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佛教文化之重新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25開 / 平裝 / 34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61

ISBN:9789575986384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教文化之重新

↑TOP
  今日中國之佛教與國家民族,所遭遇的艱難是相同的。自由中國的政局,在軍事、政治、教育、農工各方面,都有顯著的進步,然而,自由中國的佛教,在表面上各地不時有人講經、做法會、做經懺,雖可能感化若干信眾,然距離復興佛教的理想,實在還遙遠得很。今日佛教的處境如何?大陸上千百萬佛教徒是如何渴望我們重返大陸復興佛教?佛教的人才如何培養等問題,顯然都未能引起多數同道們的注意。佛教本是智慧的宗教,今日佛教文化日益式微,佛法智慧不能彰顯,吾人亟應積極開發佛法智慧的精髓,發揚佛教文化的真義。今日在臺的佛教徒,不論一般信眾,或出家眾,從二十歲起,乃至老年人,人人都有復興佛教的責任。今後吾人果有一念不忘佛祖的深恩,企圖復興佛教,則全體同道們必須做一番痛切的反省與自覺;放開眼界,捨去個人主義,改變作風,不以一寺一地之佛教為著想,應謀整個佛教的發揚。開拓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是為復興佛教的根本,以期使佛教於未來中國文化及世界文化居於領導的地位!茲析述之:

一、今日吾人要想復興佛教,首先要認清精神的力量重於物質的力量。佛說一切唯心造,這是精神的根本。從整個佛教史看,即是精神克服一切。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魔難,到中國三武一宗的教難,十足反映出佛教的正義征服一切的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今日我們不但要繼承,並且要發揚光大,因為這是復興佛教根本的力量,也是創造佛教新生命的原動力。當年可以創教折服一切魔難,現在也可以興教克服一切阻礙。

  佛教的思想,本是積極進取的,由於百年來佛教的日漸衰微,以致多數佛教徒都患有頹廢、陳腐、保守、脆弱的通病,缺少一種開拓奮發求進步的精神,此可說為佛教最大的危機!現今的社會日新月異地求進步,進步則生存,不進步則淘汰,此為生存之定律。所以今日吾人要復興佛教,必先於佛教思想上有一番改革,樹起一個新的目標,開創一個新的精神,才能激揚復興佛教的熱情。使每一個佛教徒都有復興佛教的決心,引導青年佛教徒獻身於佛教革新的運動。這樣才能使佛教有進步,佛教才能復興;佛教的精神,也能長存不衰!

  於此,復興佛教的根本原則,亦必須確定。吾人首先要認清佛教是智慧的寶庫,釋迦牟尼佛留給吾人之遺產,不是寺廟土地,乃是珍貴經典的文化。所以我們要復興佛教,必須從佛教文化教育著手。假使以佛教文化代表佛教的生命,那我們所寄望於佛教的復興,不是多蓋幾座莊嚴的寺廟,或是收回大量的土地,而是希望以新興的佛教文化,領導中國未來社會文化及世界文化的新生。所以我們認定非要從佛教文化教育著手不可!復興中國的佛教,不僅要靠自由中國佛教徒本身,並且要仰賴港澳及東南亞華僑地區的佛教徒,攜手並進。尤其希望海外的華僑們,要利用優裕的經濟力量,援助祖國佛教文化教育的事業,不但使佛教珍貴文化能夠保存,並於此時期能分擔復興祖國傳統文化的責任。

  二、今日佛教雖遭逢歷史上空前的災禍,然今後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的趨向及世界文化思想的重建,都有助於佛教文化之發揚。所以吾人對當前佛教的遭遇,不必悲觀。推其原因,即百年來西方文化直接損害了中國本位文化的生命,間接影響於佛教文化的開拓。這使千百萬中國人民對中國社會文化歷史引起各種反省與覺醒,恍然覺悟百年來中國文化思想偏重於物質文化,蔑視中國本位文化的價值。打倒孔子,否認宗教,摧毀舊道德,顯然為造成今日禍亂的根本。所以欲挽救中國,振興民族精神,對中國未來社會文化思想的方向,當以中國本位文化之重建為主要,因此蔣公總統有復興整個中國文化遺產之倡導。此一倡導實為中華民族起死回生及歷史文化的轉捩點。不唯適合今日中國之社會文化及世界文化的理想,並且為復興佛教文化領導世界文化有力的號召。此吾人今日應如何把握此歷史上最佳時期而積極展開佛教文化的宣揚,以爭取中國未來社會文化及世界文化主動的地位。創造未來中國社會文化,必以大乘佛教文化思想為先導。佛教文化,不但有助於孔孟文化思想的返本,並且有助於中國倫理道德文化之重建。所以要復興佛教文化,發揚大乘佛教真義,當與中國本位孔孟文化之精神相配合,以求佛教文化與孔孟文化精神返本與重新,並重整社會道德;發揚東方文化的精神,以繼隋唐時代佛教文化的光輝。

