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練心工夫:精進禪修指引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61

ISBN:9789575985660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03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觀想無我:從生滅中領悟無常

↑TOP
在佛陀時代,一些哲學家或是外道都有非常精細的思惟,他們都有一些智慧。但是,佛陀認為這些都是不究竟的,因為他們沒有見到法性。這些人如果向佛陀修學,只要不是很好勝或好辯,佛陀稍微點醒一下,他們很快就明白了。有些很好辯的人常常喜歡和佛陀辯論,佛陀並沒有和他們辯解,只是告訴他們一些道理,他們聽了便有所領悟。尤其是一些婆羅門教徒,常常和佛陀談理論,佛陀每每只是三言兩語就將他們的問題解決了,或把他們那種很微細的不正見糾正過來。這些人,很多就這樣皈依了佛陀。

只要我們依法而修,在思惟過程中,即能愈來愈進入深細的部分,然後去抉擇、分辨。一開始觀想時,我們會比較注重在理路,然後用事相去印證。但是觀到最後,一定要契入到理的中心,即所謂的法性。我們從觀心不淨、觀心是苦,明白了佛法的基本正見: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過去、有未來,有凡夫、有聖人。我們要從凡夫進入聖人的道路,就要從流轉門轉入還滅門;而要轉入還滅門,一定要進入到法性的觀想。

法性的觀想,是以無我為中心。一般上我們不容易直接去分析無我,而會先從無常入門,所以觀心無常、觀心無我。世間一切都在變化,平時我們看到的無常,它的變化都是比較明顯的,但是有些變化卻要等到發生一件突變性的事情時,我們才會知道什麼叫無常。

我們總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什麼改變,實際上我們每年、每天都在改變,你每年拍一張照片來對比一下就知道了。不過,現在的拍照技術愈來愈好,可以把照片修美一點。比如現在的新人大都會拍結婚專輯,照片裡的新娘,眉毛修得細長,對照本人看一下,好像不是她。不知是人比照片美?還是照片比人美?哪一個比較美?不敢講!如果講照片比較美,意思就是新娘本人不美,所以修得比較美一點了!所以有時候我們知道她有改變,但是不太能看得出來;或是幾年沒見,一看:「哎喲,怎麼老了那麼多!」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當別人衰老很多時,我們也是一樣變老。我們常常只看到別人老,卻看不到自己老。我們的身心一直都在變化,心的變化比身體的變化更快,但是不容易覺察到,因為我們有所執著。

無常是一種相續性的變化過程,它前前後後、生生滅滅,都有相續的作用。我們可以拿一根蠟燭來做比喻。蠟燭在燃燒的過程中,看起來好像變化不大,其實它一直都在變化。如果我們把它切段,後一剎那的蠟燭,已經不是前一剎那的蠟燭了。但是後一剎那的蠟燭,卻又不能離開前一剎那的蠟燭,因為它們前後有著相續的作用─前一剎那過去了,才把後一剎那推出來。所謂「等無間緣」的作用,主要是指我們的心在思考或運作時,一個推一個生滅、生滅。比如水的流動,我們可以看到後浪推前浪,後浪被後後浪推,前浪又推前前浪的現象。它們一直相續地推動著,沒有一個不變的個體,只有連續不斷地生滅變化。我們看、看、看,還悟不出無常,有善根的人就知道這是無常,他可能就開悟了。又如聽水聲,嘩啦......嘩啦......,好像只是一個聲音。其實在那個聲音裡面,有著許多前前後後的聲音。如果我們聽雨聲的時候,只是用耳根聽,不用心去分別,便會聽到聲音真的是一個一個滴滴答答的。聲波的波動也是如此,若我們能夠在那個時候聽得到,就悟無常了。如果用心去分辨,我們的分別心會連貫過去、現在、未來,連貫成一個聲音,我們就會好像只是聽到一個聲音。如果只是用耳根去聽,耳根的作用是剎那剎那的,我們便能夠聽到剎那剎那的聲音,就會比較明白無常。

