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

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

作者:索達吉堪布

出版社:如果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04月08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x23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1800011

ISBN:9789866006692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內容試閱2

↑TOP
中善經義篇

第一品 法會因由

佛陀講經有五種圓滿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聽佛是這樣說的: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裡。

依照密宗的講法,此處講了五種圓滿。一、環境圓滿: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二、時間圓滿:釋迦牟尼佛成佛後的一時;三、眷屬圓滿: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四、法圓滿:《金剛經》所詮的甚深意義;五、本師圓滿:三界導師釋迦牟尼佛。

【如是我聞,一時】

這是結集佛經者所加的文字,意思是說「我在當時聽到這樣一段金剛語」。聽到了什麼呢?就是下面所講的《金剛經》。

釋迦牟尼佛在涅槃之前,曾開許阿難等弟子結集經、律、論三藏,為使後人生起信心,經首可加「如是我聞,一時」,經尾可加「天龍人非人等歡喜信受,作禮而去」等讚歎,中間可加「世尊問」「文殊答」等連接文。

大家都知道,佛經分為三種:佛陀親口宣說的、佛陀加持宣說的、佛陀開許宣說的。「如是我聞」雖然不是佛陀親口宣說,但屬於佛陀開許宣說的部分。

佛的教法共有三次結集:第一次是佛涅槃後第二年;第二次是涅槃後一百一十年;第三次有兩種說法,一是涅槃後一百八十年,一是涅槃後近四百年。經過這三次結集,三藏以文字的形式全部呈現出來了。

至於三藏的結集,一般都認為:多聞第一的阿難結集「經藏」,持戒第一的優婆離結集「律藏」,頭陀第一的大迦葉結集「論藏」。

由於《金剛經》屬於經藏,故「如是我聞」中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

「一時」有兩種意思:1.指佛在某地說法的時間。佛教對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時間歷來頗有爭議,有人認為是四十九年,有人認為是四十五年。但這部《金剛經》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宣講的,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因此,「一時」可解釋為某一天。2.凡夫說法需要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固定的聽眾、固定的法門,而佛陀講法卻不必如此,佛可於過去、現在、未來中,在無量世界為不同眾生宣講不同的法門,這種境界甚深難測、不可思議,所以,這裡的「一時」包含了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舍衛國】

據《現觀莊嚴論釋》記載,舍衛國是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其餘的還有廣嚴城、鹿野苑等),佛陀在世時由波斯匿王統治。

【祇樹給孤獨園】

它的來歷有一段典故:一位叫給孤獨的長者皈依佛陀後,祈請佛陀來舍衛國傳法,並打算找一塊地為佛陀建造精舍。他發現祇陀太子的林苑清淨閑曠、適合靜修,於是與太子商量打算買下來。

太子非常捨不得這塊林苑,為了打消給孤獨長者的念頭,就對他開玩笑道:「你若能把這裡用黃金鋪滿,我就答應你的要求。」

由於給孤獨長者前世供養過六佛,故今生能看到地下的寶藏,具有極為殊勝的福報。所以,給孤獨長者回家後打開寶庫,用大象把黃金馱到那裡鋪地。

最後,祇陀太子為其誠心所動,就對他說:「以前我們商量賣地時,並沒有說這裡的樹也要賣。現在這塊地屬於你,但這些樹仍歸我,讓我們一起來供養佛陀吧。」

從此,這塊林苑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在這裡,給孤獨長者建造了一座經堂,後來,佛陀常在此處講經說法。

一九九〇年,我隨上師如意寶前往印度時,曾朝拜過這座聞名遐邇的「祇樹給孤獨園」。如今,那裡唯有一片廢墟,既沒有寺院,也沒有城市,只剩下了遺址的大概模樣。

當年,佛陀在此示現神變,降伏外道六師。為了紀念這段歷史,每年神變月(藏曆一月)的一日至十五日,拉薩都會舉行隆重的法會,我們佛學院也在這十五天中舉辦「持明大法會」。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藏文和義淨的譯本中,除了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外,還有「大菩薩眾」。

此譯本之所以沒有提及「大菩薩眾」,應該是梵文版本不同的原因。就像《入菩薩行論》的頌詞,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說有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說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說有一千頌,最後問了作者寂天菩薩,才知道一千頌是正確的。

