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生死50問
50 Questions Concerning Life and Death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學佛入門Q&A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1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510061

ISBN:978957598684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26 (7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Q05:佛教為何稱死亡為往生?

↑TOP
佛教稱死亡為「往生」,意指死後是有未來的,不是一無所有。往生到哪裡呢?佛教徒通常會發願往生佛國淨土,如果不想往生他方淨土,也可以發願再回人間行菩薩道。因此,佛教徒面對死亡時,不但不應恐懼,反而應是歡喜以待,這樣的意義非常深遠,有很大的安定力量。

生與死一體兩面

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所以生存與死亡,都是無限時空中的必然現象。

1.生是權利,死也是權利:生是責任,死也是責任。活著的時候,接受它、運用它;結束的時候,接受它、面對它。如同聖嚴法師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的勉勵:「不要等死、怕死,多活一天、一分、一秒都是好的,珍惜活著的生命。」因為生存和死亡,都是無限時間之中的必然現象;不應該死的時候不應求死,必須要死的時候,即使貪生也沒有用。

2.生與死息息相關: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要面對死亡的來臨。死亡的發生,可能是親友,也可能是自己,而且隨時都可能發生,要做好心理準備。沒有人知道何時會死亡,因此,只要知道它會來臨,卻不必憂慮死亡會發生,只要是活著的一天,就珍惜生命,盡自己的責任,努力奉獻。

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人的生命,就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階段、一個過程,在其中實踐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1.生命的意義: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生命是為了受報和還願而存在的。過去許過的願,一定要實踐承諾;過去造的業,必須要受報。因此,也可以說生命是由於因果的事實而存在的。

2.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價值,並不是由客觀的他人來評估判斷、確立的,而是自己負起責任,完成一生中必須要完成的責任,同時盡量運用其有限的生命,做最大的奉獻。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必須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能力,而不求任何回饋,這就是生命的價值;這種自利與利人的工作,便是在行菩薩道。

3.生命的目標:生命需要有個大方向,以做為自己永久的歸宿。佛教徒要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分享給他人,把所有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同時要不斷發願,願能夠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以圓融與超越的態度,做永無止盡的奉獻。如果建立了這樣的目標,不論人生是長是短,都是極有尊嚴的。

建立正確的生死觀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的,然而生從哪裡來,並不需要透過神通得知,因為過去的生命是無限的,不需無止盡地追究。佛教主張只要好好地奉獻自己,把握修行因緣,其他一切順其自然。

我們現世的這個階段,只是在無窮的、無限的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如同不斷在旅行,前一天在臺灣,後一天可能就到了日本、美國,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又消失;生命也是一樣,當一期生命的過程告一段落,另一期的生命過程正等待著去接受。因此,死亡不等於生命的結果,反而是新生的開始。
  
如果我們不清楚生命的意義、價值與目標,生死只是輪迴受苦的過程,反之,則每一趟生命旅程,不論所到的是什麼地方、遇到的是什麼人,都是實踐生命目標的美好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