在觀呼吸或經行的時候也一樣。我們通常是觀站立的那隻腳,另一種方法是觀移動的那隻腳。起先我們觀腳一步一個生滅,然後從比較大的生滅再去看比較小的生滅。腳提起來,就是一個生滅;向前放,也是一個生滅;踏下去時,又是一個生滅。我們繼續慢慢地走,就會愈來愈細;若我們只是快步地走、走、走,是看不清楚的。拜佛時也一樣,如果我們的心很細,會看到自己的動作其實是一個一個連貫起來的。

我們在覺照的時候,往往只是覺照到動作而已,並沒有把法放進去。我們要在覺照之中就去觀想法,才能夠看到它的生滅;然後從生滅之中,去明白無常、印證無常。如果只是看到事物發生的過程,這是覺照的作用而已。我們要在事物發生的過程中,見到它的生滅,再從生滅中去領悟無常;或用無常的理來印證這個事物的過程是無常的,那才是觀想。因此,觀想的背後一定要有法。如果我們在觀照時,只是看到動作或聽到聲音,這還是眼根、耳根或身根的作用而已。這只是覺照的作用,還不是真正的智慧,要再進一步去觀想。

有些人又以為覺照到妄念的生滅、呼吸的生滅、動作的生滅,就是覺照到當下的因緣了。其實我們無法覺照到真正當下的因緣的,除非我們的心很細。當你的心很細時,就可以從事物的過程中,看到一個剎那、一個剎那的生滅變化。這時,你必須以無常、無我的道理來印證事。

從無常之中,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一切相不斷地在變化?因為它是因緣和合的,所以一定會變動。於是你明白了無我,再用本性來印證,才是真正見道,才是觀想。觀想到很細時,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契入當下那個剎那;證道之後,就是真正出世間的智慧,真正證到無我。

我們在觀想的過程中,可以用無我的法性來印證現象,或用現象來印證法性。這樣理和事互相印證,會發覺到理和事愈來愈接近;當它們完全契合時,我們就悟道了。悟道是一個質變的過程,非常迅速地過去。此後就不會再退轉了,因為我們已經跨過生死心、流轉心的範圍了。此時我們的心才是真正活在當下,安住在每一剎那的因緣裡。因緣在剎那生滅的過程中,生滅生滅,非常快速。前一個因緣滅了,在現象上的運作裡,它會一直繼續推延。但是,我們的心不住過去、不住未來,就只是安住在當下的因緣或當下那個剎那,不會期盼下一個剎那,因為當因緣具足了,下一個剎那自然會顯現。過去的那一剎那一過,我們的心就捨掉了;滅而不再生,我們才不會繼續流轉。

但是由於我們的心比較粗,因此所觀照的,都已經是過去的動作。所以在拜佛時,看到的都是過去的動作,怎麼活在當下呢?而我們卻以為這就是活在當下了。我們把整個拜佛動作當成是一個現在,以為看到的都是現前的因緣。不過,當我們的心專注到很細微的時候,真的可以看到每一個動作,會感覺自己的心與動作是一致的,念頭與行為好像是靠在一起的。這時我們會有相當好的定力,但是還要再進一步去觀本性;不觀本性,就不能夠真正地覺悟。這個階段,覺照的作用與專注的作用很敏銳。我們的每一個動作在運作時,心念與動作是一致的。當我們的定力發揮它的作用時,去觀無常、無我、空,就能夠悟道。

我們現在還是在訓練的階段,當自主的力量和能觀的作用加強時,就可以從現象中去觀。一般上我們在這個時候所住的境會比較深,倘若這時我們聽聲音,會感覺它不是外在的聲音,而已經變成我們意識裡的聲音。如果我們聽到的還是外在的聲音,那是不能入定的。不管觀什麼,觀聲音也好,觀呼吸也好,我們所緣的境一定要從「外所緣」慢慢地轉入「內所緣」,才能夠進入定。

但是,一般上我們習慣要攀一樣東西,所以開始觀的時候,所觀的境是依前五根。

我們觀呼吸是依身根的觸覺,這還是外在的。當我們觀到比較細的時候,會感覺這個呼吸好像不是身根的作用,在意識裡面就有呼吸的作用;或者在止境時,會感覺到這個點不在鼻子了,它已經變成意識裡的一個影像。如果我們已經安住在內所緣,就可以觀念頭的生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