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法華經

法華經

作者:賴永海/主編,王彬/譯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020231

ISBN:9789570840544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譬喻品第三

↑TOP
世尊宣說「火宅四車」之譬喻,內容為:大宅起火,長者諸子於門內嬉戲,不肯從火宅中出來。長者為使諸子得免諸難,而以權宜之計告訴諸子說,門外有三車,可供娛樂,諸子為其所誘,競相出離火宅。長者則不予三車,而賜給諸子更為華麗珍貴的大白牛車。此中以「長者」譬喻「如來」;以「家」譬喻「三界」;以「門」譬喻「一乘究竟佛乘」;以「五百人」譬喻「五道眾生」;以「火」譬喻「五濁八苦」;以「三車」譬喻「三乘」;以「大白牛車」譬喻「一乘」。終不予三車,而賜以大白牛車之喻,顯示開三乘之權,顯一乘之實。本品中著重強調如來所言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予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由於眾生根機差異,不盡能受。因此諸佛以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從而進一步說明「三乘方便、一乘真實」之旨。

本品中的「火宅四車」之喻為著名的「法華七喻」之第一喻。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或在樹林下,
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1,十力諸解脫2,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3,十八不共法4,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5,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6,
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7,教化諸菩薩。

【譯文】

這時,舍利弗極為歡喜,即站起身來,雙手合掌,雙目仰望凝視世尊,開口說道:「今天,我們從世尊這裡聽聞了如此微妙的法門,心中充滿喜悅之情,這是從前沒有出現過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過去曾跟從佛陀,聽聞過此稀有之法,又看到各位菩薩都蒙佛授記作佛,而我等二乘弟子卻沒有獲得佛陀的授記,心中覺得十分悲傷,錯失如來無量難測的智慧見地。世尊,我經常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或者靜坐,或者經行漫步,常常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這些弟子同樣得入如來的智慧法性,為何如來佛以小乘法來度化我們呢?這都要歸咎於我們的根性不夠,並非因為世尊的偏心。為什麼如此呢?如果我們這些修習小乘之人,能夠達到大乘的根性,那麼慈悲的佛陀必然會以大乘法門教習我等修行,而讓我們修習大乘法而獲得解脫;但是,我們未能了解佛陀以方便之法,隨宜不同根器的眾生相機說教,因此初聞佛陀方便說法時,便執其為究竟之法義而信奉受持,思維以求獲得小乘的果位。』世尊,我從過去至今,日日夜夜,常常因此而自責,如今從佛這裡聽聞到過去從未聽聞過的稀有妙法,方能斷除了心中的諸多疑惑和悔意,達到身心愉快、安穩自得的狀態。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為真正的佛弟子,這一切都是從佛陀親口所宣的言教中產生的,也可以說是佛陀宣說的法義讓我們發生這種變化,這才可算是真正得到了如來的清淨妙法。」

這時,舍利弗想再次重述他所說的言意,即用偈頌說道: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或在樹林下,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法,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得道轉法輪,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轉無上法輪,教化諸菩薩。

【注釋】

1 三十二(相):係轉輪聖王及佛之應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三藏法數》四十八謂:(一)足安平相,足裡無凹處者。(二)千輻輪相,足下有輪形者。(三)手指纖長相,手指細長者。(四)手足柔軟相,手足之柔者。(五)手足縵網相,手足指與指間有縵網之纖緯交互聯絡如鵝鴨者。(六)足跟滿足相,跟是足踵,踵圓滿無凹處者。(七)足跌高好相,跌者足背也,足背高起而圓滿者。(八)腨如鹿王相,腨為股肉,佛之股肉纖圓如鹿王者。(九)手過膝相,手長過膝者。(十)馬陰藏相,佛之男根密藏體內如馬陰也。(十一)身縱廣相,頭足之高與張兩手之長相齊者。(十二)毛孔生青色相,一一毛孔,生青色之一毛而不雜亂者。(十三)身毛上靡相,身毛之頭右施向上偃伏者。(十四)身金色相,身體之色如黃金也。(十五)常光一丈相,身放光明四面各一丈者。(十六)皮膚細滑相,皮膚軟滑者。(十七)七處平滿相,七處為兩足下兩掌兩肩並頂中,此七處皆平滿無缺陷也。(十八)兩腋滿相,腋下充滿者。(十九)身如獅子相,身體平正威儀嚴肅如獅子王者。(二十)身端直相,身形端正無傴曲者。(二十一)肩圓滿相,兩肩圓滿而豐腴者。(二十二)四十齒相,具足四十齒者。(二十三)齒白齊密相,四十齒皆白淨而堅密者。(二十四)四牙白淨相,四牙最白而大者。(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兩頰隆滿如獅子之頰者。(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佛之咽喉中,常有津液,凡食物因之得上味也。(二十七)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面而至於髮際者。(二十八)梵音深遠相,梵者清淨之義,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二十九)眼色如紺青相,眼睛之色如紺青者。(三十)眼睫如牛王相,眼毛殊勝如牛王也。(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右旋常放光也。(三十二)頂成肉髻相,梵名「鳥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以一切有情皆不能見故也。

