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佛國留學紀實
My Monastic Experience Studying in a Buddhist Country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384頁

商品編號:1111110231

ISBN:9789575986766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15 (7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次托缽(摘錄自〈泰僧安居記〉)

↑TOP
安居過去兩個月了,我心中常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要體驗一下泰僧托缽的生活。雖然我是吃素,不必像泰僧一樣,每天要出去托缽,但他們托缽的甘苦和信徒供養的情形,我很想實際體驗一下。同時我覺得做了南傳比丘後,不實際經歷一下托缽的生活,也是一件遺憾的事。

一天的早晨,那是佛日,我決定出去托缽了,因為我對托缽的規矩還不熟習,所以我事先與同住隔房的沙彌說好,我出去托缽時,就跟在他的後面,看著他怎樣做,我就怎樣做。一般說,佛日托缽供養的信徒比較多,星期天次之,平常日子較少。

外出托缽的時候,是披著滿肩袈裟,赤足,飯缽大約可容五磅的食物,雙手平持在胸前,也有人用缽帶繫在右肩下,還有人加攜一個分層的食格,備放菜湯等。我們寺裡規定缽要雙手平持在胸前,最好不要攜食格,因為既不方便,也不甚雅觀。

清晨六點,大地上一切萬物都甦醒了,清風微拂,花木婆娑,鳥語婉轉,泥土也吐露著芬芳,這美麗的早晨,唯有托缽僧人能先領略。當伸手看到指紋時,就是出外托缽的時候。

我與沙彌出了寺門,先沿著王宮外走了一段路,然後穿過一條政府機關林立的馬路,到了有人做生意的街道,這時太陽已從東方升起,露著嬌嫩的臉孔向我們微笑。早晨的街道,只有偶爾從身邊馳過的汽車,和小販叫賣的聲音打破寧靜,很多人家還沒有開門,而供僧的人家要提早起來。

我們走著,看到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從家裡搬出一張圓凳放在店門前,接著又轉身進去,捧出一盤食物放在凳子上,沙彌輕輕告訴我,這就是供僧的施主了。他先上前去受供,教我站在後面三、四公尺處等候,我看到沙彌掀開缽蓋,施主先從小飯盆裡挖了兩匙飯放到他的缽裡,然後又從盤中拿了一枚鴨蛋,一根洗淨的香蕉,兩個用青葉包著的小菜包,放在他的缽裡,最後施主恭敬地向沙彌一合掌,表示已供養好了。出家人不必對施主說感謝,逕自離開;輪到我時,也同樣得到一份食物。至於施主那餘下的食物,留待供養後到的出家人。

做一生的南傳比丘,一缽萬家飯,這是不稀奇的,因為一次早晨托缽,往往就要跑好幾家受食,才夠一天吃飽肚子。

沙彌又帶我走過幾十家,到了一條巷子,一個年輕的姑娘站在巷口,手裡捧著一個小飯盆,面前凳子上也放著一盤菜和水果。我們看到前面已有出家人受過供養,我們到時剛好剩下兩份,另有兩束小香燭。這時我想起得戒和尚為我們新僧講解律儀教育時,在托缽過程中,當有施主在供養時,自己的兩眼應該要看著自己的缽,不可以看供養人的面孔或身上。如有女子供養香花燭等,應在受食後把缽蓋蓋好,讓她們把香花燭放在缽蓋上面,然後再用手去拿,不能直接伸手去接過來,如果施主是男的,才可伸手去接。施主供養的香花燭,意思是請出家人回到寺後,代他們供養在佛前。

再跑過十多家,又有一位老太太供僧,前面站著五、六位比丘和沙彌等候著,我們走近,沙彌看了看告訴我,供養的份兒不多了,後到的人,知道不夠就不必停留,就繼續越過前面去。
又轉到一條小街,一對中年夫婦帶著三個小孩在門口供僧,男的盛飯,女的教小孩子們把橘子、香蕉、菜包放到我們的缽裡,我們還得彎下腰來接受。當我抬起頭來,看到他們門前有中文店號和貼有對聯。離開後,沙彌對我說,現在有很多住在這裡的中國人,也發心供養泰僧了,而且做的飯菜很好吃。

出了小街,走到大街十字路口,這時盡眼看去,每條街上都有披著黃衣袈裟托缽的僧人,這是在佛國都市中,早晨獨有的景色,所以有人稱泰國為「黃衣佛國」。

約七點光景,我們一面托缽一面走向歸途,太陽升高了,幸有微風,不覺得太熱。沙彌問我:「走得累不累?」我說:「走路倒還可以,只是赤足有點兒不習慣。」歸路上,我們又受到一位女學生的供養。

回到寺裡,我把托缽回來的食物,連缽一齊交給沙彌,我說,可以轉承供養他人,隨他怎樣處理。

隨後我洗好腳上樓,看看時鐘,我們出去托缽整整一小時二十分。略做休息後,仍進食我先準備好的素食早餐。

不一會,沙彌走上樓來,手裡拿著兩顆橘子和三根香蕉,說:「你托缽回來的水果是可以吃的。」我笑著說了聲謝謝。

後來,我單獨在佛日、星期天,或平常的日子,早晨又出去托缽過六、七次,而且在佛寺的四周,大小街道分幾次都輪流跑到。的確,不是佛日和星期天,供僧的信眾較少。

有時我也注意泰僧托缽回來的飯菜,多數是普通老百姓家平常吃的青菜、魚、肉、水果、飯、甜點、罐頭、糕餅、麵包等,炒菜都不帶湯,用青葉包好。只有施主請僧到家供養,或送到佛寺來,才有較豐富的蔬菜、魚肉等。

因為泰僧有時托缽不夠吃,或者不出去托缽時,所以多數比丘和沙彌,都備有一個小煤油爐和小鍋,不管自己煮或買了來吃,都非常方便,他們也習以為常,不過錢是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的。據他們告訴我,因為全國各地的出家人,很多湧來曼谷讀書,接受佛教高等教育,所以會形成僧多供養人少,至於住在鄉下的出家人,平常托缽,多數是夠吃的。

南傳出家人比較講求個人福報因緣,托缽回來的飯菜不管好壞,回寺後都是各人在自己的僧房裡用餐,除非是很好的朋友,幾個人才聚在一起進食。有錢又有信徒供養的比丘和沙彌,他們平常較少到外邊托缽,生活清苦的比丘和沙彌,很少有人關心和照顧,認為這都是各人自己的事。

泰僧既是托缽,又是各自進食,所以早、午兩餐時間很不一,但中午進食不能超過十二點半,否則就是犯了「非時食戒」。進餐時多數是席地而坐,寺裡一般都不設有廚房、齋堂、飯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