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西藏佛教史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商品編號:1111000341

ISBN:9789578473423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二章 前傳的西藏佛教

↑TOP
第一節 西藏佛教的源頭

印度的晚期佛學

  西藏佛教史的分期,一般均以朗達磨王的法難為界,法難之先稱為前傳,法難之後稱為後傳。

  西藏佛教的傳入初期,雖有從印度移入及中國移入的兩系,但在未久之間,中國系的即從西藏退出,唯印度系的一枝獨秀。

  印度佛教也分有原始、小乘、大乘的三階,大乘佛教又分有早、中、晚的三期,此在印度的佛教中已經介紹。所以,同為傳自印度的佛教,中國系的是迄中期大乘為中心的大乘顯教,西藏系的則是以晚期大乘為主幹的大乘密教。因在中期大乘之世的印度,密教尚未開展,密教的隆盛,主要是在波羅王朝偏安期間(西元六○○─一一三九年),它的源流,則應自世親菩薩以下開始,世親的年代約為東晉元帝大興三年至東晉安帝隆安四年(西元三二○─四○○年)。因此,所謂晚期大乘,相當於中國自東晉時代直到南宋時代,歷時約八百年之久。此其間印度佛教經過多次的嬗變,初後頗多不同。其初二百餘年,學派紛紜,顯密異趣,而與昔來一貫的學風殊異;其後五百餘年,唯有密教由激揚而至於滅亡了。故將前者稱為分化期,後者稱為衰頹期。西藏佛教的輸入,便在後面的五百餘年之間,可是,密教為主的大乘佛法,並非不要顯教的基礎,所以,介紹西藏密教,仍須從世親的傳人說起。

世親的四大傳人

  這一節的敘述,我將依據呂澂所著《西藏佛學原論》為主要的參考資料,呂氏所用的資料,乃係取自藏人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該書成於明神宗萬曆三十六年(西元一六○八年)。恐有掠美之嫌,故先說明。

  世親在印度佛教的思想史上,乃是一位空前絕後的大菩薩,以他一人而集大乘佛法的大成,他的博大精深,以致在他之後的學者,竟無一人能夠通盤繼承。因此,他有四大弟子,分傳四個系統。

  (一)由安慧傳承毘曇學:安慧生於南印度,據說他於世親的著書,無不重疏,但他特精毘曇,西藏傳其詳釋《俱舍論》,漢土也說他合糅《雜集》。他的弟子月官,是東印度人,對於一切聲明、經、咒,無所不悉,後住那爛陀寺,遍造五明諸論,廣弘《十地論》、《月燈三昧經》、《四十華嚴經》、《楞伽經》、《般若經》,造釋千部。安慧的再傳弟子,則有寶稱。同出於安慧門下的另有廣釋《俱舍論》的滿增,再傳則有勝友。勝友後入西藏。
  
  (二)由陳那傳承唯識因明:陳那生於南印度,歷住那爛陀寺及歐提毘舍,相傳他熟持之經達五百種,無不融合。著述繁多,不下百部。後將他自著的唯識因明諸書,編輯剪裁,成為《集量論》,此乃因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一傳弟子是護法,也是南印度人,通曉內外宗義,辨解自在,縱橫無礙,講說註疏,尤以依於唯識宗義解釋中觀的《四百論》,最為著稱。護法的剃度弟子法稱,善解三藏,熟誦經咒凡五百部;後又從陳那的另一弟子自在軍,受學《集量論》,悟解等同陳那,故為《集量論》作的釋論,詳略共達七部,又使他的弟子帝釋慧為他的釋論作釋,故到此時,唯識因明之學,已達極23791;了。

  (三)由德光傳承律學:德光生於摩偷羅的婆羅門族,淹貫三藏而於各部律論的成就最高,當他住於摩偷羅的阿伽囉弗利伽藍之時,共住比丘達於千數,莫不律儀清淨。他著有《律經》一部,通釋毘尼要義;又註說一切有部戒本,而被後起諸家,仰為準則。

  (四)由解脫軍傳承般若學:解脫軍生於中南印度之間的日婆羅國附近,學般若於世親之門,又曾問義於僧護。因修般若觀行,以《般若經》經文與慈氏的《現觀莊嚴論》不盡符合,得夢慈氏,遵囑而尋見由南方請來的二萬頌本的《般若經》,全與《現觀莊嚴論釋》相應。於是暢演《無自性義》而為《現觀莊嚴論》註解。《無自性義》是僧護、龍樹學的思想,但是解脫軍闡揚的《現觀莊嚴論》,卻為瑜伽學的祖師慈氏所作。所以他為瑜伽行中觀學派的人。

