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校長的午後牧歌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5x21 cm / 平裝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061

ISBN:9789575985288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2007年冬至2010年初,有位法師校長,年齡或許「未近黃昏」,但已是人生「午後」,吟唱著「牧心之歌」。

牧心之歌

我所謂「牧心之歌」,是參照禪宗「牧牛圖頌」禪詩的寓意,藉以描述我在2007年4月8日擔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以來之教學相長的情境。

中國禪宗以不立文字、不依經典,直傳佛之心印為宗旨,故又稱「佛心宗」。 所謂「牧心」如「牧牛」,所以與禪宗相關的文化發展,有「牧牛圖頌」(又作十牛圖頌)的禪詩(頌古詩 ,有時也含序文)與禪畫的流行。從宋代之後,這類作品很多,「牧牛禪詩頌」有230首左右, 「牧牛圖」也流傳多樣。其中,清居皓昇禪師(約北宋仁宗皇祐二年;西元1050年前後)的「頌牧牛圖一十二章」由宋代廓庵師遠(約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西元1150年) 改寫為十頌,流傳至今。

藉由「牧牛」的譬喻,來說明「攝心」、「制心」的教導,主要是佛陀臨入涅槃之遺教類的經典。例如︰《大般涅槃經》卷22:「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有人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卷1:「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

在禪宗,唐代百丈禪師(720~814)對懶安禪師(793~883)的教導的三階段︰

「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1)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

師曰︰『識後如何?(3)』百丈曰︰『如人騎牛至家。』

師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2)百丈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應該是後世廓庵禪師「牧牛圖頌」的基本架構,可由下表得知︰


廓庵禪師「牧牛圖頌」 百丈禪師對懶安禪師的教導
1.尋牛 (1)騎牛覓牛(學佛人欲求識佛的階段)
2.見跡
3.見牛
4.得牛
5.牧牛 (2)如牧牛人執杖視之(始終保任的階 段)
6.騎牛歸家 (3)騎牛至家(學佛人識佛之後的階段)
7.忘牛存人
8.人牛俱忘
9.返本還源
10.入廛垂手


百丈禪師的「騎牛覓牛」提示禪宗的「牧牛圖頌」的「尋牛」乃至「得牛」,其實是「騎牛覓牛」。因為現前一念本來解脫自在的「無住」真心是我們每個人已經騎著的牛,不假外求。猶如大珠慧海和尚敘述從江西和尚(馬祖道一;709~788)所學到的悟境︰汝自家寶藏(心性本來清淨)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由於馬祖的禪法是主張「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所以,日常作務,如種菜,鋤草,採茶,喫飯,泡茶乃至一切之起心動念、揚眉瞬目等日常生活皆是佛性之顯現。
這種以啟發「學習者」的潛能(自家寶藏)為主的禪宗理念,也是我的教育理念─如何讓「學習者」自覺是「騎牛覓牛」,將自家的「野牛」調伏為利人的「耕牛」,廣種福田,同時也是我個人的修行理念,時時刻刻「牧心」攝心、「牧牛」攝五根,不放逸於五欲。

午後:黃昏將近、準備趕路

2007年冬至2010年初,是我人生中約53至56歲之時期,年齡或許還沒有到達可以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名句,而理解為「人生晚景雖然美好,可惜不能久留」,但是可以算是我的人生「午後」。因為根據我曾發表於《人生》雜誌(276期,2006年8月;之後收載於《當牛頓遇到佛陀》,法鼓文化,2007年)〈huimin2525︰我的生命密碼〉之短文,我所預期死亡年份是2025年(大約71歲), 所以確實是人生「黃昏將近」。

此詩句源出晚唐詩人李商隱(813~858)五絕〈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或有不同寓意的解讀。我個人則以文壇巨擘何凡(1910~2002,本名夏承楹)名句「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的涵義來自勉。

何凡先生曾任《聯合報》主筆,從1953年12月1日(43歲,約是我出生前兩個月)起,在《聯合報》副刊續寫「玻璃墊上」專欄,前後長達31年之久,共完成了5千5百篇,近6百多萬字。比較起來,我從2003年10月起(我約是49歲),受邀為《人生》雜誌所規劃探討佛法與世間各種科學對話的「人生新視界」專欄邀稿,至今才6年半左右,大約完成73篇,或許才16萬餘字,在品質與數量上,遠遠不及何凡先生。但是,從他的女兒夏祖麗女士(《蒼茫暮色裡的趕路人─何凡傳》的作者之一)的短文〈活力墨爾本〉敘述:

澳洲墨爾本的銀髮族熱衷參加各種俱樂部及國內外旅遊,台北的銀髮族也一樣。我有幾位剛退休的朋友,每天帶著背包搭捷運去做義工或選修課程,忙得不亦樂乎。她們說,要彌補過去因為時間、金錢、環境不允許而失去的學習機會。她們笑著告訴我,這是遵奉我的先父何凡先生的話:「在蒼茫的暮色裡加緊腳步趕路!」

美國總統胡佛晚年也說:「誰都沒有權利退休,人應該擔當有益社會的工作,否則只有枯坐,談論自己的病痛和吃的藥丸。」

可以知道何凡先生的名句對「銀髮族」的啟發。我則曾於《人生》雜誌(316期,2009年12月,收載於此書)發表〈臨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短文,希望我的身心狀況能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幫助別人,也與大家共勉如下之生死規劃願景:

除了經常「念佛」,以保持正念、正知,讓我們的行為、言語、思想(身、口、意三業)清淨之外,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因科技進步帶來方便,而容易導致運動不足的現代人生活,以及醫學進步帶來高齡化的現代社會結構;提早養成運動習慣,讓老人的身心更健康,則可以「臨終自知時至」,約「臨終前二週,才躺在床上生活」,而且「身無病苦」。因為可以終身學習、終身奉獻,所以「心不貪戀」,無憾無悔,同時也累積「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的資糧,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努力學習的「生活形態」。

也希望藉此學習聖嚴師父口述文稿集結出版《美好的晚年》一書楔子中所說的心境:「在晚年裡,我所遇到的人,我所經歷的事,都是那麼可愛,如果有些不甚可愛的人、不甚可愛的事讓我遇上了,還是覺得可愛。因此,我的晚年是非常美好的。」

希望-鶴舞-梵吟-寂樂-幸福-願曲

在西洋音樂史上的「牧歌」(Madrigal),是相對於宗教歌曲體裁─「彌撒曲」(Missa)、「經文歌」(Motet),多用以專指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早期盛行的一種義大利世俗歌曲。它重視描述人與環境,以及文學與音樂藝術性的結合。在東方,則多指牧人唱的歌謠,以農村田園或游牧草原生活情趣為題材的詩歌和樂曲。

由於有《人生》雜誌所規劃的「人生新視界」專欄邀稿,讓我個人可以於潛心埋首學術論文與四處驅忙教育行政之餘,得以藉此專欄,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舒暢人生短文,猶如曲調開闊悠閑、節奏自由的「牧歌」。

我前兩本「人生新視界」專欄書《心與大腦的相對論》(從2003年10月到2005年8月,共23篇)與《當牛頓遇到佛陀》(從2005年9月到2007年8月,共24篇)是有經過分類整理的編輯的程序。相對於此,此次出版前,我與法鼓文化出版社編輯群商量:「由於每月我所交的文稿大都是表達我該月前後的人生經驗。所以,是否可以此次(從2007年9月到2010年3月,共26篇)的結集文稿編輯時,不再分類,而是忠實的按照刊登順序編輯。如此,可以讓讀者看出最近幾年我的生命與世事互動的軌跡。」非常感謝他/她們大方同意成全。若是因此讓此書沒有同類相聚,變成我個人的雜亂獨白,造成讀者困擾以及滯銷煩惱,則都是我的責任。

最後感謝法鼓文化出版公司《人生》雜誌果賢法師、「人生新視界」執行編輯邱惠敏小姐、「般若方程式」叢書主編陳重光先生、沈宜樺小姐等人成就本書出版因緣。倘若讀者能隨著《校長的午後牧歌》,從〈希望序曲︰2007年冬 春天不遠〉、〈仙鶴舞曲︰2008年上 佛道不遠〉、〈梵吟行板︰2008年下 美夢不遠〉、〈寂樂慢板︰2009年上 淨土不遠〉、〈幸福快板︰2009年下 解脫不遠〉、〈願曲︰2010年上 願景不遠〉等生命樂章,體會「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學習「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則是幸甚、善哉。

2010年 4月5日清明節
釋惠敏 序於法鼓佛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