  三、今日人類世界的前途,不僅是軍事、政治的問題,乃是整個世界文化思想的問題。今日人類世界不能和平相處,其最大的因素,即由於人類文化思想脫離了人性。即如科學的文化,表面上雖有助於人類的繁榮,增加人類的享受,卻因過於偏重物質,反使人類本有的性能降低,把「人性」變為物性。所以人類道德觀念日漸衰落,功利當道弱肉強食,忽視了人類互助道義的精神,因此才有反人性暴戾專政的思想產生。西方宗教文化,雖以自由、博愛、平等為號召,然由於拘執於空幻天堂的理想,從唯神論思想中肯定人生定要受上帝的支配,否定個人人格的尊嚴,於是使整個世界文化思想走上無人性的唯物思想的末路。所以今日物質文化,設無佛教道義精神來矯正與彌補,則人類文化必日趨墮落與毀滅。而佛教文化之發揚,首在肯定仁慈的人性、自由的人生,是要把人類世界文化從唯物機械思想中挽回到人性。以佛教真理智慧,洗滌一切殘暴非人性的思想,使人類在善惡倫理的基礎上,開拓真、善、美的樂土。使人類世界從物性回到人性,重享人倫的溫暖。這樣,人類世界文化思想才有出路,也才能解決人類世界由文化思想上所發生的一切問題。所以吾人今日之責任,即在如何將活潑的人生觀從唯物機械觀桎梏中解放出來,從殘暴否定中肯定人性,從神權否定中肯定人格,從唯物否定中肯定精神,使人類世界在佛教道義文化熏沐下,回到人性,發揚人性;這是佛教文化挽救世界文化危機首要的任務!

  四、今日吾人首先要承認者,佛教文化之所以式微,並非由於政治的迫害,或由中國社會文化思想偏重於物質,而忽視精神文化的結果。佛教本身未能適應時代,產生一種新型的文化,爭取社會文化的主動地位,實是最大的因素。遠的不說,近三百年來,一方面由於中國佛教之精神,全受宗法社會思想影響,趨於抱殘守缺,拘泥於宗派的知見。禪宗拘於不立文字,淨土宗偏於他方世界的理想,使佛教文化根本喪失開拓的精神。不唯不復見六朝時代佛教學術文化的光輝,且近十數年來國內佛教發生思想的危機。這種思想危機的產生,一方面是受了社會文化思想的影響,使佛教青年對佛學缺乏研究的興趣,反趨向於社會文化教育;一方面是受了日本佛教或歷史觀點的影響,使少數佛教徒發生一種狂妄的心理,對一切大小乘經典發生懷疑。這種思想在佛教不唯是一種偏見,實是一種過激的思想。若不設法彌補與糾正,將影響於佛教前途極大,思之痛心。然佛教之所以有這種思想產生,其根本在於佛教文化教育衰落,不能滿足佛教青年的求知欲。最重要者,佛教歷史文獻未能發揚,至今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史及印度佛教史,更沒有一部代表整個佛教的佛法概論,整個佛教文化的式微實為根本原因。所以今日要想挽救佛教的思想危機,要想復興佛教,必須著重佛教文化思想。使佛教的青年,必以佛教文化為先導。在智欲上使每個青年能夠滿足,不走向社會文化的末路,而能從事於佛教文化的奮鬥!

  五、今日人類世界之所以易啟戰端,即在人類的人格普遍降落。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不以誠意相處,互相欺騙,不講信用,不講人格,以奸刁、陰謀、說謊、爾虞我詐為能事。特別是極權暴戾專制的統治,不但人格道德墮落,清算鬥爭、殘暴、迫害、弒父、坑母,種種暴行,泯絕人性,更不知人格道德為何物?

