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心默照
The Mind of Chan in Silent Illuminatio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4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01

ISBN:978957598601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活用方法】修行不能分級

↑TOP
修行不能分級

禪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數呼吸。如果數不到呼吸,怎麼辦呢?就先回到身體,讓各個部位放鬆;感覺身體放鬆了,再去覺察呼吸。放鬆有很多方法,只是調好姿勢,什麼方法也不用,也是一種放鬆的方法。有一些姿勢,可以幫助你將身體調正,調正的原則是挺腰含胸。所以,不管站立或經行,都要保持挺腰含胸,這是基本原則。

打坐用功時,你可以選擇單盤、雙盤或散盤,最重要的是:腰一定要挺直。雙盤是最理想的姿勢,因為它是等邊三角形;如果不能雙盤,可以選擇單盤,那是等腰三角形;單盤再不行,就用散盤。有些人知道一些方法後,就規定自己一定要用某個方法。但是打坐不像讀書,讀完一年級就升上二年級,修行是不分級的。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基本上,一定要先把工夫用好。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用不上方法,表示你的身心狀態還很粗,就要加緊用功,繼續再調。

用功修行就是這樣,發現自己的不足,只能夠繼續用方法去調。除非你認為這個方法和自己不相應,才去找另一個方法;或是你覺得和這位老師不相應,再去找別的老師,不過要遇上一個相應的老師,也是要靠因緣的。

生命在這一期的現形,就是業報身;一個人的善根、惡根、善業、惡業,決定他會碰到哪一類的因緣。比如你會參加禪修,也是因為有宿世的因緣,否則你是走不進禪堂的。可能你會很好奇地問:「真的這麼難嗎?」絕對是的。如果因緣不具足,即使你報了名,也不會被錄取的;或者收到錄取通知書,卻臨時有事不能參加;也有可能你進到禪堂了,卻不能專心聽講,對方法提不起信心。

因緣就是如此,我們能夠到某個地方,或參加哪個課程,都有因緣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懂得珍惜因緣。如果我們參加每一個課程,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就不會很認真用心學習;這樣的話,無論到哪裡,都學不到方法的。學到了方法,就要嘗試實際去應用;方法如果用得上去,就繼續深入。等用到某個階段,發現怎樣也用不上時,有可能是自己出了什麼狀況;或是方法已經用得僵化,成了一種慣性,這時就需要與老師面談了。比如有人數呼吸數得機械化了,每一分鐘數幾個數目字,他都能很準確地數完;與老師面談了以後,老師可能就教他倒數或跳數;方法調一調,工夫又用上了,這是關鍵的部分沒有掌握好。

默照方法的關鍵就是放鬆、放捨,如果你很刻意讓心與身體統一,再向外尋求統一,那就不是統一境了;而是當身心放鬆了,心保持默然,統一境就自然顯現了。即因緣和合時,統一境便自然顯現了。

在身心調和的過程,每個人的呼吸粗細都不盡相同。工夫用得不錯的人,呼吸會比較細,吸一口氣,很久才用一個數目字,所以不需用數字去配合呼吸,只要清楚地隨呼吸的進出就好了。當然,要繼續數也可以,就是覺察有呼吸時才數,以很放鬆的方式去運用方法。

有時候,你會發現不管方法再怎麼調,也跟老師小參、面談多次,還是沒有辦法把工夫用得好。也許是你和這位老師沒有緣分吧!如果老師不夠高明,不知道如何幫助你,就只好另外找老師了。以前的禪師比較高明,有禪眾來訪,從走路的動作就知道他的狀況了;有的人只是對話幾句,禪師就告訴他:「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請他去找另外一個老師,結果就在那裡開悟了;當事人悟道後,都會很感恩幫忙介紹的老師。

唐代船子德誠禪師,得法於藥山惟儼禪師,世稱「船子和尚」。他離開師父後,以船為家,隨緣度化四方。他曾交代道吾、雲巖兩位道友,如果遇到不錯的學生,介紹一個給他。過了三十年,道吾禪師遇見一個很優秀的學生─夾山善會,便指引夾山去找船子禪師。兩人一見很投機,船子禪師把他所悟到的法門傳授給夾山後,衣缽傳承的責任終於完成了。當夾山離開後,他就將船上一個用來塞住洞口的塞子移開,讓水從洞口湧入,和船一起沉入水裡……。當時就是這樣一種參學方式。

公案裡也有這樣一個故事:唐代古靈禪師跟他的師父學習一段時間後,就到外面參學,在百丈禪師那裡悟道;幾年後,他又回到師父身邊,對師父非常孝順。有一天,他為師父洗澡擦背時,說:「好一座佛堂,可惜佛沒有發光!」師父聽了,覺得弟子的話有點怪,但沒多問。又有一次,他看到師父在讀經,當時剛好有一隻黃蜂不停往有光線的紙窗撞去,可是一直透不過、飛不出去,就說:「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師父覺得弟子總是話中有話,就問他行腳參學時,遇到什麼人?古靈禪師便說他遇到一位很好的老師─百丈禪師,所以在修持上有很不錯的體驗。他的師父聽了,立即請他登堂說法。

禪宗有很多這類的公案。當時這些禪師都很高明,心胸很寬大,學習的心態也很正確。學佛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開悟!只要這個方法或這位老師可以幫助自己開悟,就認真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因緣在哪裡,就用心地參訪每一個因緣。老師在教導學生時也是一樣,要根據學生的根性去教導他。如果知道學生的因緣不在自己這邊,就介紹他到別的地方參學。就是這樣,學生很認真地學習、參訪不同的老師;老師也是如此,很用心地教導。

因此,我們要珍惜每一個學習的因緣,也要好好把握所學習到的方法。珍惜因緣,並不是說你就要向每一位老師學習一個方法,而是要用心地把方法學好。如果你有因緣到其他地方參訪,也要用同樣的心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