稱之建設時代;第四期是唐玄宗之後至宋代,稱之實行時代;第五期則是元、明、清三代,稱為繼承時代。

此一構圖早在昭和十八年完成,其後儘管隨著研究進展,有部分需要進行補訂,且借鏡中國佛教特徵新成立的宗派及其發達史等無法收錄在此一框架內,但總的來說,日本的現代相關佛教書籍,都承繼了這個觀念。

不僅如此,如今回首才發現,《亞洲佛教史》(舊版)的出版已經過了四十個年頭。個人認為,此書兼具專業性,且為促進普羅大眾理解佛教通史的叢書開創了先河。

該叢書不只能讓初次接觸佛學研究的工作者得到相關領域的概觀,且能長時間持續處於知識標竿的地位。執筆者皆是當時的學者菁英,完成系列著作後仍活力旺盛地引領該領域進行研究活動,現在多成一方翹楚,其中也有不少先進已亡故。

其後,各學問領域或是深化研究,或是拓展研究領域,都能得到許多新見解。其中以文獻為基礎的歷史、思想研究是其根基所在,在跨學科、應用性方面也有顯著的發展。特別是佛教學不只是書齋或研究室的專有物,應該與世俗人情接軌,且傾聽不同的聲音,與時並進。

因此,以嶄新綜合的立場來重新審視佛教史,成為現在的當務之急。

本系列著作之中國篇,將整體的架構粗分為傳入期、興隆期、持續期,其中第七冊將大篇幅聚焦在隋唐時中國佛教的興隆、發展期,且透過多元的視角,以掌握隋唐時期相關種種現象在內的群像為目標。

至於本書的內容架構,試圖從宗派史等特定主題,以拉長時間的寫作方式,深入描寫其變遷史。中國佛教的特徵之一,是不管好壞,宗教總是與國家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改朝換代與國家體制的變動因而成為不可輕忽的要素,也因而不能忽視各時代的社會風氣能深刻影響教團或教理、民眾的信仰,或該時代文化發展的事實,因為佛教史並不絕對等於教理的變遷史。

因此本書中的記述,皆邀請其他領域的碩學通儒給予批評指教,力求盡善盡美。編著本系列作品,自然背負著超越前系列著作的壓力,但對於此點我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我對本著作優秀的寫作陣容很有信心。

對我而言,進行中國佛教研究,並不僅是研究日本佛教發展史的試金石。若能透徹理解將印度佛教大幅度改頭換面,且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全域佛教負有發訊源頭重任的中國,對於持續研究該領域的我,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然而關於這方面的細部研究進度,和某時期相較之下似乎有些停滯不前。或許這只是我杞人憂天,希望能藉著這篇前言,讓今後的研究能夠突破瓶頸,有所進展。

沖本克己(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