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Dignaga's Theory of Perception and Its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作者:釋仁宥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8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00531

ISBN:9789575986803

定價:NT$800

會員價:NT$68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這本論文是畢業論文的第三本,但是,第一次出版,心中不免雀躍。猶記剛進福嚴佛學院,既是新兵又感新奇,學習佛法和從早到晚的一連串作息,忙碌又充實。學習中,有次日文老師請假,請任教清大的師丈代課,他給了我們一張學習日文的羅馬字對照表,說明日文語詞變化的有跡可循關係,但似懂非懂。後來,遇到第一位指導教授陳一標先生教授日文,才知道那張表非常好用。

在我進入圓光研究所後,體認親自面對日文資料的必要性,所以,緊跟著陳老師的每一堂課,自己先查完字和句型,再聆聽老師如何翻譯。透過紮實的學習,自己能處理日文資料,而且撰寫畢業論文時,陳老師總能回應引導,也願意幫忙修改用詞,所以,第一本論文──《地論宗南道派初期心意識思想初探──以法上《十地論義疏》為中心》可說是得陳老師的心血所成。

學習成長中,遇到的老師,總能為學生開啟新的視窗。只是自己準備好了嗎?學習梵文是另一個剛入研究所就選定的領域,當時不知道將來用不用得著,只是因應學校要求而選。不過,也由此養成把天城體轉寫成羅馬字,以及分析詞的變化 等嗜好,但是,雖然每個字都認識,卻不會翻譯。直到就讀政大之後,跟從見弘法師學習梵文,翻譯才算稍有概念;後來,褚俊傑教授來政大講讀陳那《集量論》梵本時,就更覺得翻譯順暢。

一般人覺得看到就認識了,然而,如果以為五根對五塵境產生識就是認知,就可以講明五識的認知,那麼,要回答以下的問題,是不可能的。即在五識的認知中,產生的貪、瞋、癡是要如何說明?這個問題包含意識如何得到前五識的對境、認識?以及產生貪等認識。提婆《廣百論本‧破時品》說:「譬如無一識,能了於二義;如是無一義,二識所能知」──是說一個識不能緣兩個境,同樣沒有一個境可以讓兩個識認 知到。護法解釋說:「雖許意識知五識境,然各自變,同現量攝。俱受新境,非重審知。由是故說:『無有一義二識能 知』。復次,『亦無一識審知二義』,皆實有體。」?由此可知,意識可以知五識的境,但是,境是各自變,五識和意識緣境,都是屬現量,都是新境,不是一個境被五識認知,又被意識重複認知到。反過來說,一個識也不能認知兩個境,因為皆實有體,這是說「所緣緣」的條件之一。──這樣的說法,是我所未聞,但是,它一直在大正藏中,這說明什麼呢?珍貴的漢傳寶藏,一直都在,正等著被發掘的機緣。

其次,對於五識,陳那是主張無分別,亦即現量;但是,伴隨這樣的無分別的心所是屬有分別?還是無分別?因為心所是恒依於心王、與心王相應、繫屬於心王。就是直指與五識俱起的貪心所是該屬有分別?還是無分別?

還有,記憶又如何可以形成?又如何可以一再認識同一個人或事?瞬間轉境又如何可能?以及一直以來,把陳那之三分說當作四分說的基礎來看待,但是,這樣的三分說真的是四分說的基礎嗎?

唯識的道理,不用艱深的七、八、九識來說,直接用六識來說。從六識的結構就能成立唯識;從六識的認知,就能了解我們是如何虛妄分別的認知我們的世界。這部論文的存在, 就在於此。

誠然,每部論文的完成,需要眾多的因緣,除了感謝我的師公、師父和常住師兄弟們、家人們等支持,讓我心繫於此,而無後顧之憂;以及恩師林鎮國先生的教導和遠見,並引介德國萊比錫大學褚俊傑先生來臺授課,褚教授的維也納大學博士論文,正是研究勝主慧這篇著作的2~5頌,所以,我是接著完成6~12頌,這樣的機緣殊勝。有這樣的後盾,非常感激恩師能夠幫助我,讓我無懼的直接面對文本。還有,撰寫期間為我蒐集國內外資料的法鼓文理學院圖書館館員的李佳勳居 士,以及一路相挺的學弟學妹們,謝謝大家。

而論文能夠出版,要感謝中華佛學研究所給予機會,暨法鼓文化協助編輯製作;校稿期間,又得圓光佛學院掛單安住和師長、同學等護持,在此一併致謝。

出版在即,師公澄真老人示寂,謹以此書與封面老人親筆畫作,紀念老人之皓月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