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佛教文化之重新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25開 / 平裝 / 34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61

ISBN:9789575986384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教文化思想的本質

↑TOP
  佛教文化思想的領域,非常地廣泛。但其思想的本質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自由、平等,基於人道的精神為主幹的救世的文化。這是一種仁慈的文化,是一種道義的文化,因有了這種思想的本質,所以佛教文化影響於中國倫理、道義文化方面最為深刻。凡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人,都抱有一種悲憫憐人救世的態度,雖自己經濟不十分充裕,但一找到機會還是會自動生起仁慈惻隱施捨的心,表示自己是一個有仁慈德性的人,佛經說窮人布施難,就是這個道理。純正的佛教徒,莫不充滿了樂觀、熱情、正義感、同情心,相信做了有利益於人的好事,會得到善良的酬報。反之做了損人利己的壞事,將來會受到極痛苦的懲罰。根據自己現前的善行,相信來生會比今生好,並且有把握相信,所以純潔的佛教徒的情緒是熱烈的,他們的抱負是深遠的。在物質生活盡量抑低自己的欲望,所謂樹下一宿,托缽的生涯。但其精神上充滿了無限的熱情與希望,任何惡劣的環境都不可能使他們灰心,他們沒有悲觀、失望的情緒。這是現在一般人所沒有的一種信心。

  佛教文化的特質,乃在吾人本有的覺性,也就是儒家所說的良知。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超人的佛陀,現在所以不能完成佛的人格與智慧,就是吾人現前心理上為許多煩惱占據。佛教要人斷除煩惱(煩惱的內容包括我、我見、我慢、貪、瞋、癡……),這是比任何宗教都來得迫切,也是佛教的一種特質。人生一切智覺、幸福、災難,不是來自於外界,乃來自於自心。自己若不能完全斷除自心中煩惱束縛,則休想獲得清淨自由的生命。佛教不同於基督教者也就在此,基督教把宇宙萬物都歸於上帝所造,甚至連人也屬於上帝所有,人永遠不能獲得與上帝同樣的平等、自由、幸福。所以基督教要把人類脫離人倫關係而接引到一個渺茫的上帝信仰上去,人只是屬於上帝。人的人格尊嚴,不復存在。這是一種抑制人權思想的文化。

  佛教對於神教一向持理性的態度,而特別著重於慈悲智慧的人格展現。佛教所發揮慈悲救度有情的精神,不像基督教僅屬於人與上帝之間,不能擴及一切動物界;信仰上帝得救,不信則否,然則耶穌降生以前之先賢先聖,如中國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諸子,希臘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生前都未聞上帝之名、未有信仰,豈非合該永遠淪落於地獄嗎?顯然是不合邏輯的理論。佛教主張,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在應救之列。所以佛教仁慈的德性從人類擴及非人類的動物界,一切有情,同成佛道。這是為任何宗教所不能及的。尤其佛教說人人都可成佛,特別肯定人道的可貴,即人身可以修習成佛,乃至臻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融無礙之境界。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