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不一樣的社會關懷(附VCD)【內頁泛黃】

作者:聖嚴法師、胡志強、吳若權、蔡詩萍 等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世紀對話

規格:14.8x21 cm / 平裝附CD / 26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900071

ISBN:9789575983611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就業與失業--吳若權,林聰明,何飛鵬

↑TOP
主持人(以下稱「主」):談起就業,相信大家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一定印象深刻。請大家談談就業的經驗。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就業的意思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就業是,找到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以維持生計。廣義的就業則是,無論是為了興趣、他人的需要或是社會的需要,只要有工作可以做,就是一種就業。
不過,也不要把就業問題看得一成不變,能找到一份符合興趣又有薪水的職業當然很好,如果一時找不到這樣的工作,就繼續充電,或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此外,我們也不要僅僅為了興趣而工作,應該從生命的意義來考量,如果這份工作能利益很多人,那就很值得。例如,一些在殯儀館或者醫院太平間工作的人,他們大概不是為了興趣,或許是為了錢,但也有可能是為了對人的最後旅程做奉獻,覺得這是很莊嚴、很有意義的事業。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對工作的感受就會不同。
快樂多職人的預備功課
吳若權(作家,以下稱「吳」):從學生時代起,我就立志做個「快樂多職人」,因此很努力的發展各種不同的興趣。我學的是企業管理,第一份職業就是在科技界從事行銷管理的工作,至今過了十幾年,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領域。至於寫作或廣播方面的工作,由於有比較多的機會和大眾接觸,反而讓很多人以為我專事媒體這個行業。
在此,我要提供自己最初就業時的一個例子。雖然我對行銷企畫的工作很有興趣,但我第一個應徵的公司並不想錄用一個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由於我從學生時代起就有很多到廣告公司兼職的經驗,因此我抱了兩大箱資料去那家公司,強力說服公司的總經理,請他們一定要錄用我,後來那家公司真的破格錄用了我。我想提供這個例子給即將就業的年輕人參考,面試時一定要先做好準備。
林聰明(職訓局局長,以下稱「林」):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塑美國公司服務,後來回到國內,在科技大學任教,然後才又借調到政府部門,從事公務員的工作。
我比一般人幸運,應徵第一份工作很順利地就被錄用了。我覺得應徵時履歷表的寫法很重要,舉例來說,應徵會計人員時比較需要一板一眼的特性,相反的,應徵行銷人員則需要活躍與創新。由於應徵的人通常都很多,公司不可能請所有人來面談,只有從履歷表中過濾,所以履歷表的寫法相當重要。
何飛鵬(就業情報雜誌社社長,以下稱「何」):我只做過兩份工作,第一份是在國泰人壽,另一份則是在《工商時報》。由於第一份工作我並不感興趣,所以知道《工商時報》要創辦,也在找人時,我就去參加考試。
這項考試對我來說,還真充滿了挫折,因為它要求國文、英文兩科在校學業成績必須達八十分,而我的成績並不符標準。但我很不服氣,而且也很想爭取這份工作,於是我去申請成績單,並且塗改之後寄出去。後來他們通知我去考試,考試也通過了。第一天上班時,我心中很內疚,去向主管告白,當時主管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說「記者需要會變通的人」,並沒有為難我。
我時常引用這個例子來告訴年輕人,找工作的過程中要懂得排除困難,不過,道德和誠實的原則還是要遵守。我做這件事是為了突破現狀,可是事後也讓主管知道,我並無意違犯,只是因應現有不合理制度的一種不得已的做法。
主:大家剛才都提到,找工作有所謂與興趣或性格相符的考量,不過如果我們想要找一個適合自己興趣或發展自我性格的工作,現在的就業市場是否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和以前相較,是否有些什麼不同的變化?
