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禪在哪裡?:聖嚴法師西方禪修指導2
Finding Chan: Chan Master Sheng Yen's Teachings in the West II

作者:聖嚴法師

譯者:法鼓山國際編譯組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智慧

規格:正25K / 平裝 / 11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50161

ISBN:9789575986285

定價:NT$150

會員價:NT$117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的精神

↑TOP
禪,重視心的解脫

阿難尊者的故事告訴我們,知識和才智並非開悟的必要條件,就像小路這樣愚昧駑鈍的人同樣也能頓悟證道。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禪重視心的解脫更甚於知識的學習,但這不表示禪排斥聰明才智的人,也並非主張人最好愚昧一點,譬如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尊者和舍利弗尊者,都是博學多聞的人。所以,禪者重視的是心的解脫,如何從種種執著中解脫出來。

根據禪宗史的記載,在印度從摩訶迦葉到菩提達摩一共傳承了二十八代。然而,從釋迦牟尼佛一直到菩提達摩來到中國,不太可能只有單一的傳承。可是在中國,同樣也相信從菩提達摩之後到惠能大師只有五個人得到了傳承。根據史實,不但菩提達摩有許多開悟的弟子,二祖和三祖也有許多。會出現這種單一、直線式的傳承,事實上是因為一般人認為只有直接得到法脈傳承的祖師才是傳人。的確,惠能大師有些弟子發展出自己的宗派,但只有兩派至今還留存,那就是臨濟宗(日本稱Rinzai)和曹洞宗(日本稱Soto)。

我是禪宗惠能大師以降第六十二代及臨濟宗第五十七代傳人,也是曹洞宗開山祖師之一洞山良价老和尚(西元807~869年)的第五十代傳人。在我之前的禪宗祖師們其實都不只一個弟子,但依系譜往回溯,看起來好像真的沒有其他的弟子。

我們接著解說禪修的主要方法。五祖弘忍大師(西元602~675年)有兩位傑出的弟子,一位是神秀(西元606~706年),另一位是惠能。神秀的方法是漸修,而且要持續精進地修行。他經常以明鏡來比喻心,認為修善可以拭除心鏡上的煩惱塵埃,所以要時時檢視匡正自己的行為,直到自性之鏡被擦拭明亮,達到心全然清淨為止。

惠能發現神秀的觀點,主要是建立在心的色相上,而他則採取不同的立場,強調「不住色生心」。也就是說,沒有什麼心鏡需要擦拭,自性原本就是清淨的,事實上就是佛性,無須祛除什麼,也無須加添什麼,這即如一句禪語:「只要心無罣礙,東西南北各方都好。」

禪修得力的四要素

雖然每一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規則、作風和修行方法,但是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祛除心中的執著。只要你的內心是安定祥和的,禪沒有什麼絕對的標準。如果想要在禪修上開花結果,那就必須了解修行得力的四項要素:

報怨行:接受因果與業報的定律。今生遇到的困境,是過去行為的結果;現在我們應該要放下過去因所生的果,毋需為它感到悲傷或氣憤。

隨緣行:好運或順境都是來自過去的善業,一旦因緣散去,善報也就結束了。因此,遇到順境時,不用太過欣喜或驕傲。

無所求行:有所求必會招感苦果,唯有心無所求,才能夠從自我中心解脫出來,內心才能得到徹底的自由。

稱法行:明瞭自我與一切現象本來就是空的,就是清淨的;這不僅是四項中最重要的,而且包含了前三項。這是直接觀空,如此在幫助別人時,就不會執著於自我。認清諸法皆空的事實,就不會排斥種種現象。不過,即使我們的心已了無執著,仍然要盡力去做應該做的事;在尚未修行之前,或許開悟是我們的動機,但是一旦踏上這條修行之路,就必須把尋求開悟的念頭拋開。

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強調的是,一種不講求次第的頓悟法門:不管時間與空間,內心不去分別善惡、好壞、對錯,徹底從分別中解脫,這本身就是修行。在《六祖壇經》中,心通常是指清淨心,或是說無念,這就相當於開悟。無念的意思,就是不要執著或堅持自己的想法。念頭和記憶必會出現,但不要再生起其他的念頭去攀附它。《六祖壇經》是以無念起始,其結果則是無相。於各種事相上若能無念,這就是無相;諸法無相,那也可以說是空了。無相就是清淨的心念,等同於智慧和覺悟。因此,惠能大師的教法沒有別的,就是要保持心的全然無分別,這樣也就能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