印度的經文,在文字、內容等方面經常會不一樣,所以大家不要一見到不同版本,就妄加斷言「這是真的、那是假的」。

我個人認為,在梵文版本方面,藏傳佛教與義淨用的應該是一個,鳩摩羅什與玄奘用的是一個。大家在研究經典時,倘若發現不同之處,千萬不要隨便取捨。要知道,經典是具有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結集而成,但他們的「不忘」,也有不同層次的差別,所以,不同版本之間有差異很正常。

《金剛經》的聽眾有小乘比丘,也有大乘菩薩,因此,本經屬於大乘的範疇。

為什麼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飲食也能變成無上美味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

「在那時,世尊於正午之前,披著袈裟、手托鉢盂,到舍衛城中乞食化緣。」

【著衣】

世尊出門之前都要先整理衣服,我們後學者就更不用說了。作為一名佛弟子,不管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應讓人看起來順眼。當然,這不是叫你去學打扮,而是應有的威儀必須具足,否則,很容易讓世人對佛法產生邪見。

有些人學佛之後,就自以為看破一切了,衣服邋遢、蓬頭垢面、懶於梳洗,以至於家人見了都退避三舍,同事見了也敬而遠之,以為學佛必須有如此「境界」,這就有點走極端了。

其實,適當的穿著、得體的儀容,對在家居士來講也是有必要的,這也是利益有情的一種方便。

【乞食】

有人會問:「佛陀為什麼也像我們一樣,中午肚子特別餓,要出去化緣呢?」其實,佛陀並不是肚子餓,而是要給眾生積累資糧的機會,並藉機為他們傳講佛法。

《秘密不可思議經》中云:「佛陀體內沒有內臟,猶如金丸。」《金光經》也說:「釋迦牟尼佛顯現上是在化緣,但並沒有享用這些食物,因為佛陀從來不會飢餓。」

退一步說,即使釋迦牟尼佛的肚子餓,他也可依神通把土木、石頭變成食物,而不需要向人乞討。依靠佛陀的加持力,一個東西能變化成無量之多,就算是不好吃的食物,也會成為醍醐美味,《現觀莊嚴論》說:「在佛陀口中,低劣的飲食也能變成無上勝味。」

以前,釋迦牟尼佛在毗羅然國安居時遇到災荒,他擔心出生於王族的阿難受不了這種苦,所以給他吃了一粒麥子,讓阿難七天中都不飢餓。依此因緣,阿難對佛陀的加持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和希有感。不僅如此,佛陀還具有虛空藏等持,可圓滿世間上的一切財富。因此,佛陀並不需要真正去化緣。

現在有些人說:「釋迦牟尼佛是乞丐王。」這是一種毀謗,有極大的過失。儘管佛陀確實帶比丘到城中乞食,但這完全是一種示現,就像佛陀已滅盡對「我」的執著,可顯現上還要說「我的弟子」「我的施主」一樣。

修行時,身體端直非常重要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在舍衛城內,次第乞食之後,返回祇園精舍享用齋飯。吃完飯,收好袈裟和鉢盂,洗淨雙足,在法座上跏趺而坐,安住於正念之中。」

【乞】

現在的泰國也是如此,早上七八點鐘天還沒亮,比丘們就托著鉢,在馬路上赤足而行。此時施主們早已在十字路口拿著食物等候,看到比丘來了,高興地排在路邊,對他們一一獻供。供養物除了食品以外,有時還有洗臉用具、衣服等。比丘的鉢非常大,每次回來都滿滿的,早飯用完後,還剩下足夠的食物留待中午享用。

在印度,化緣的時間一般是上午。而在佛經中,有時候也會看到比丘中午出去化緣,但這種現象在泰國是沒有的。

【洗足】

吃完飯後洗腳,泰國也有這種習俗。以前希繞嘉措格西去泰國時,國王親自為他端水洗腳。上次我們去,雖然沒有這種待遇,但也是居士幫忙倒水的。

【敷座而坐】

洗完腳後,佛陀在法座上端身正坐。值得注意的是,講法、聽法、修行時,身體的端直非常重要。有些人在家裡看書念經,經常喜歡斜靠著,這種姿勢相當不好。

要知道,身不正則氣脈不正,氣脈不正,記憶力和修行就會受到很大影響。藏傳佛教歷來重視身體的姿勢,不管是念經也好、修行也好,都要求身體必須端直,跏趺而坐。

表面上看,佛陀吃完飯後,洗了個腳,在墊子上休息一下,安住於正念當中,馬上就要講《金剛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