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火宅清涼(三版)
A Cool Wind in a House of Fire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寰遊自傳

規格:平裝 / 15x21cm / 36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600053

ISBN:9789575986582

定價:NT$320

會員價:NT$27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三一、火宅清涼

↑TOP
討論會解散之時,已近晚上十點,我想打坐幾十分鐘,好讓身心休息一下。可是坐下之後,身體雖然不動,頭腦卻沒有停頓,有許多問題,盤旋在我的腦際,浮動隱現。

參觀了十四處佛教的古道場,每一處都代表著許多佛教徒的虔誠、精進的信心和願心,還得加上主其事者的睿智及恆心。我們參觀北京戒壇寺時,那位屠舜耕先生就曾提醒我一個觀念︰每座寺院的創建或重建,都有一位主要的負責人,這些殿堂、樓閣、布局、設計,乃至於一磚、一瓦的選購,都是出於那位負責人的精心構思,他們雖不是建築家,卻是結合著多方面的建築知識和佛教的理念而完成的。屠先生每每讚歎那些開山建寺的僧人。

這使我想到,在晉譯《華嚴經》卷第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所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世界本來無一法可見,由於我們有心,所以創造了一切現象。凡夫以煩惱製造了苦樂無常的三界火宅;聖者以慈悲建設了廣度眾生的清涼世界。因此,每一座寺院,都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一宅一宅的建立起來,也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一處一處的遭到破壞摧毀;時時有人建寺,處處有人破壞。對我們凡夫而言,建立弘法修道的佛寺,乃為非常可喜的事,寺院遭受破壞,則是非常悲痛的事。但在聖者而言,生滅無常是平常事。所以,那些在此火宅之中建設清涼世界的大德高僧,一定已經知道,將來會有因緣,把他們所建的寺院摧毀破壞,但他們還是努力地建設。

我又思想︰佛經之中處處都說,凡有佛經、佛塔所在之處,就有護法神王及諸大菩薩,給予呵護,所以像五臺山這樣的靈山聖境,應該受到保護。可是,從傳說的信仰而言,五臺山創建於漢明帝時代(西元五八─七五年)來華譯出《四十二章經》的迦葉摩騰之手,有史實可考者,五臺山佛教寺院的初建,也不會晚於北魏孝文帝的時代(西元四七一─四九九年),迄今已歷一千五百多年,不知道已經過多少次的兵劫水火的破毀,如果真有護法神王,菩薩感應,怎麼無法抵擋抗拒這些人為及天然的破壞和災患呢?每一座寺院的初創,既然都有靈驗事蹟發生,當在受到破壞之時,那些靈驗的力量為什麼就不出現了呢?

繼而又想︰我作如此的思考,實在應該撲倒在地,痛哭流涕!自己已經身到聖地,竟還會對聖地的聖跡、靈異、感應,產生懷疑。於是,我的思緒立即迴轉,因為依據釋迦的聖教︰「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有生有滅是眾生世界,不生不滅是諸佛境界;有生有滅是三界的火宅,不生不滅是清涼的佛國。世間的眾生以善惡因緣的不平等心,為他們自己造作種種不同的環境。如果心向於清淨的善法,善根發起,即與諸佛菩薩的福智相應,便能見到諸佛菩薩及護法龍天的顯像放光;如果心向不善,惡報現前,就會遇到夜叉、羅剎、凶神、惡鬼、風捲雷殛、火燒水淹、刀砍槍戮。所以經過一次又一次滅佛的法難,遇有一波又一波的修行者們,再接再勵地建了一個道場又建一個道場。

當佛法受到破壞之時,也正是人心危脆,道心墮落,社會混亂之際。每當災難過了之後,也就是惡報告一段落之時,另一個新的時代,即將跟著開始。所以,今天的五臺山經過「十年浩劫」的大破壞之後,又有漸漸復甦起來的氣象。

現在,大陸政府有限度的給宗教以活動的自由,並且補助經費,重建修復具有歷史文化地位的佛教道場,那也就是為中國佛教的前途透露了再度復興的曙光。

想到這兒,覺得身心非常舒泰,而對三寶無限的感恩,我就站了起來,向著顯通寺及菩薩頂的方向拜了三拜,此時也發覺我的兩頰不斷地流著欣慰和感激的熱淚。畢竟我是到了文殊菩薩的化宅五臺山,這樣的事實,若在四年以前,連做夢也無法做得到的。

我正想上床休息,腦際又浮起另一個問題︰因為有人聽到我說︰「如果古人也像今人這樣,坐著轎車臥遊聖地,我相信他們是見不到文殊菩薩。」便擔心著今後再也不會有人在五臺山得到感應了,問我怎麼辦?我當時的回答是︰諸佛菩薩,無剎不現身,無處不顯靈。但得心性明淨,諸佛菩薩便會時時跟你把臂同行,何必追求有相的感應。但在心性未明之前,有相的感應依然有用,例如人在渡河之後,必須捨舟登岸,渡河之前就先否定舟楫的功用,卻是大錯。諸佛菩薩的靈異感應,能使許多人起信修行,發菩提心。時代環境雖已變遷,獲得感應經驗的基本方式,則不會有所不同。若想徒步朝山,乃至三步一拜,依舊可以照做;拜經、讀經、拜佛菩薩,今昔並無二樣。若能懇切修行,到五臺山固可獲得感應,人在五臺山的萬里之外,虔誠懇切,同樣也有感應。朝山的目的,是在巡禮菩薩的聖跡,感應當然好,未見菩薩現相,以此巡禮功德,也會增長善根,堅固信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