2. 十力:指如來十力,唯如來具足之十種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又作「十神力」。謂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十力即:(一)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二)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五)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六)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八)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借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十)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3 八十種(好):為佛菩薩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種好相。又稱「八十隨形好」、「八十隨好」、「八十微妙種好」、「八十種小相」、「眾好八十章」。佛、菩薩之身所具足之殊勝容貌形相中,顯著者有三十二種,稱為「三十二相」;微細隱密難見者有八十種,稱為「八十種好」。兩者亦合稱「相好」。轉輪聖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種好則唯佛、菩薩始能具足。有關「八十種好」之順序與名稱,異說紛紜。據《大般若經》卷三八一載,「八十種好」指:(一)指爪狹長,薄潤光潔。(二)手足之指圓而纖長、柔軟。(三)手足各等無差,諸指間皆充密。(四)手足光澤紅潤。(五)筋骨隱而不現。(六)兩踝俱隱。(七)行步直進,威儀和穆如龍象王。(八)行步威容齊肅如獅子王。(九)行步安平猶如牛王。(十)進止儀雅宛如鵝王。(十一)回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之舉身隨轉。(十二)肢節均勻圓妙。(十三)骨節交結猶若龍盤。(十四)膝輪圓滿。(十五)隱處之紋妙好清淨。(十六)身肢潤滑潔淨。(十七)身容敦肅無畏。(十八)身肢健壯。(十九)身體安康圓滿。(廿)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廿一)身之周匝圓光,恆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莊嚴。(廿三)臍深右旋。(廿四)臍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膚無疥癬。(廿六)手掌柔軟,足下安平。(廿七)手紋深長明直。(廿八)唇色光潤丹暉,(廿九)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卅)舌相軟薄廣長。(卅一)聲音威遠清澈。(卅二)音韻美妙如深谷響。(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現。(卅四)齒方整鮮白。(卅五)牙圓白光潔鋒利。(卅六)眼淨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廣。(卅八)眼睫齊整稠密。(卅九)雙眉長而細軟。(四十)雙眉呈紺琉璃色。(四一)眉高顯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四三)兩耳齊平,離眾過失。(四四)容儀令見者皆生愛敬。(四五)額廣平正。(四六)身威嚴具足。(四七)髮修長紺青,密而不白。(四八)髮香潔細潤。(四九)髮齊不交雜。(五十)髮不斷落。(五一)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五二)身體堅固充實。(五三)身體長大端直。(五四)諸竅清淨圓好。(五五)身力殊勝無與等者。(五六)身相眾所樂觀。(五七)面如秋滿月。(五八)顏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澤無有顰蹙。(六十)身皮清淨無垢,常無臭穢。(六一)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門常出最上殊勝香。(六三)相周圓妙好。(六四)身毛紺青光淨。(六五)法音隨眾,應理無差。(六六)頂相無能見者。(六七)手足指網分明。(六八)行時其足離地。(六九)自持不待他衛。(七十)威德攝一切。(七一)音聲不卑不亢,隨眾生意。(七二)隨諸有情,樂為說法。(七三)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七四)說法依次第,循因緣。(七五)觀有情,讚善毀惡而無愛憎。(七六)所為先觀後作,具足軌範。(七七)相好,有情無能觀盡。(七八)頂骨堅實圓滿。(七九)顏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4. 十八不共法:指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稱「十八不共佛法」。依《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載,「十八不共法」為:(一)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六)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七)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八)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九)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十)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十一)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暗障。(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以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5. 梵志:音譯「婆羅門」、「梵士」。意譯「淨裔」、「淨行」。又稱「淨行者」、「淨行梵志」。婆羅門志求住無垢清淨得生梵天,故有此稱。另據《大智度論》等,亦可指一切外道之出家者。

6. 波旬:經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意譯「殺者」、「惡物」、「惡中惡」、「惡愛」。指斷除人之生命與善根之惡魔。為釋迦在世時之魔王名。

7. 法輪:為對於佛法之喻稱。以「輪」比喻「佛法」,其義有三:(一)摧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眾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嶽巖石,故喻之為「法輪」。(二)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法輪」。(三)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法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