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心靈環保經濟學

作者:釋果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5x21 cm / 平裝 / 1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11

ISBN:9789575986353

定價:NT$150

會員價:NT$105 (7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現代居士經濟生活指南

↑TOP
聖嚴法師所提供的經濟生活原則,基本上是依據原始佛教居士經濟生活而來,重點強調在私有財產制度下,居士們透過宗教生活的修持,過著正命營生、量入為出、布施行善的經濟生活,以達到利和同均的分配原則。

除此,「利和同均」的分配原則,不僅是僧團經濟制度的中心思想,亦可擴及一般團體及社會,進而建設一個和樂的人間。然這樣的經濟分配制度,很容易被解釋為利益均等的分配,雖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中,所謂「個人擁有的資本愈多,享受愈多」完全不同;但也不是共產主義社會下,財產全部共有,表面上的齊頭式平等。

聖嚴法師認為由於每個人的能力、因緣、福報與智慧不同,所以機會與基礎可以是均等的,但個人發展卻不可能均等;同理,「基本上利益是普遍均等的,但是隨著個人器量大小不同,接受的程度也就有多與少的差異」。

法師認為「利和同均」可以從制度層面及倫理層面來談。制度面指透過制度,一切物資、利益屬於人員、團體所共有。除了僧團經濟制度,全體員工均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每位員工均可分享公司的股利,中國古代大家庭的利益分配原則,均是「利和同均」的範例,即透過團體的制度,分享利益。

至於倫理的「利和同均」,是指不需要透過團體的制度,個人或企業將所得的利益、用不完的財富,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態度,捐給宗教團體、非營利組織、或從事社會福利。此一以「利他」為出發點,透過「布施」之行為,將財富回饋於社會的作法,可讓我們的社會更和諧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