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中國佛教研究入門

作者: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

譯者:辛如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譯叢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535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40011

ISBN:9789575986148

定價:NT$540

會員價:NT$421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二篇第五章 元明清時期的中國佛教研究趨勢 永井政之

↑TOP
若要闡述元、明、清三朝的佛教研究趨勢,其難度絕不下於其他朝代。筆者曾在田中良昭編《禪學研究入門》(大東出版社,一九九四)中以「禪宗」研究為焦點,探討金、元兩朝,甚至追加明、清時期,概觀其研究動向。但就本書《中國佛教研究入門》的撰寫目的來看,應將禪宗拓展為廣義佛教研究,並以更寬闊的視野闡述明清佛教的研究趨勢。如此一來,似乎只要能掌握「廣義」原則作說明即可,但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單純。論究其因,正如《禪學研究入門》所述,現代中國的佛教研究,必須關注複雜多歧的中國思想界整體是如何發展。倘若研究範疇僅限於「佛教」領域,恐怕將難有所為。

首先,就從方法論的問題來確認此課題。

一、方法論

在現階段佛教研究中,元、明、清時期與其他時代相較之下,無論在質或量方面皆難以有所進展。為何會發生這種情形?溝口雄三在《李卓吾》(集英社,一九六八)中就曾明快指出,過去日本對中國思想的研究僅限於漢文、唐詩、古典、經書方面,目的就是增進知見和學養,卻未必有意學習中國的一切。

佛教領域亦出現同樣情形,即使學習與日本有關的中國佛教教理及教學,甚至是歷史—從歷史層面來看就是唐、宋時期,或後來的部分明代佛教,對於沒有直接關聯的元、明、清佛教研究,除了渡來僧等部分研究之外,目前幾乎是乏人問津。
在此情況下,荒木見悟〈宋元時代の佛教、道教に關する研究回顧〉(《久留米大學比較文化研究》一,一九八七),提倡應思考中國人所認知的佛教,對屬於中國人思想之一端的佛教,應以更廣義的角度去思惟。此書是以宋元時期為研究對象,在方法論上摒除以佛教或儒家的派系主義,採取與兩者保持同距的態度,闡釋宗教對中國人具何種意義。西順藏、窪德忠編《中國文化叢書六 宗教》(大修館書店,一九六七),亦採用這種方法論。尤其以下列舉的「編輯方針」,有助於元、明、清佛教研究,對思考中國佛教也極有幫助:
(一)將宗教視為社會現象之一環,意思就是從中國宗教史的型態來掌握中國宗教。這種對中國宗教史的嘗試,就是藉由宗教的內外相互關係,加深對宗教的內外在理解。此外,要掌握中國宗教,就應掌握中國歷史社會,這是彼此互動媒介的。

(二)中國宗教史應從所謂的佛教史、道教史這種派系主義式的宗教史概念中解放,如此完整的教團宗教應與非完整的宗教(例如結社)、或難以納入宗教領域的生活層面(例如民俗信仰)等同並重,從中思考其中國特質、與諸文化間的關聯、政治和社會意義。

(三)教義、教典、教理的相關敘述,僅限於符合以上旨趣的課題。

上述建議已歷時四十年,卻未必廣為人知。在此情況下,荒木見悟提出「本來性與現實性」的問題設定,筆者認為非常適切。

荒木見悟在《佛教と儒教》(平樂寺書店,一九六三)的「後跋」中,指出在思考成為儒佛哲學母胎的本來性與現實性的關係時,可找出諸思想間的對立與調和,在思考中國思想史之際,無可避免的,將會遇到這種屬於哲學領域的「本來性與現實性」的問題設定。換言之,若只針對某思想或宗教展開探論,或僅就浮泛的文義變動作比較,將無法精確掌握此思想、甚至中國思想的全相。有關荒木見悟日後一貫主張此立場的研究成果,將在本篇後述說明。

補充說明的是島田虔次《中國に於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筑摩書房,一九四九),是早於荒木見悟的先驅研究,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の屈折と展開》(東京大學出版會,一九八○)則繼承島田氏的批判觀點。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同,一九五二),是從中國歷史停滯的原因與儒家關係密切的角度進行研究。守本順一郎《東洋政治思想史研究》(未來社,一九六七)則從批判丸山研究的立場探討,另有岩間一男《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同,一九六八)。守本、岩間兩氏對佛教的理解尚存不少問題,溝口雄三特別針對岩間氏的研究提出嚴厲批判,發表〈中國思想史研究上のいくつかの問題—岩間一男氏《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をめぐって〉(《歷史學研究》四○○,一九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