  世界文明中最重視人格道德教育的首為佛教。摧殘人格的利劍,就是自私自利。自私思想的根源,就是貪欲權利;所以佛教文化即在化除人的自利貪欲的觀念。自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發生以來,人類重於權利競爭,金錢優於道德,於是人倫墮落,價值崩壞,人類日趨於退化。佛教以利他為目的,以人格道德為立身之根本。這種思想,不僅可糾正達爾文式的人生觀,並且可開萬世太平的基礎。孔子曰:「人者仁也。」就是人本有仁慈之性。佛教說此仁性,即是佛性。孔子說人人可以為堯舜與佛說人人都可以成佛,其著重點,都在闡揚人性本有的德能。我們認定,人與人之間,同情心、正義感、慈愛友善的精神、捨己為人的道德,乃為人間基本的善行。所以現在不但共產主義思想,以恨為出發點,以階級鬥爭為手段,與孔子、佛陀仁慈的思想百分之百相反;即歐美之社會科學思想,幾全部以「自由」、「權利」、「功利」為出發點,也與孔子、佛陀全以道德為出發點不相合。孔子之仁義、佛陀之慈悲,都以利人為目的,不講權利競爭,不尚功利主義,所以能開萬世之太平。今日要救中國,乃至要救世界,唯一的武器,就是發揚高度道義文化。發揚人類高度道義文化,當先發揚佛教文化,以增進人間慈愛友善的道德;發揚人類本有的德性,使人類復歸於人性,使人類在互助、親善、尊重、友愛、和平的氣氛下達到共存共榮的目的。以有道德的人來領導國家的政治,使國家政權成為道義化;以有道德的人來組織國際機構,使世界走上天下一家的理想,實為拯救今日世界的根本。

  六、今日吾人要發揚佛教的文化,創造佛教的新生命,首先對大乘佛教的真義有重新了解的必要。大乘佛教的精神,絕非止於形式主義。大乘佛教的真理,亦復不限於宗派的知見。故一宗一派或一經一論的智慧,絕不能反映出大乘佛教全體的精義。發揚佛教文化,僅從佛教文化本身了解還不夠,必須以整個佛教精義置於世界各種學術文化之前,做一番重新的體認。不問孔孟文化,或科學文化,或宗教文化,都要做一衡量的觀察,務必要使佛教文化適應人類世界各種文化的需要。特別是對中國未來社會文化思想的方向,必要精心省察。佛教初入中國,於老莊的思想,先由衝突後趨於調和。盛唐時期,儒釋文化曾一度發生衝突,不久又歸於調和。宋代的理學思想導源於禪學,此為儒釋文化調和所結成的果實。這些歷史上珍貴的事實,都可做為我們觀察未來中國社會文化思想的張本。佛教文化雖然為世界最珍貴的文化,然必須求適合於國情,適合歷史的關係,並求適合當前國際的情勢,以及未來中國社會文化的前途,符合三民主義文化的理想。所以我們今後不僅以發揚佛教文化為主要,不僅以融通孔孟的文化為滿足,應如何配合三民主義的文化,發揚東方精神的文化,實為今日當務之急。再以佛教文化融通一切科學、宗教、哲學各種文化,以完成人本主義的文化之重建。

  綜上所說,僅為個人對當前佛教文化及未來中國社會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一種觀察。相信佛教文化的前途,正與自由中國前途一樣,是光明的。今日可說才到了實行佛教文化的時代。譬如說:人類由神權進步到君權,再進步到了今日人權時代。人權時代的一切文化,當以人本文化為主體;凡是違背人本主義文化,不論是唯物文化,或唯神文化,都不適合今日人類發展之需要。所以可斷定無人性的唯物文化,或抑制人權的唯神文化,都必歸於消滅,且只是時間的問題。我更相信全世界邪惡思想被肅清後,人類更能覺悟精神文化之重要。到這時候,唯有佛教仁慈文化才能撫慰人們創傷的心靈。

  所以今後佛教能否復興,全在吾人能否自覺奮發,揮以慧劍,斬斷一切陳腐、頹廢、苟安、頑固及自私的心理,以篳路藍縷的精神來革新佛教,創造佛教新生命,發揚佛教文化,提昇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