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The Self-Esteem Trap: Raising Confident Kids in an Age of Self-Importance

作者:寶莉.楊艾森德斯

譯者:趙閔文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25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自在

規格:25開 / 25x15 cm / 32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60151

ISBN:9789575986001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章:做一個特別之人的煩惱

↑TOP
過度專注於自我、永不滿足、要求優異的壓力、還沒準備好負起一個成人的責任、心存優越感(或自卑感),還有對於被羞辱的過分恐懼,凡此種種皆是自尊陷阱的普遍徵兆,一如我先前提到的。甚至是在幼童之中,我們就能看到這些徵兆的發端了,譬如:某個孩子的需求與另一個人的需求相衝突時,即使對方的需求比自己來得重要,他似乎也不願讓步,一如瑪麗和她的兒子麥可相處時的狀況。自尊陷阱最低程度的困擾是會產生不快樂的大孩子。他們覺得自己有缺陷,只因為無法擁有想要的東西或成為心中想像的樣子。而它最糟糕的情況是,它在童年與青春期未經仔細處理、又受到其他社會條件的加強,以致造成諸如沮喪、自戀與嗜藥等長期的情緒失調。

傑森是一位二十出頭的年輕男子,他來找我治療的原因是他一直有種強烈的感覺,就是他比別人優越。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變成這樣,這讓他無法自在地與旁人相處。遇到剛認識的人時,傑森起初會對這個人的一切很感興趣,而且熱切地去了解。但幾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就注意到,自己開始對他們品頭論足。他很快地便以幸災樂禍的心情來指出他們的缺失和弱點。最後,他會發現自己比那些起初讓他好奇的人更優秀、更棒或更有能力。他幾乎隨時都覺得自己背負著必須比別人更成功、比別人更好的壓力。儘管他對那些自己背地裡發現他們比自己差的人感到不快,也對他們不屑一顧,然而他對自己這種不斷評斷別人的作法卻引以為恥。

這些程度不一的想法與感覺,在許多層面上都讓他感到非常苦惱。傑森受困在自尊陷阱中了。這種「特殊自我」(special self)的概念經常要它的主人符合非凡的標準,要努力贏得競賽、也要滿足它與其生活應該擁有的特定的或含糊的誇大夢想。如同這位年輕人所意識到的,這樣的身分變成了牢籠,一種永無止盡的陷阱,人們身處其中會覺得無法逃脫,也得不到援救的機會。畢竟,如果你比其他人都棒,還有誰有能力來救你呢?特殊自我可說是一處孤寂與令人驚慌的所在。

在培養這種自我的過程中,最危險的觀點就是,它能輕易觸發受辱與羞恥的感受。要是無法滿足此自我的需求─做眾人中最棒的、最苗條的、最聰明的、最有才華與最成功的那一位─哪怕只是一時做不到,結果都會掉入黑洞,這即是之前愛德琳所提到的「黑暗深淵」。這種內在的感受就像是墜落時穿破地板,直墮黑暗之處,在那裡只有全然的孤寂,沒有人救得了你。被人捧得愈高,或是成就愈大,或是夢想愈不切實際,就摔得愈重、愈慘。

最令人恐懼的,就是那種全然孤寂的感覺,因為我們無法相信有任何可以信賴的環境、團體或社群可以支持這個自我。全然的孤寂感使得自我難以對其他人感同身受(和自己有同樣問題和觀點的親密朋友除外),而且更加助長對自我的負面關注。諷刺的是,儘管從定義來看,特殊自我的概念對每個深受其苦的人來說,好像成了一種個人的問題,但在今日的年輕人之中,它卻是無所不在的。

當我在心理治療時傾聽像是愛德琳和傑森這樣的人說出他們的期望時,如此不切實際的看法立刻震撼了我。從很小的年紀開始,他們就相信自己是特別的,甚至是卓越不凡的,他們通常不把年紀較大的人當成榜樣。他們也不接受可以做為指引的里程碑或路標,因為那樣會暴露自己是職場新人或是新手父母,儘管一切的成就只是個過程,在他們成為專家之前,還是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當個新手是件丟臉的事,做個凡人又不屑為之。這種不甘願自己是平凡的、有缺陷的、不完美的感覺,可以追溯自他們被養育長大的方式。

細心的父母會因為子女的痛苦與不快樂,立刻責怪自己,我想在這裡做出清楚的說明:這不是一本關於責怪的書。自尊陷阱十分複雜,它根源於許多文化因素,並不是任何盡了本分的父母或孩子故意製造出來的東西。了解這個道理會讓我們負起責任去改變自己的態度,也讓我們在過程中互相支持。

我決定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對當今那些全心付出的父母,以及求助於我的焦躁或不快樂的年輕人,感到由衷的同情與難過。我們全都陷入這種信念中了,以為每個人都是了不得的、都是贏家,理所當然擁有絕佳的機會成為卓越不凡的人。要掙脫這種陷阱,就得找到某種新型態的自信與慈悲心。如同我先前提到的,基於我們所承襲的人性與相互依賴的天性,這種新的自信此時就根植在做為一個平凡之人與自認平凡的感受當中。

平凡的感覺來自於我們理解人類處境的智慧,也來自體會每個人皆息息相關的認知。一九八○年代中,一群社會研究者在《心的習性》(Habits of the Heart)一書中正式向我們提出警告,他們指出人類本身絕無可能獨立於社群或人際網絡之外;但是當我們強調要做一個特別之人開始,就把這種觀念拋在腦後了。何以如此?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分析某些當代的養育主張,以便了解這些作法如何影響了孩子,阻礙他們成為自信、負責與慈悲的成人的機會。我們也要從內在與外在的面向來審視,那些父母關愛有加、盡心盡力的孩子們遇到了什麼令人煩惱的發展經驗。我們會見到如愛德琳、麥可和傑森這樣的人,他們的年紀都大到足以做為例證,顯示「強調每個孩子都是贏家」這種養育方式所帶來的後果。今日的家庭正在建構著我們的未來,但有許多家庭卻陷入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