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唯識第一課:大乘廣五蘊論略解

作者:淨海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81

ISBN:9789575985875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論題大意

↑TOP
《大乘廣五蘊論》,是安慧論師對世親菩薩(四、五世紀)所造的《大乘五蘊論》加以註釋,增廣內容的一部論典,所以被稱為《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Mahāyāna),音譯摩訶衍那,摩訶是大的意思,衍那是車乘,運載的意思;摩訶衍那合解為大的車乘,意指偉大的教法,一般也是對大乘佛教的通稱。大乘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古印度佛教發展史上所形成的一個教派,宗旨為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此派自稱為大乘,卻貶稱早期原始佛教或部派佛教為小乘。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是以智慧、慈悲、願行做為救世利他的宗旨,修學菩薩道,以成佛為最高的目標。

五蘊,是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蘊(skandha)是積聚之意,舊譯為陰,為蓋覆之意。五蘊是指五種要素的積聚,或五種重要成分的組合,為構成有情身心存在的五種要素,形成一個生命的基本組織。色蘊是指物質性積聚的東西,特指有情身體的本身,是屬於物質性的組合;受是感受作用,即感覺和情緒等;想是想像,心中浮現的形象,或表象作用;行是意志、意念,是除受、想以外所有的心所作用;識是了別和認識作用。色蘊是組合身體的物質,後四蘊是精神作用的組合,即積聚物質和積聚精神這五者,構成有情生命存在的要素。但眾生在五蘊組成的身心中,執著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或以為有一個靈魂或神我的東西存在,而不知是因緣虛假的組合。佛說一切法無我,五蘊既為
因緣組合,確實是找不到一個獨立自我的存在。

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最先結集成經和律,其後歷代高僧大德對經和律的內容,加以整編和分類,再展開研究及註釋,因而形成獨特的論書。再後與經、律合集起來,就稱為三藏。本論主旨是研究五蘊法的內容意義。

世親菩薩著作極多,其中《百法明門論》被稱為「略陳名數」;《大乘五蘊論》是「粗釋體義」,二者為修習唯識學的入門論典。前者略要陳述諸法的名相,後者是粗略解釋名相的意義。《大乘五蘊論》,據現代學者推測,是世親從其兄無著勸說轉信大乘法後,最初造的一部論書,由於太過簡要,不容易了解,所以安慧論師再加以增廣內容,擴充義理,而成為《大乘廣五蘊論》,從原來的三千多字,增加到七千多字,後來教學唯識的人,一般都採用《大乘廣五蘊論》做為初級入門教材。
現在《唯識第一課》中,分為四部分:「本論」、「釋論」、「今譯」、「略解」。在《大乘廣五蘊論》的正文中,很明顯地分有「本論」和「釋論」二部分,「本論」基本上是引用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之文,「釋論」是引用安慧論師《大乘廣五蘊論》的註釋部分,這樣分別標明出來,在《廣論》文中,就可清楚了解何者為世親本論原文,何者是安慧釋論部分。「今譯」是對世親和安慧二位論師的論文,用現代語說出來。「略解」是依論文內容和意義,做一綜合性簡要的解
釋和分析。論文中容易了解的部分,則不多做解說。

為增加對名相的了解,在「略解」中亦引用《成唯識論》等文解說,可更把握到名相精確的意義。其次,對論文中一些專有名相和定義,有時會做簡要的「註釋」。為貫通前後文義理的關係,有時也引用簡單的「表解」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