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南傳佛教史
History of Theravada Buddhism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78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21

ISBN:9789575986544

定價:NT$880

會員價:NT$74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三篇】泰國佛教史—吞武里王朝的佛教

↑TOP
第四章  吞武里王朝的佛教

(公元一七六七至一七八二年)

緬甸攻陷大城以後,適在此時中國乾隆皇帝幾次派軍征緬,使得緬軍主力不能不調回應付,只留下三千駐軍統治泰國,藉以鎮壓泰人的反抗。

由於緬甸軍力在泰國很薄弱,這時在泰境其他各地有力量的太守等,都紛紛起來擁兵割據稱雄。他們約有五大勢力,其中一位中泰混血兒,名叫鄭信(Phya Taksin),以羅勇(Rayong)為根據地,嗣後占領春武里、尖竹汶等地,勢力大增,遂溯湄南河北上,取得吞武里、曼谷,然後進軍大城,緬甸大將蘇紀(Sugyi)陣亡。於是淪陷半年的大城,為鄭信所光復,成了復興泰國民族的大英雄。鄭信見大城毀壞過甚,不堪再為王都,就決定在吞武里定都稱王,這就是著名的「吞武里王朝」,當時鄭信年僅三十四歲。

在登基後兩年多內,鄭信又領兵南征北討,剿平國內其他割地稱雄的四大勢力,重收柬埔寨和寮國為屬國。公元一七七五年與緬軍作戰,攻入清邁,並劃為泰國的領土,奠定了今日泰國疆域的基礎。

鄭信原籍廣東澄海鄭鏞之子。鄭鏞年輕在鄉時,放蕩不羈,不容於鄉里,遂南渡至泰國大城,後因賭致富,娶泰女洛央(Nok Iang)為妻,於公元一七三四年生下鄭信。鄭信七歲時,入哥薩瓦寺(Wat Kosavat)從高僧通迪(Tong Di)讀書;十三歲依泰國風俗入三毘訶羅寺(Wat Sam-vihra)出家為沙彌,攻讀佛學及巴利文。數年後還俗,受義父薦引為波隆科斯王侍衛官,餘暇時學習華文、印度文、緬文、越文等。至二十一歲時,再入哥薩瓦寺出家為比丘三年,從高僧研究佛學及巴利文,還俗後再入宮擔任原職。國王見他甚有才幹,封為達城太守。

緬軍侵泰前,鄭信奉詔入大城,協防王都。緬軍圍攻大城時,他勇敢善戰,能以少勝多;但不為昏庸國王所重用。鄭信眼見都城大勢已去,危在旦夕,乃率領部下五百人,突出緬軍重圍,到達泰國東岸的羅勇,招募各地華泰青年加入部隊,起來保護國家。不久知大城已陷落於緬甸,非常憤慨,就決心驅逐外軍,以光復國土為己任。

鄭王定都於吞武里後,命令修復黎明寺(Wat Arun,音譯阿倫寺),並加以擴充,做為宮內的王家佛寺,不住僧眾。此寺位於曼谷湄南河西岸吞武里,與玉佛寺隔河相望。寺中著名的阿倫佛塔,塔基為正方形,上有五座佛塔,中央的主塔後來增高到七十九公尺,五座塔表面,全部用古代義大利大理石和中國彩色陶片及玻璃嵌成人物、繁花等圖案。全塔環繞三層平台,每層高約二公尺,極為高聳壯麗。王又下諭,在大城陷落時,奔赴各處避難流落的僧人,回歸到原來的佛寺,並給與各種協助。他並騁請有德學的高僧來吞武里王都安住,冊封僧爵及職務,推行弘法工作,淘汰不良的出家僧眾,鼓勵優秀的僧人。他協助搜集於戰爭中散失的三藏及各種典籍,如有缺失不全的,就向柬埔寨等國抄寫補全。

公元一七七八年,鄭王派兵征服永珍,接著又攻占琅勃拉邦。從永珍獲得價值連城的一尊玉佛,迎歸吞武里供奉。關於此尊玉佛歷史,據五百年前一位泰僧用巴利文寫成的一本《玉佛傳》記載:約在佛滅後四百年時,印度龍軍論師造,以七塊翡翠綠玉雕成,高六十公分,寬四十八點三公分,在頭、肩、腹、膝等部,內藏九粒佛陀真身舍利。這尊玉佛在南印度供奉約一千年,後來因為戰亂,一個戰敗的王子帶玉佛逃至斯里蘭卡,就獻給斯里蘭卡國王供奉。公元十三世紀,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正傳入泰國,斯里蘭卡國王就將玉佛贈送給素可泰王朝。後因長久戰亂,人們對玉佛和歷史都淡忘了。直至公元一四三三年,在泰北昌萊一座被雷擊的寶塔中被發現,因在佛像身上一片貼金脫落,現出燦爛的玉質,而轟動全泰北,人民紛紛前往禮拜,當時清邁王就將玉佛迎至南邦供奉。公元一四六八年又迎至清邁一佛寺。公元一五五一年移至琅勃拉邦供奉,經過三十三年,後因懼緬兵入侵,遷都至永珍,玉佛也同時移至永珍。鄭王征討永珍戰勝後,獲得這尊玉佛,就迎至吞武里王宮供奉。公元一七八二年曼谷王朝成立後,在對岸曼谷建築王家玉佛寺做永久供奉。

鄭王創立吞武里王朝,是泰國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可惜只維持了十五年。根據泰史記載,鄭王後來精神錯亂,因他生前受佛教影響很深,平常歡喜修習止觀禪定,精神病發作期間,曾自稱是聖者,命令僧人向他禮拜,違者輒遭毒打,或革除僧籍。結果引起人民的反對,發生叛亂,鄭王被叛軍所困,知道形勢不利,自願退位為僧。而在這時,鄭王派往征討柬埔寨的名將昭披耶查克里(Chao Phay Chakri)兄弟,得悉國內生變,未與柬軍交戰,即回軍吞武里,一些文武官員都在城外歡迎,並陳說鄭王失政,民不聊生。昭披耶查克里遂被擁立為王,乘機把鄭王定罪,處以極刑,其年僅四十八歲。鄭王的太子及其他王妃所生子女二十多人也被處死。有些歷史學者對鄭王晚年罹患精神病一事,深表懷疑,甚至認為他是遭人蓄意構陷誣衊,以做為謀取王位的藉口。鄭王被處死後,沒有得到公開或廣泛的悼念,二年後(一七八四)才為他舉行了王家火葬儀式。

鄭王之死,在民間有一種傳說,說鄭王未被打死,而在他神經錯亂後被藏到柯叻一座山上,為他修建一所豪宅,直到公元一八二五年才去世。

吞武里王朝雖然很快覆亡,但他畢竟是復興民族國家的大英雄,豐功偉績,受到後世泰國人的欽敬。後人在吞武里黎明寺裡還供奉著鄭王的巨型琺瑯的塑像,莊嚴肅穆,一百多年來,受到人民的瞻仰與禮拜。此黎明寺,一般人(特別是華人)都稱鄭王寺(Wat Cheng)。又在吞武里市中心,一個巨型圓環的中央,亦塑有高大的鄭王騎馬出戰銅像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