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佛國留學紀實
My Monastic Experience Studying in a Buddhist Country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384頁

商品編號:1111110231

ISBN:9789575986766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

↑TOP
一九六○年八月,我啟程到泰國修學南傳佛法,在泰國住了九年多,除了最初一年住在華人的龍華佛教社,然後就進入泰京大舍利寺(Wat Mah?dh?tu)受南傳比丘戒,與泰僧生活在一起,打成一片,成為他們僧團中的一分子,共同學習及參加僧伽羯磨。《佛國留學紀實》分為上集〈留學生活的見聞〉,下集〈佛國日記〉,都是記述我在泰國自一九六○年至一九六六年,親身經歷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想之事,用筆隨記下來,不講究系統和組織,也沒有做全面深入地探討。

其實,上集和下集的性質都是差不多的,所以要分成上、下兩集,是受到當時作文需要而使然。上集是我在泰國修學佛法生活中,親身所經歷的事,覺得重要而有意義,是值得記述的,文字長短不一,發表於當時國內各佛教雜誌。下集是應當時國內《海潮音》雜誌的索稿,採用日記方式,將身邊當日所接觸的瑣碎雜事,立一個小題目寫出來。上集和下集雖然都註明日期,實際上不是在一日之內完成的,而是在課餘要連續數日才寫好。其中還有十多篇是過去未發表的,現今也蒐集進來了。

要了解泰國佛教的實況,最好能投身其境,但也只能得知一部分,難獲全貌。的確,泰國僧團或南傳佛教,你如不與他們共同生活在一起,甚至不是同一個宗派,幾乎是無法了解的。如果只站在外邊眺望,僅能看到金碧輝煌的佛塔和佛寺,全國到處可見到的黃衣僧人,佛教很興盛,但不一定能了解他們實質的內容。這倒不是說南傳上座部佛教很神祕,實際上他們是比較樸實的,能依法依律攝僧,尤其在傳統上有一個堅強健全的僧伽行政組織,而且推行得很有效率,並得到政府有力的支持。我自知觀察力不夠銳利,對南傳佛教了解不深,但畢竟我在他們僧團中住了八年多,將我所見所聞等,忠實地寫出來。

現在,我們國內有些佛教徒,對南傳佛教可說還是了解不多,明顯地仍存有兩個極端現象:一是有些人、或相當一部分人,依據我們過去的陳見,習慣上還是輕視南傳佛教,批評他們為小乘自了漢,不值得去學習和重視,也不想去了解他們,卻自認唯有我們的大乘佛法最高最上最微妙。一是有些人把南傳佛教認為是唯一的真實佛法,僧人有修行,同佛住世時一樣。其實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都是凡夫僧人多,哪有說都是完美的?

現代有學者研究認為,由摩哂陀傳入斯里蘭卡的佛教,是出於「分別說上座部」,這一系的佛教南傳之後,即現在所說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實際上始終是以斯里蘭卡大寺派為正統的佛教,這一系傳入斯里蘭卡形成派別後,仍自稱為上座部。到了公元時期前後,漸分裂為大寺、無畏山寺、祇園寺三大派,而大寺派仍代表保守的上座部。到公元十一世紀後,逐漸傳播到東南亞各國。所謂保守是指他們對於教義的解說,保持傳統的純潔性,不輕易接受其他部派的理論,在戒律行持上,則不容許寺院僧規有鬆馳現象,甚至細節戒條也要遵守。現在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並不一定就是原始佛教,也可能與早期印度根本上座部有些區別,有人說它保有上座部系中的法藏部相類的面目,或說它是法藏的南系。其後根本上座部在印度本土各處逐漸消失了,即將斯里蘭卡所傳的佛教,認為是上座部的代表;公元第八世紀,更認為整個上座部都存在於斯里蘭卡了。因此學術界公認是比較接近原始佛教的。從傳承中顯示,經過兩千多年的變遷,他們仍保留了一部完整的巴利語三藏和許多重要的論著,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研究、翻譯。

在盛行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比丘們嚴格遵守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方式,身披黃色三衣,沿門托缽,過午不食,研讀經論,講經弘法,修習禪定,佛教繼續發展興盛,信徒眾多,幾乎全民信仰,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形成了南傳佛教文化圈。而歷史上許多其他佛教部派,都已逐漸衰微或已消滅,或僅留存一部分經典論著,不是保存很完整的僧團。南傳上座部佛教雖然如此,現在也有不少學者研究認為,南傳佛教不能包括所有的佛法,它也只是一個部派,為佛法的一部分,有它的局限性。

當然,漢傳佛教亦有特勝之處,漢譯佛典中保存了許多古代印度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的義理和思想,可謂兼容並蓄,包羅各方面,資料豐富,不限於某一宗派之言,這是南傳佛教所缺乏而不及的。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寫的這些雜文和日記,是應當時國內一些佛教雜誌的索稿,登出以後已經多年了,我也一直沒有要再出版的計畫。約在七、八年前,北京人民大學魏德東教授曾多次來美國作學術交流訪問,我們每次相見,他知我有《南傳佛教史》一書和寫過一些有關南傳佛教的雜文,希望我能重新整理、修改潤色一下,能在國內出版流通,他願意為我推薦。其次,在我們佛教會裡有位資深會友王偉頤居士,參加我們佛法研討班,協助德州佛教書院教學,引導同道們研習佛法。一次,她偶然看到我的這些舊作,大略地瀏覽一遍,認為雖是些隨筆雜文,卻寫出泰國佛教僧團內部真實的情況,認為是一些可貴的資料,鼓勵我能重新編集出版;而且這本書名也是她幫我想的。兩、三年前,她已回香港居住,有時還在電話中,一再叮嚀催促我要完成這件工作。

也許有人要問,我寫的這些泰國佛教的情況,應多做正面的報導,為什麼其中也寫些負面的題材?我覺得負面的題材,也是他們佛教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有了流弊的存在,能夠有方法去革除,僧團就可以回復清淨,這樣,也可以說是瑕不掩瑜了。

提起這些雜文,不禁又使我懷念泰國皇冕佛教大學已故的教授陳明德居士,他是位天才型的青年佛教學者,可惜英年早逝。當我在泰修學南傳佛法的時候,我們每次見面,他常對我講述一些泰國佛教的情況,有時我也向他請教一些問題,所以這本書中有些資料是他口述提供的。他時常希望我能將泰國佛教的情況,寫成專文向國內報導,讓國內佛教徒了解泰國的南傳佛教。

我也想起我的老師道安長老,曾寫信勸誡我:「寧可不寫稿,要以學業為重。」但在當時情況下,我沒有完全聽他的勸誡。我仍繼續勉強地寫下這些雜文,當然我知道多寫稿,的確會影響我的學業,也因為沒有放棄寫稿,或許才有這本書的出現。

現在我將全部舊稿整理好,經過多次大略修改和潤色,基本上仍保持原有的面貌。今日再閱讀,雖然是記述當時身邊一些瑣碎之事,卻是泰僧日常生活實際情況的一部分。

我也要感謝劉錦華老師、陳敏儀居士、王仲蕙居士,為我此書細心地校對。特別是法鼓山法鼓文化,接受了為我出版這本書,再做精細校對和美編設計。還有王欣欣居士,願意為我此書做最後審閱,及與法鼓文化電傳文稿和聯絡,在這裡我要誠摯地感激。

因我不善於文辭,當時寫的這些舊作,覺得態度有些不夠嚴肅,時隔多年,現在隨順因緣再編集成書出版,至於有無可讀性,就讓讀者去評議吧!

二○一三年十月二十日於休士頓玉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