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2012法鼓山年鑑

作者:法鼓山年鑑組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法鼓山年鑑

規格:精裝 / 479頁 / 19x26 cm / 全彩印刷

商品編號:1215500121

ISBN:9789868750241

定價:NT$800

會員價:NT$68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即景觀心 水月映大千--農禪寺新建工程落成

↑TOP
「空中花,水中月」,依循創辦人聖嚴師父悲願而建的北投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工程於2012年12月29日落成,昔日的層層鐵皮屋蛻變為創新的景觀道場,開山農舍、大殿、水池、《金剛經》牆等景觀,歡喜迎接十方大眾「入慈悲門」,體驗「即景觀心」的禪悅法喜,並感受法鼓山「農禪家風」的法脈源流。

對臺北市而言,農禪寺是僧俗四眾安身立命、淨化心靈的道場,是富涵人文意義、具有珍貴文化記憶的歷史建築;對臺灣佛教及法鼓山的發展來說,農禪寺,不僅是漢傳佛教的弘法重鎮,更是法鼓山的弘法發源地。

弘法重鎮 富涵人文意義
農禪寺是東初老和尚於1975年所創建,為效法唐代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以務農、禪修生活為家風,故名「農禪寺」。1978年聖嚴師父接任住持,至今已有近四十年弘化歷史,是許多人學習佛法、禪修的開端和福慧雙修的菩薩道起點。

1989年,由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農禪寺面臨了拆遷問題。為祈求問題可以順利解決,同年3月,聖嚴師父在寺中帶領近一千位信眾共同虔誦〈大悲咒〉二十一遍,不久後,隨即在當年的臺北縣金山鄉找到法鼓山園區現址,法鼓山的出現,使農禪寺的遷建問題得以暫緩。

直到2004年4月,經臺北市文化局專案小組古蹟委員會決議,農禪寺內的「開山農舍」、「入慈悲門」通過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表彰師父在此推廣心靈環保,對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重大影響;值此因緣,農禪寺基於歷史建築的保存維護,獲准改建寺內的臨時建物和景觀,全新發展的契機,由此展開。

景觀道場 悲願所成
隨著法鼓山落成開山,農禪寺圓滿了孕育角色,弘化的腳步,調整再邁出。2010年,農禪寺在眾多因緣促成下,啟動改建計畫,實踐聖嚴師父「做空花佛事,建水月道場」利益眾生的悲願。

落成後的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蘊含了深刻的佛法理念,以及聖嚴師父深切的度眾悲願。擔綱設計的建築師姚仁喜說,2006年籌建之初,師父曾提到,有鑑於臺灣許多寺廟逐漸變成專辦法會的場所,因此希望把占地面積不大的農禪寺建設成一座「景觀道場」,讓社會大眾來到這裡時,就能感受到專屬於寺院空間的殊勝氛圍——即「景」「觀」心,進而啟發正念,浸沐佛法。

農禪寺「水月道場」之名,出自虛雲老和尚之言:「空花佛事時時要做;水月道場處處要建。」老和尚隨緣度眾生,一生之中修復十幾處已成廢墟的古道場;聖嚴師父承續老和尚度眾化眾的道心,以水月道場做為農禪寺新建工程的主題。依師父的構想,新建道場看似立於虛無縹緲的空中,又像影子倒映於水中的明月;虛幻中似乎為實景,實景中又蘊含佛法理念。改建後的農禪寺建築,和諧地融攝在水、倒影和大屯山景間。

弘化使命 全新開展
為了迎接農禪寺新建道場的啟用,值此2013元旦連續假期之際,農禪寺舉辦「入慈悲門──農禪寺新建水月道場」啟用大典暨系列活動,以接續不間斷的弘法活動,廣邀社會大眾來寺,以祈福皈依、體驗禪修、跨年感恩朝山親近大地,為新的一年帶來清淨的祝福。

蘊藏了法鼓山僧俗四眾共同成長記憶的農禪寺,新建工程落實了聖嚴師父「做空花佛事,建水月道場」利益眾生的理念;不僅含攝「空有不二」的佛法,更具足了簡約、質樸的法鼓宗風,在一石一柱、一花一樹、一窗一景的景觀境教中,也重塑了大眾對寺院道場的定義,讓民眾在此觀景的同時,也能夠同時在境教中觀心修行。

延續著昔日層層鐵皮屋時期的農禪家風,農禪寺將持續接引人們安頓身心、修行成長的使命,啟沃更多都會心靈,照見心中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