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The Self-Esteem Trap: Raising Confident Kids in an Age of Self-Importance

作者:寶莉.楊艾森德斯

譯者:趙閔文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自在

規格:25開 / 25x15 cm / 32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60151

ISBN:9789575986001

定價:NT$380

會員價:NT$190 (5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三章─困境的重要:尋常的不滿與必要的痛苦

↑TOP
我在第一章裡曾介紹一個觀念,也就是人的生活中,總是包含了不滿與不幸。最早時,是佛陀用了梵文 dukkha(苦)這個字,來表達此一觀念。我在這裡會用到這個字,是因為在英文中找不到同等意義的字,即使 dukkha 通常被譯為 suffering(受苦)。

事實上,「苦」所指涉的是所有人所認知的經驗本質。那是一種「被拋離中心」的感覺,就像輪子在行駛中脫離了車軸,或是骨頭脫臼了一樣。人們很容易產生被拋離生命軸心的感覺,那時似乎所有的事都不對勁。除非我們知道如何安定自己,否則不安和氣惱的情緒將持續瀰漫。這種經驗隨時都會出現。舉例來說,今天我到城裡,但是忘了帶錢包,結果什麼事都辦不了;我們的熱水器壞了,開始流出帶著鐵鏽的髒水;當我打開冰箱一看,裡頭竟然沒有任何食物;要和朋友溝通,結果卻讓我失望。甚至用更不起眼的標準來看,我覺得身上有好多處疼痛,也有一點點消化不良。真是好棒的一天哪!只要活著,這些都是會令人不悅的尋常事。

值得注意的就是強烈的失落感和失望,例如被摯愛的人背叛、被診斷出罹患重病、不再可能達成準備已久的目標,或是某個摯愛的人亡故,或經歷一場悲劇,諸如此類等。你忍受過其中一些苦楚,我也一樣。「苦」為人所熟知的和根本的「被拋離中心」的特質範圍廣泛,可以從一般的肉體痛苦和心理上的困境,到人、事無法合乎理想而產生的負面情緒、伴隨著虐待或悲劇而來的悲傷或苦難,或是當我們想到死亡將帶走一切時,所面對的存在主義式焦慮。這些「苦」的形式,都內建在人類的存在之中。每個人都要忍受它們;沒有人能夠豁免。

當孩子們要體驗生活的困境時,卻一再受到父母的保護,因為父母希望他們隨時都是快樂的,於是孩子們在真的遇到困難時,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小難題,也會把它當成天大的事。如果孩童從未面對困難,甚至在遊戲或和朋友比賽時也一樣,那麼當他在第一場的少棒賽被叫下場時,自尊陷阱便隨之出現,他也會覺得這是一種恥辱。如果我們受到引導而相信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應該快樂,而且能在生命中得到一切想要的事物,那麼一旦發現情況並非如此時,我們便會責怪自己或是他人,即使起因可能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即便擁有大量的財富或成功,也無法使我們免於現實的種種限制─我們會生老病死、萬物變化無常,還有,我們也無力干涉別人如何看待我們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許多年輕人發現,自己在離開雙親的保護之際,就掉入了自尊陷阱,因為無論是解決問題的技巧,或克服困境並從中學會教訓的能力,他們都對自己都毫無信心。

艾瑞克.湯普森(Erik Thompson)一直在研究一些千方百計要在青春期結束時,或是經由某種「社會性分離」(social separation)形式而離家的年輕人。我們兩人都同意一件事,即是「自主」─藉著你自己的決定引導自我的能力─是一種從童年一開始直到解脫束縛(離開父母,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為止,所應培養的能力,自主可以讓年輕人有信心離開父母過生活。當然,幼童還是需要最大的保護,但成長中的孩子應該要做出愈來愈多的決定─應付自我照顧、裝扮、個人的金錢管理、家庭作業、在校成績以及申請大學入學許可等─以便為離家做好準備。

湯普森所做的研究,是以自我傷害之行為這一主題為核心,這是我們現在在孩子之間看到的普遍情況。他將自我傷害定義為刀割、自殘,以及「類自殺」行為,也就是思考並談論許多有關自殺的事,或服用過量但較不致命的藥物。「這樣的行為非常普遍,我到處都可以看到。」湯普森這麼說。

湯普森相信,這些行為是在無意識中傳達對分離的反抗,也是不健康的象徵,說明了這些年輕人在情感上覺得自己還無法自立;按照他的說法,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干預得太多了。「那就像是蹣跚學步的孩子亂發脾氣一樣。珍.古德(Jane Goodall,譯註:國際知名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暨動物保育人士,長期致力於研究野生的黑猩猩)描述,在野生的黑猩猩之中也有類似的情況。當母猩猩狠不下心去抗拒小猩猩對斷奶的反彈時,就會讓牠重新回到懷抱吸吮乳汁,這麼做的結果卻讓小猩猩的能力變弱,牠可能沒有辦法在同輩中充分發展了。? 在我早期與許多家庭面談的個案中,總會有一位家長,通常這個人是爸爸,過分投入於孩子的家庭作業。」他記得有位父親不好意思地承認,他幫自己讀高中的女兒寫作業,因為他不想讓她承受任何挫敗,而其實她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這位父親在她讀國中時,就開始幫她寫家庭作業了。到了她十九歲離家去讀大學時,她開始拿刀割自己,而且服用過量藥物,最後甚至威脅說要自殺。如同湯普森所言,那是一種無意識的訊息:「我沒辦法自立了,請救救我!」事實上,她的父親還買下她學校附近的一間公寓,以便就近照顧她,但這麼做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

在和父母們所做的臨床診斷中,湯普森警告他們,要小心因干預子女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招致的可怕結果。「這是將父母親的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結果,這完全是不知不覺的行為。它隱藏在雷達的偵測範圍之外,然而它的確會逐漸損害成長中的孩子。」

同樣地,當我治療中學生的父母時,我會強調這個年齡的孩子在學習如何自主,就和他們在學校學習任何科目一樣。如同我稍早之前提出的,自主意謂著控管自己的能力─在你的行為中做決定並自我作主。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我們愈早希望他們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得到的效果愈好。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每長大一歲,就會有隨之而來的成長挑戰與新的責任,這和新的權力和自由息息相關。新的自由 ─例如選擇自己的衣著或是要和誰交往─意謂著面對你的選擇所造成的後果時,所要負起的全新責任。如果小孩因為挑衣服而浪費時間,以致上學遲到了,她就該接受自己的拖拉所帶來的結果,無論那是什麼情況。要是父母介入了(不是開快車急急忙忙地把孩子載去學校,就是寫張便條紙向老師求情),那麼孩子便失去藉由處理自己所做的決定邁向自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