  以上四系的餘緒,均為後來的西藏佛教所吸收:安慧的俱舍學;陳那,特別是法稱的唯識因明學;德光的有部律學;解脫軍的瑜伽為中心的般若學。此即構成了西藏顯教大乘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大部分。若比之於中國系的大乘教典,《俱舍論》雖有翻譯,但不受普遍的重視;因明確也略有譯介,但是《集量論》和法稱的《七論》則付之闕如;有部律由義淨三藏譯出後並未有人弘揚,因已先有《四分律》了;至於《現觀莊嚴論》及解脫軍的《無自性義》註釋,中國一卷也沒有譯出。

中觀派及第三系

  在《印度佛教史》中已說到,龍樹及提婆之世,中觀學派尚未成立,到了提婆傳龍友,龍友傳僧護,僧護之下出了兩位大弟子,各執一說,分成兩流,出現了中觀學派。

  佛護生於南印的呾婆羅國,受龍樹宗義於僧護之門,修習專精而得勝智,故於龍樹及提婆諸書,多所註釋。他的名著是依據《無畏論》而寫成的《中觀論釋》。他的弟子為蓮華覺,再傳便是極受西藏佛教尊崇的月稱論師,著有《入中論》(又作《入中觀論》)等書。

  清辨也是生於南印度,出身於摩賴耶羅王族,與佛護同門,卻於佛護去世後,對佛護的遺著展開攻勢,最有名的就是他的《般若燈論》。因而一時成為中觀學派的泰山北斗,此對後來的西藏佛教,也有莫大的影響。

  現在再介紹第三系,即是瑜伽及中觀之外的別出一系。因在當時,清辨破佛護,乃為同一系統門內之爭。瑜伽派的安慧為《中論》作釋,清辨的弟子又起而非難;稍後,又有安慧的弟子月官,找著中觀派的月稱論辯;另有安慧及德光的弟子德慧,站在安慧的立場攻破清辨,清辨的弟子三37474;羅35241;陀,便起而與德慧論爭;尚有護法的弟子提婆濕羅摩,註《中論》而破月稱。這都是瑜伽與中觀的兩派之爭,焦點則僅在於對龍樹《中論》解釋的立場不同而已。後來,清辨中觀系的三37474;羅35241;陀的弟子有室利崛多,再傳則有智藏與寂護,寂護便是前傳西藏佛教的第一位大師;瑜伽系的月官及法稱之說,傳於律天和無性,兩家的門戶相爭,更同水火之不能相容。但是,另有一位寂天論師,兼採龍樹、無著的兩家之學,卻不自入於那一系統之中。寂天本為蘇羅悉陀王子,避位至中印度,從那爛陀寺上座勝天出家。勝天的學系不明,他繼護法之後住持那爛陀寺。寂天從勝天受學而自得三昧,著有《集菩薩學論》、《集經義論》,而以《入菩薩行論》(又作《入菩薩行》、《菩提行經》流傳最廣。考察寂天的思想,乃是以中觀為主而抉擇瑜伽的學者。他對後傳西藏的佛法也有很大影響,例如阿底峽的思想之中,論到戒增上學的菩薩戒時,除了依於《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戒品〉,即用寂天的《入菩薩行論》。

衰頹期的印度佛教

  在世親以後的印度佛教,由於瑜伽和中觀的自相論爭,抵消了對外的攝化,外道日益興盛,不得已而攝取外教之物以成密乘的佛法,佛法的觀念越來越高調,生活則越來越流俗,門內越是強調降伏外力,實際上卻日漸被外教吞沒。

  據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說,即當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法稱之世,大乘諸師,固屬勝者,但論其僧眾數量,則遠遜於聲聞眾。實則此期的小乘勢力,也較往昔衰退很多,十八部中,僅餘少數部派傳通而已。到法稱之時,東印、南印,均以外道跋扈而佛法遽衰;月稱之際,由於外道凌逼,那爛陀寺的一般講學者,皆不敢公開而改在堂內講說。可知世親以後的二百餘年之間,佛法已在日漸衰落之中。

  此後,各顯教論師,均入於密乘,以超岩寺為基地的偏安五百年中,所見者,乃為瑜伽密與無上瑜伽密的發展而已。西藏地接印度,故當印度佛教受到毀滅之際,大師們由尼泊爾及迦濕彌羅而入西藏者不少。所以,西藏佛教的系統是屬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密教之特受西藏民族所歡迎者,則由於西藏原有棒教的基礎。密教既能攝納印度的外道,進入西藏之後,自然也就使得棒教歸向。其間所不同的是印度外道已有相當高的神學基礎,故以其傳統勢力的地位而至駸駕乎佛教之上,終因回教入侵而將佛教流放於印度之外。西藏的棒教,雖亦曾一度挾傳統的勢力摧滅佛教,但它本身沒有理論基礎可資立足,所以終被佛教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