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叛逆中年
Middle Age Rebellion

作者:楊蓓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6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091

ISBN:978957598604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把自己找回來

↑TOP
孔子說「三十而立」,但人在中年以前,其實都只是在累積人生的素材,直到進入中年以後,才學習獨立。人們在前半生一直努力賺取、爭取,讓自己擁有很多。如果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我們常常用的語彙不外乎是:我結婚了、我生小孩了、我的小孩念幼稚園了、我買房子了、我在付貸款……,說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事情,也都是繞著「我」在打轉。

看見自己,活得像個人

在不停爭取的過程當中,有人順利,有人不順利;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有時開心,有時難過;有時得意,有時又很失落,總是在起起落落之間。

在這樣的起落裡,許多人就會開始產生懷疑,懷疑生命的歷程裡,難道就是這樣子走一遭嗎?雖然不願意面對,可是人或多或少會因為衰老而想到病痛或死亡,這時候就會興起一種感慨:「難道我這一生就這樣子過完了嗎?」

在這樣的起落裡,其實是一個再度開始「擁有自己」的過程,這時擁有的不再是銀子、房子、車子、妻子、孩子等五子登科,而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中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可以開始真正地看見自己。

看見自己,是要一點一滴地把自己找回來;當漸漸找回自己時,獨立感就會產生。為什麼?因為開始感覺到自己「像個人」。所謂「像個人」,意思是在人生的前半階段,是過得四分五裂的,哪裡需要就往哪裡去,鎮日忙忙碌碌。當我們漸漸把自己一點一滴找回來,像拼圖一樣,慢慢把自己拼起來時,才能真真實實感覺到是跟自己在一起。

心甘情願地忙碌

人生充滿變數,我們無法掌握外在環境、因素,例如金融海嘯、歐元貶值等問題,導致生命中因金融海嘯而失業,因歐元貶值讓財產遽減之類。而有些是來自本身的問題,例如有些家庭的成員罹患痼疾,必須負起照顧他們的責任。但是我們日常生活該做的事,一樣要繼續去做,例如要努力賺錢維持家計。

中年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期,在人生的前半過程中,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做轉折,後半生可能還是持續在做同樣的事,例如還是要繼續餬口拚命工作,可是心境可以轉變。我們的前半生可能很無奈在做這些事,可是到了中年,因為生命經驗的累積與成長,有機會讓我們的無奈變少,正面的心境變多,雖然還是為別人忙碌,卻是出於自己的心甘情願,心境不同了。

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歷程到了中年,不見得是人生的高原期,仍然要繼續爬坡,但是心境可以轉換一下,所以爬坡時可以輕鬆一點,可以自在一點,這時就包含了一些為自己而做的成分。

我很喜歡舉洗碗的例子。很多人不喜歡洗碗,我年輕時也對洗碗這件事很不耐煩,心裡總覺得不舒服,常想:「為什麼我這麼辛苦忙完做飯,還要再忙著洗碗?」我記得新婚時,就為了這個不舒服,曾一氣之下將碗盤全砸爛了。可是現在在家吃完飯後,我通常是第一個主動洗碗筷的人,而且是心甘情願地洗,洗得很開心,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轉變呢?

那是因為有一次我與聖嚴師父提到洗碗這件事,他提供了我一個很有趣又有效的修行方法,他說:「你就把家裡的人當成菩薩來供養!這叫作利人便是利己。」對我來說洗碗有益身體健康,能促進血液末梢循環,那是我個人得到的好處;我將家人當成菩薩,則是供養了佛菩薩,利人便是利己。改變了心念,從此以後,我就擺平了洗碗這件令我不舒服的事。這個例子說明很多的事都是因自己心境的關係,當心境不同,做起來的感覺就不一樣,結果也會不一樣。

退休後的迷惘

許多退休的人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睡到自然醒」。可是我不禁要問,當人睡到自然醒,眼睛睜開,清醒的那一剎那,很多人是一陣茫然,「今天不用上班」是第一個念頭,再接下來一個念頭是「要做什麼?」,當這個念頭冒出來時,心裡卻沒有答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在過去的生命歷程中,我們一直努力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可是當真的退休了,可以睡到自然醒,在那清醒的片刻裡出現的茫然,其實是一個空隙,告訴我們:「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我是誰?」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會很快又跳回「今天要做什麼?」的迷思裡,而忘記把握茫然時所產生的剎那間的「疑」。

對於生命的疑問,從年輕時就存在了,只是到了中年,在茫然的片刻裡,這個疑問冒出頭來,如果我們不去看它,不去管它,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為茫然的片刻是個可以回頭重新面對自己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去面對自己,會發現茫然或空隙是非常有價值的。

與自己獨處

不過,我們也會發現人害怕獨處,尤其是中年以後獨處的機會比以前多。人在獨處時,很多時候是會心慌的,心慌時就想要抓取,於是茫然之後就產生了「今天要做什麼?」的想法。

以我自己為例,有天我好不容易可以睡到自然醒,醒來後一陣茫然,發現自己竟然沒事可做,然後腦筋就在想:「今天要做什麼?」可是,我也發現了我的念頭轉到「今天要做什麼?」是一種慣性的抓取習慣。當我覺察到這個情況後,就停下來,不再玩這個遊戲了。

我要換一個遊戲玩,如果不去想「今天要做什麼?」,就這樣躺在床上,到底會怎樣呢?大多數人可能會再度睡著,可是我很清醒,就讓自己停留在那樣的狀態下,看著自己的念頭一直跑。我不去想「今天要做什麼?」或「到底該做什麼呢?」,我不再去抓自己的念頭。當念頭在腦子裡轉來轉去時,人就會覺得累了。人怎麼總是要抓些什麼?我清楚看見自己的腦子裡,不停地要抓取的習慣。

人真的很害怕和自己獨處,所以我曾讓學生做一項作業,練習不能和任何人講話,也不可以和任何人打招呼,就是一個人在校園裡獨自走路。我規定他們在上課時,走出教室,朝向校園走,十五分鐘以後再回到教室。學生回到教室後,向我報告他們的經驗。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好像個遊魂一樣,不知道在做什麼;有的學生會說突然間發現校園還滿美的,可以用另外一種心境去欣賞校園;有的學生發現雖然校園很小,居然有很多角落是他從來沒去過的,就把十五分鐘當作探索教育;還有學生覺得碰到人時不講話、不打招呼好尷尬,尷尬到不知所措,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每個人都在這空隙中有不同的抓取。

從這樣的過程,可以模擬出人生的歷程,像這樣子的空隙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到了中年階段時,這些空隙正好是我們可以停下來與自己獨處的機會,從中看見自己在前半段的生命歷程裡,不停地在抓取的過程。

當我們漸漸看見自己的抓取,看得愈多時,會發現抓取的力道開始變了,不再那麼用力抓取,甚至人可以慢慢地放鬆。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會發現擁有自己的部分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