進入多元的就業市場
何:我認為現在和過去的就業市場變化並不大,只是因為現代人生活水準提高了,因此對工作有更豐富的想像。如果工作與興趣有關,就可以把它當成一份事業,並且全力以赴;如果只是為了領一份薪水,與興趣無關,那就把它視為一份職業。現代人和以前最大差別,是對工作的要求提昇,希望工作能合於興趣、對未來有前景、對社會有幫助,這點對就業品質的提昇非常重要。
吳:就我的觀察,現在就業市場最主要的變化,是職業類別愈來愈多元,尤其電腦、網際網路的興起,也使得工作的價值觀大異於前。工作的價值不一定建立在金錢的回饋上,如果能成就生命本身,這份職業就可以做得比較長久。
林:我希望投入就業市場的新鮮人,能夠先瞭解就業市場的狀況,然後評估自己的興趣。假設在評估之後,興趣和能力與就業市場所需的無法符合,我希望他們能參加職業訓練。勞委會職業訓練局提供了各方面的職業訓練,就業服務中心也有很多相關的就業資訊,大家可以多加利用。
師:許多年輕人往往很希望得到某份工作,但卻沒有考慮到自己能不能勝任,包括與自己的性向合不合?自己的能力夠不夠?所以年輕人在畢業之前,一定要在將來想從事的行業方面好好充實自己,否則,即使進入這個行業,也會覺得很痛苦,無論是自己或他人,都不能滿意。如果因而一再轉換工作,就會造成不安定的狀態。
主:為什麼很多人會對工作產生挫折感?是因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還是他們對自身的要求不夠所造成?
工作機會的流連與轉換
師:我認為兩者都有。有的人好高騖遠,在學校時覺得自己很聰明,踏入社會之後,容易因為眼高手低而造成工作不順利。有的人則是性格的問題,在學校時只需要和同學相處,很單純,出了社會之後,和同事之間缺少關心,就覺得處處看人臉色,或是產生計較、嫉妒的感覺,一旦產生這種感覺,就會想轉換工作。
有的人一年換好幾個工作,有的人則是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壓力太重而不想工作,這時家人及社會會投以異樣眼光,使他夾在家庭和職場之間,於是產生挫折感。有的則是由於家庭因素,例如,有些父母希望子女畢業之後從事某項工作,覺得這樣可以光耀門楣,但如此一來,年輕人便失去自己選擇的自由,即使做了這份工作,也會覺得很痛苦,進而徘徊在失業和就業之間。
通常我會勸導這些人接受事實,騎馬找馬。雖然現在這匹馬不一定是好馬,但畢竟還是一匹馬,先騎著牠再去找千里馬。不過找千里馬之前,自己也必須先做好準備。
何:在這方面我有個看法,叫做「唯態度論」。工作可以分很多層面,但是你的態度會決定一切。我聽過描述工作最精采的一句話,是前經濟部次長李模先生所說的,他說年輕人對工作的態度應該是:「拿別人的薪水,學自己的本事。」如果你本著這樣的態度工作,就會願意多做點事,因為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學到的本事是你自己的,別人卻還付錢給你。如果你是這樣的態度,願意和別人相處、幫助別人,工作上應該比較不會產生挫折。
吳:學習是一輩子的事,無論是人際關係的學習、良好態度的學習、工作觀念的學習都要一直保持。例如現在流行一種價值觀,要人們「活出自己、秀出自己」,這是很好的,因為它要人們找出自己的特色。不過我認為,在肯定自我之後,還要成就別人,這樣才有可能在公司的團體價值觀裡得到學習與成長。
此外,我父親還給我一個觀念:「要替別人提公事包,不要強出頭。」他常說:「寧為牛後,不為雞首!」在職場十幾年後,我才終於體會到,我們的志氣應該如「雞首」,但謙虛要如「牛後」,這樣的態度會讓別人願意教我們更多,我們也能從中學習更多。
轉換跑道時機在哪裡
主:根據一項統計,人的一生至少要換三種工作。果真如此,我們如何知道什麼時候才是轉換跑道的最好時機,又應該如何選擇呢?
