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巨浪迴瀾:明清佛門人物群像及其藝文
Vital Revival: Enlightening Encounters with Eminent Monk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rough Their Verses

作者:廖肇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穿線膠裝 / 15x21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281

ISBN:9789575986452

定價:NT$400

會員價:NT$34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突出大好山──曹洞宗壽昌派開山祖師無明慧經

↑TOP
一生沒有神異際遇,也從不以曹洞正統自居,
無明慧經一生奉行農禪,生平佛法不離鋤頭邊,
其性格如山,也因山而開悟,
無明慧經本身就是一座「大好山」,
雖不攀緣,自然接引有緣人,挖掘這座大寶山。


突出大好山,千里遙相見。
──憨山德清〈題無明和尚真贊並引〉

成功,往往伴隨等待。只有善於等待的獅子,才能順利捕獲獵物,否則不過白費力氣而已。欲速,結果往往是「則不達」;事緩,亦未必能圓,更多的是因循苟且,結果卻是緩不濟急。善於等待,絕非坐破蒲團,而是在最適當的時機準確出手。任何偉大的成就,都需要有正確的人、正確的地方,當然還必須選擇對的時機。

認真修行 運水搬柴

晚明曹洞中興最重要的旗手當推無明慧經,其開創壽昌一派,可以說是曹洞禪發展歷史中一件大事。特別是江西、廣東、福建等地,曹洞宗風頗為興盛,清初曹洞宗壽昌派由東皐心越(一六三九─一六九五年)傳至日本,由石濂大汕(一六三七─一七○五年)傳至越南。十七、八世紀的東亞,曹洞禪也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趣味,這偉大弘法道業竟濫觴於一個僻居鄉野的老和尚無明慧經之手,也十分耐人尋味。

撇開萬曆三高僧憨山德清、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與雪浪洪恩不說,晚明佛教的重鎮如密雲圓悟、湛然圓澄都具有鮮明的人格特質。密雲圓悟帶有濃厚的戰士性格,對於貫徹信念一事具有無比的熱誠,生涯就是到處征戰的紀錄;湛然圓澄則是化雨春風,生平充滿偶然與神異,一生幾乎是靈異記的集大成。

相形之下,綜觀無明慧經的一生,除了認真修行、隨眾作務之外,近乎乏善可陳,但歷來真參實證,名重一方的祖師莫不如是。從這個角度看,無明慧經可說實現「神通妙用,即是運水搬柴」的禪宗真髓,當之無愧。換言之,無明慧經的禪法幾乎完全實踐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

無明慧經的法脈傳承是貨真價實的曹洞宗,所謂雲門系湛然圓澄固然受慈舟方念(?─一五九四年)的印可,但其參學過程中與真的曹洞宗門關係不大。無明慧經從出家開始追隨蘊空常忠(一五一四─一五八八年)修學開始,幾乎不離左右,遊方行腳,往參無言正道(一五四七─一六二三年),刻意遍嘗曹洞法乳,但無明慧經從未以名門正派自居。

即使廣接天下英雄豪傑的憨山德清,也對無明慧經毫無印象,凸顯了他的特別之處:這樣一個交遊不多、足跡不廣、外護不強,更談不上著作等身的無明慧經,何以能名重天下,甚至開創一個影響力廣及海外的宗派?幾乎所有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原則對無明慧經都不適用,這樣一個特殊案例,箇中微妙,委實值得深思。

不動如山 參大好山

無明慧經依止蘊空常忠,為晚明曹洞宗初祖小山宗書高足,恰為無明慧經同鄉。無明慧經最初在其門下三年表現並無特出,後來發心參究,因「大好山」公案而開悟。開悟後,曾主寶方寺,影不出山二十四年,二十四年如一日!後來因受到指責,從善如流,不得已行腳參方,訪雲棲,謁達觀(紫柏真可),禮五台山,後倦遊還鄉,主建昌府新城(今江西黎川縣)壽昌寺二十年。

無明慧經在壽昌寺期間「千指圍繞,別建菴院」,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成就一個流傳至今的禪門曹洞宗壽昌派。遊方時期不說,無明慧經在一地短則三年五年,而二十年不動如山似乎也是家常便飯。

就此觀之,無明慧經就是一座山。山,明明白白是善於等候的。

無明慧經對山之為物別有會心,而一切的發凡,在無明慧經開悟的瞬間,或許就已經在生命基因中上了烙印。無明慧經年輕時發心參究大事,曾經在峨嵋山閉關,某天讀到《傳燈錄》當中「僧問興善:『如何是道?』興善曰:『大好山。』」此一公案,疑情頓發,寢食都忘。某天,因為搬石不動,豁然大悟,即成一偈,曰:

欲通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直出祖師關。

此偈深蒙其師蘊空常忠印可,許為法器。在壽昌子孫的宣揚之下,無明慧經跟「大好山」公案幾乎畫上等號,此偈更是名聞千里。在七十歲時,無明慧經回顧前塵時猶言:「天然透過大好山,如匙開鎖。」山,既是通往真理的道路,也是生命本源的家鄉。

無明慧經閉關三載,其間不飛不鳴,開悟下山便入蘊空常忠堂奧法眼,許為法器。又其住持寶方時影不出山二十四年,因人一句便下山行腳,得以禮敬雲棲袾宏、紫柏真可。這一切,看似稀鬆平常,其實彈無虛發。無明慧經住山不出,終於等到無異元來(一五七五─一六三○年)這位不世出的奇才充當首座,壽昌禪風偃行天下,除了無明慧經之外,無異元來居功厥偉,連眼空四海的密雲圓悟也稱讚不已。而這一切,無異說明無明慧經已然透入「大好山」公案無上密義,安靜、堅定,涵養萬物而不居功。

生平佛法 不離鋤頭

無明慧經不以詩名,偶有詩作,皆言宗門本分事,非詩人之詩。以下這首〈示元著關主〉闡發其禪悟之境甚深,其曰:

得有因由悟有時,青山一歲一芳菲。
但能不為時辰使,自自如然合化機。
萬法收歸一法化,遇人遇物祇一下。
他行東路我行西,調直開交難擬價。
此事從來不許可,果然難得十成人。
要教枝上生枝去,始解懸崖撒手行。

此組詩第一首發端自說行實,兼以贈人。第二句謂青山儘管貌似不動,然與時俱化,兼謂開悟一事不能強求。三、四句即「有物先天地,不逐四時凋」之意,比喻主人公契入造化真宇。
第二首開頭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第二首意在指「劍不出鞘,出則見血封喉」,精準掌握出手的時機,才能打蛇三寸,禪悟一事亦是如此。三、四句喻眾生機根業福不同,不可據一以求,大國手應病與藥,學人未悟,徒然東奔西走,虛費草鞋錢。

第三首發端謂透網金鱗難求難值,末尾指學道必須能夠超出學地,當下承擔。「枝上生枝」固然有超宗出格之意,更像是宗下開派祖師口吻,此二句半以贈人,半以自許。

無明慧經住持壽昌期間,不攀外緣,不設化主,隨緣任用。年過七旬亦隨眾作務,自謂:「只好山中填坑挖孔。」可說是「生平佛法,不離鋤頭邊」,一方面無明慧經對土地的感情表露無遺,另一方面壽昌派早期農禪之風亦依稀可見,在深染文士風雅習氣的晚明佛教界,格外顯得質樸真誠。

無明慧經與壽昌派是中國禪宗史上一座寶山,蘊藏豐富的礦藏,今後尚待進一步的發掘與探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