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禪味奈良:大和古寺慢味

作者:秦就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00頁 / 全彩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231

ISBN:9789575985790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34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東大寺:奈良大佛華嚴寺

↑TOP
大唐帝國歷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力達到高峰,也使整個東亞世界的交通網,可以說第一次連成一氣。大唐氣象萬千、充滿國際色彩的文化光芒,也照射了周遭的所有國家。包括文明初開的日本,也開始接受各國文化,如唐、印度、朝鮮半島、渤海國,甚至南洋諸國等各國人士,都相繼踏上日本這傳說中的仙島扶桑。

當時日本的首都是平城京,也就是奈良;而奈良時代最為壯觀的遺產,應該可以說是東大寺。它留下的建築、佛像、佛畫,多是世界建築史或美術史上的珍品;而建寺及寺宇復興的過程本身,又是一頁頁動人的史詩。

翠屏中的古寺

走在古都奈良,彷彿走入日本鄉間。奈良公園中的小鹿親人,常繞遊客而行,放眼所見,被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春日山原始林樹木茂密、綠意盎然,總給初訪者留下深刻印象。一般認為這裡蓊鬱的森林和這裡屬於神道教春日大社的「神域」有關,卻少有人知道它和佛教及中土的關係。

原來春日山在奈良時代是東大寺的領地,七五九年東大寺入唐僧普照法師,奏請畿內七道諸國,仿唐在驛路兩旁普植樹木,不但可供旅客在蔭下納涼,還可摘食果實充飢,從此奈良更加綠蔭蒼蒼。原來普照歸日在開元二十八年(七四○年),這年大唐朝廷在「兩京路及城中苑內植種果樹……」(《舊唐書.玄宗本紀》),普照將他在唐朝所見,也奏於日本朝廷。一般認為這附近綠蔭處處,是因春日山被定為「神域」而禁止在山中狩獵和採伐,但其實這是平安時代以後的事了,最初和唐及佛教關係較密切。

春日山的最高峰花山和其西峰形如斗笠者為三笠山(即御蓋山),是「春日山原始林」的所在。三笠山在中土小有名氣,當年到唐留學的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或朝衡)受到唐朝重用,官至從三品秘書監兼衛尉卿,並和大詩人李白、王維交好。七五三年,因思鄉而隨遣唐大使藤原清河、鑑真和尚等搭同批船回國,行至長江口,他仰望明月,寫了一首〈望鄉詩〉:「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用三笠山來抒發他對故鄉的想念。無奈船在海上遇風,幾經波折又回唐朝任官,雖在官場得意,官愈做愈高,但終其一生都無緣回鄉,直至病逝長安,至今西安還立有他的〈望鄉詩〉詩碑。

和三笠山相隔不遠的若草山,每年一月十五日的燒山活動,則讓人想起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而這座若草山就像奈良最著的佛寺──東大寺的綠色屏風。

七四○年,日本發生亂事後,社會陷入極端混亂不安,為求國泰民安,篤信佛教的聖武天皇乃下詔各國興建國分寺、國分尼寺。奈良的國分寺即是東大寺,因位在中央政府所在,又由天皇親自修建,異於各地國分寺由地方官府的國司監造、監管,因此東大寺與各國分寺在組織上雖然沒有從屬關係,但到了鐮倉時代的文獻中也稱它為總國分寺。

八宗兼學,特重華嚴

國分寺、國分尼寺制度,其實是仿隋唐時代在各地興建的大雲寺、龍興寺、開元寺等國立寺院的作法。當年武則天在各地建大雲寺,又在洛陽造大佛銅像及在龍門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這些消息都由入唐求法僧傳到日本。於是唐的國家寺院制度和洛陽大佛的建造,成了包括東大寺在內的各地國分寺及東大寺中大佛建立時的仿效對象。

即使今天到東大寺參訪,都不得不讚歎其規模宏大;而一千二百多年前天平時代的人們看到東大寺當然更瞠目結舌,所以乾脆稱之為「大寺」!

懷想東大寺落成開光那天,是天平勝寶四年(七五二年)四月九日,當天陽光普照,回廊前的幡旗翻舞,佛前表演了久米舞、唐古樂、高麗樂、林邑樂等各國舞樂,為大佛開眼供養法會增添莊嚴熱鬧的氣氛。聖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謙天皇及文武百官都參與此一盛事,在場僧眾更達萬餘名,其中不乏外國僧侶,如開眼供養導師天竺僧菩提僊那、大佛開眼咒願師唐僧道璿、傳林邑樂入日本的林邑國(今越南南部)僧佛哲等都在列中。

菩提僊那本是南天竺的婆羅門種,因慕中土五台山文殊菩薩靈應而到唐土,後來更和道璿及佛哲一起東渡來到日本。這天聖武太上皇正在病中,於是由菩提僊那代執開眼筆(現藏於正倉院),開眼筆所繫的五色縷,綿延到大佛殿外頭,無數蒞臨者歡喜扶縷以結法緣。當菩提僊那為大佛的眼睛點上黑眼的瞬間,縈繞周遭的誦經之聲,使身預其中者無不動容而百感交集,回想大佛建造時,曾歷經多少困難與風雨……。

當年聖武天皇下詔造此盧舍那佛時,反對之聲四起,還好他秉持「事易成,心難至」的理念,說服反對者只要有心,事終必成;而且為達成此目的,他更廣宣「持一枝草、一把土助造佛像」,令所有人同起信心、同預其事,希望使所有人「同蒙利益,共致菩提」,大佛終於得以鑄成。這時離七四○年聖武天皇參知識寺大佛(在今大阪府柏原市)發願「朕亦奉造」,已歷十二年。

彼時,這尊氣勢磅薄雄渾,深受唐代風格影響、高達十六公尺的大佛,首次使用產於陸奧國(今青森縣)的黃金大佛,發出閃閃光芒。那仰之彌高的大佛有多壯觀,十六公尺這個數字,可能無法體會。剛好大佛殿裡有一根柱子,底部有一個小洞,相傳此洞相當於大佛鼻孔的大小;傳說鑽過去的人會有好運,於是許多人到東大寺都會鑽此洞。

可惜今天所見的大佛,只有腹部及蓮花座的一小部分是屬天平時期原物,其他則是後來重鑄的。那僅剩的蓮花座上的蓮瓣並不光滑,上面有用線條雕畫的盧舍那佛的淨土──蓮華藏世界,最下是風輪,風輪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蓮華,蓮華中包藏微塵數的世界,盧舍那佛就在這世界裡放大光明遍照世界,為一切眾生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