林:我認為,首先要看工作與自己的性向符不符合;其次,要看自己的技能夠不夠,如果不夠,就要想辦法充實;第三,要評估所找工作的時間、地點、條件與自己所要求的符不符合。綜合以上各種因素考量,才來判斷到底要不要轉業。
何:我絕對不主張為了錢而轉業,轉業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原來的工作缺乏挑戰性的時候。
吳:轉不轉業要考慮到三點:第一,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最擅長的;第二,這份工作是不是能夠提供別人最大的貢獻;第三,要經營一個生命願景AB你人生的願景是什麼,會決定你這次的轉業是個成功的關鍵,抑或是另一個失敗的嘗試。
主:除了轉業,現代人似乎也常有機會面對失業的危機,這時多半會害怕、疑慮。對於這些人,我們可以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師:一般人多半害怕未來沒有希望,在沒有找到另一份工作前,不知道該做什麼,尤其還會伴隨著一份失落感。面對這種狀況,如果你變得忿忿不平或怨天尤人,可能連進修的機會和意願都會失去,失業就會變成失意,接著是灰心喪志,種種負面的想法接踵而至。
失業有很多種可能,如果是被老闆辭退,或因為人事、工作等壓力無法承受,則辭職後休息一下也很好。這段時間可以繼續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充實自己,或者做做義工,讓自己的思慮沉澱一下,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事物,讓自己的心胸開闊一些。如此一來,當你踏出第二步時,你的閱歷和經驗就會更成長。
不過,有時我們並不一定是因為外境的問題而離職,可能是自己的觀念或想法沒有調整過來,所以才認為那份工作不適合自己。如果是這樣,休息一段時間之後,一旦觀念調整過來,即使找到類似或同樣的工作,也會勝任愉快。
失業的恐慌與體驗
林:面對失業的恐慌時,最好先收集相關行業的資訊,因為,如果沒有對行業的發展狀況有所瞭解,無論是被老闆辭退或自己想離開,都會發生問題。
例如,針對非自願性的失業,也就是被老闆辭退的,政府有多項補助措施,包括生活津貼補助、輔導就業及創業貸款利息補貼等。如果能充分掌握這些資源,就可以減少自己在重新就業過程中的壓力。至於自願性的失業,也就是自己請辭的,可能就要對各方面先做評估。自己要轉業前,最好參加轉業訓練,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工作的機會就會大增。
吳:我認為,人在面對失業時,要有三個準備。第一個,就業時就要為失業做準備,隨時保持一個可以失業的優勢,包括工作技能以及經濟資源。因為你需要這份優勢,所以工作起來會更認真,即使老闆不用你,你也可以有其他的出路。
第二個,要隨時保有第二份工作的彈性。很多人之所以在失業後無法很順利的轉業,是因為害怕第二份工作薪水比較少或職位比較低,或者自己已經在目前這個行業很資深,轉行之後會落於資淺的位置。如果可以放棄自尊、年資、高薪等優勢,也許就不會失業那麼久。
第三個是取材自佛教所說的「無貪、無瞋、無癡」。無貪可以解釋為,不要貪圖既得的利益,如此,再從頭來過時,就會覺得很輕鬆;無瞋則是說,失業時不要怨天尤人,接受自己做得不好或時運不濟的事實;至於無癡,是要多接受各種資訊,不要讓自己停留在無知的狀態。
安住的工作倫理
主: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了自己安住的工作崗位,在職場上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工作倫理呢?
林:我認為,為人處世的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歐洲許多先進國家的校園裡充滿著人文氣息,如音樂欣賞、通識教育、藝術和宗教的涵養等,無非希望讓學子們耳濡目染人文的氣息。同樣的,國內的職業訓練除了專業科目外,也盡量朝這方面努力,聘請這方面的老師來教導,雖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看到成效,但希望能透過環境教育來孕育涵養。
師:生命的價值是為了服務貢獻。就宗教來說,這就是利人利己的精神,因為自己會從奉獻中得到成長,正確的工作態度應該如此。有了這樣的工作態度,我相信人際關係也不會有問題。
林:我從小的信念就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凡事都要腳踏實地,不要想一步登天。在職場上,很多事要多為上司、下屬考慮。上司為什麼要這樣要求你,一定有他的理由;下屬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如果你能站在他的立場想,彼此也能更瞭解,關係自然會比較好。
吳:我認為,人的價值就是服務的價值,想要活出自己的價值,其實就是去做最好的服務。
另外還有一個觀念,你是在做自己的頭家、自己在創業,每天的時間、所有的人脈關係都是你的資本,只要善用你的資源、把服務的價值發揮出來,你就是在開創自己的人生事業。
何:我還是強調,凡事都該有正確的態度。例如我們每天都會遇到挫折,如果你認為挫折就是困難,每天都為了挫折而生氣,就是沒有好的態度。可是,如果你認為,生涯中至少共有一百個挫折,每發生一個就少了一個,這種觀念就很正面。態度轉變,所有的一切也會跟著轉變,所有工作者都應該從這個角度來思考。
(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二十八日、六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