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門過關:僧伽靜七開示錄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11

ISBN:9789575986155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依觀發慧

↑TOP
即使我們說止靜入定,入定只是很細微的作用,意識的凝聚而已,不是沒有變動,只是它變的作用比較微細,感覺到似乎是靜止在那邊。但還是要提起來止靜,止靜了以後它還是會細,或者會處於某種相對的安定性。其實心理的作用是最活躍的,動得最厲害的就是心,所以我們要觀心無常,如果是觀法的無常就不容易觀。可是觀這個心,心的變化是最快的,所以我們要從心去觀無常,我們使心進入定或止靜的狀態,就看到止靜的時候,實際上是相對性的安定。每一種情況它都有相對性的安定,這相對性的安定是現觀。

如果我們把生滅的情況放長遠一點來看,就是生、住、異、滅。住的狀態就是相對的安定性,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個安定性存在了,它的作用就明顯地顯現出來,我們心理的作用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在觀的時候,不管是觀所觀的情況,或者是回觀、還觀內在的作用,也是一樣的,所以,分析到最後就是無常、無我。

當最後知道是無常、無我的時候,就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淨、是空。空和淨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切法的本性。當知道這個情況的時候,進入那個狀態時,就不會有任何恐懼的心,因為你真正看到法的實相。我們有情、眾生也是一種法,那時候你的智慧就顯發,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

這個「慧」又是怎樣生起來的?當看清楚了這個現象,有情和無情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有心識的作用,就是有「情識」的作用。有情識的作用就能夠產生主觀、主動的作用,如果沒有心識的作用,一切存在都是客觀的。所謂客觀,就是它和我們主觀的作用相對時,就叫作客觀。心識的作用能夠產生這個主觀或主動的作用。當分析到這個情況的時候,主觀的作用或能觀的作用,就轉成智慧。轉成智慧的時候,那個作用還是存在,但它已經是看到一切法的實相、真相。

當看到一切法的實相的時候,就不會有罣礙,沒有恐怖、沒有顛倒、沒有夢想。《心經》中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般若就是智慧,你就看見一切法空,就能照見五蘊皆空。當你見到一切法空的時候,當然就能看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連這個都是空。「無智亦無得」,智就是能觀,得就是所觀,都沒有了。所有的作用到了那個時候,都不再有相對的作用。所以能觀和所觀,觀到空性的時候,觀到本性,無自性、空的時候,亦即一切法的本性,就是所有相對的觀念泯除了,我們說「能所雙泯」。這個時候能觀的作用,或者智慧的作用,真如的作用,或是清淨心的作用,其實都是組合性的作用。

但是,它的作用已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切法的實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在運作的時候,對你來講都不會再產生任何煩惱的作用。那時身心的和合還是存在,因為還是在因緣組合的作用之下,但是,心不會受任何存在的問題所迷惑。因為你了解到心的本性、法的本性以後,不管是能觀的作用,或者你的眼根、或者耳根、或是其他身根在接觸到外塵的時候,已經把一切的真相都看清楚了,一切法是無常、無我,這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在運作的時候,因緣顯現的事相,跟它的本性,你的能觀的作用已經透徹了,那個時候也沒有能觀和所觀,因為這種作用全部都泯除了。但是,在當下現有的情況在的時候,就是還有這個色身、還有心理的作用存在的時候,它還是會產生相對的。可是在產生相對的時候,這個作用在產生覺照的時候,它們之間相對的作用,就不會影響到覺照的作用,使它產生任何困擾。如果能觀到本性清淨,或者是法性是空的,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分析到最後,一切法包括了心識的作用是不生不滅,就是寂滅。到這個時候,所有的煩惱、問題應該就解決了。

對一個有情來說,生命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有一些有情在覺察到這種現象的時候,他們覺得如此真相,必須要讓其他的有情也了解,因為他們從了解、透徹見到這個法性,或者是證到寂滅相的時候,他們自己所有的煩惱就寂滅,而能夠證到涅槃、證到解脫。如此,他們再依智慧運作,依人們所了解的符號或者是語言聲音,去了解到通過他們自己所覺證的那個境界。

之前我們也有談過,我們現在所分析的,或者所應用的語言,所思考的方式都是我們人類思考的空間,包括了時間,還是僅處在四度的階段。而進入到這個階段,已經不是在我們同樣的四度空間裡面,它的空間已經不一樣了。我們在談所證到的情況時,會覺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思考很容易落入前後相、相對相。當我們落入這個相的時候,要用這樣局限的思考方式,去談那個沒有前後相的那種境界就很困難。我們是處在相對的境界,這些聖者證到聖境的時候,他們就進入到另外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