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真理的語言:法句經
Words of Truth: Dhammapada

作者:淨海法師(譯者)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91

ISBN:9789575985974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譯序]智慧的花束——佛教倫理道德寶典

↑TOP
《真理的語言》,是《法句經》(Dhammapada)的異名,即依「法句」新譯不同的名稱。

「法句」是譯自梵語Dharmapada或巴利語Dhammapada。Dharma或Dhamma義為法、教法、真理、理法、法則等;pada義為足、足跡、句、語等。所以Dharmapada或Dhammapada含有三義:一、法之句,即法義的章句,或真理的語言。二、述說佛陀教法的偈句。三、作引申之義解,即依佛陀所說法的道跡,可以到達涅槃。

《法句經》的起源,當然根據於佛說,編集成經。但在古代印度佛教,特別是在部派佛教的發展中,《法句經》的異名和異本很多,依佛教學者的研究,《法句經》最早成立的時期,是在第二次結集及其後一段時間,約為公元前三五○至二七六年。至阿育王(Aśoka)派遣傳教師時,約公元前二五五年,這時所傳成立的《法句經》,內容多少已經有些變動,這從南傳和北傳的《法句經》稍異可以考察出來,而所引用的則同一來源。佛教流布地區愈廣,部派分裂愈多,《法句經》編集的異名和異本,也就更多起來了。

支謙的〈法句經序〉(公元二三○年頃作)說:「曇缽(Dharmapada)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缽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Gāthā,音讀伽陀)者結語,猶詩頌也……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大正藏》冊四,頁五六六)

現在南傳佛教(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的巴利語《法句經》,在經藏五部中為《小部》(Khuddaka-nikāya)的第二經,全經共二十六品,四二三偈。佛教傳入斯里蘭卡,是在阿育王派遣傳教師時開始,但初時三藏都為強記口耳相傳,至毘多伽摩尼王(Vat. t. agāman. ī,公元前四三∼一七)治世時,才用文字記載於貝葉上,所以巴利語《法句經》正式成立的時間,約在公元前二九至一七年,且屬上座部中分別說系的大寺派所傳。

我國藏經中現存有四種翻譯:

一、《法句經》二卷,維祇難等譯(黃武三年或四年,二二四∼二二五),三十九品七五八偈。

二、《法句譬喻經》四卷,西晉法炬共法立譯(二九○∼三○六),三十九品二八四偈。

三、《出曜經》三十卷,僧伽跋澄共竺佛念譯(三九八∼三九九),三十四品九三四偈。

四、《法集要頌經》四卷,宋天息災譯(九八○∼一○○○),三十三品九三三偈。

上四種漢譯中,《法句經》三十九品,如除去其中追加的十三品(二五七偈),基本上為五百偈本,二十六品,品次和內容很近巴利語的《法句經》。關於追加的十三品,支謙的〈法句經序〉說得很明白:「復得十三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因為在維祇難等譯《法句經》之前,曾有「近世葛氏傳七百偈」本(已早軼)。五百偈(二十六品本)及七百偈本(五百偈本加十三品中的前十品),推定約成立於公元前一七一至公元一世紀初,都屬有部系。《法句譬喻經》,附加譬喻因緣故事長行文,類如巴利語《法句經註》(Dhammapada .t.thakathā)一樣性質。但偈頌部分,是採用維祇難等譯的《法句經》。《出曜經》及《法集要頌經》,是九百偈本,以及與西藏譯的〈自說品〉(Tibetan “Udānavarga”)及古典梵文的〈自說品〉(Udānavarga)的斷片(Classical Sanskrit “Udānavarga”斷片),都是源自梵文的〈自說品〉(Udānavarga)三十三品九百偈本,約成立於公元一世紀初,為大德法救撰,屬說一切有部系統。《出曜經》亦加譬喻因緣故事,但與《法句譬喻經》組織不同。《法集要頌經》純然是偈頌。

大眾部系亦有《法句經》的編集。在大眾部系說出世部所屬的《大事》(Māhavastu)中,曾集有《法句經》的〈千品〉(Sahasravarga),《大事》的編成約於公元前二至一世紀。同屬大眾部系,又有 Prākrit 語(印度古代及中世時,中部及北部的方言)《法句經》(Prākrit Dhammapada,即指 Karos. t.hi Dhp. 斷片一二五偈。及Gāndhārī Dhp. 斷片三四四偈完本),公元二世紀初葉至中葉成立。

上面是就《法句經》發展成立史簡要的說明。但現在各種留存的《法句經》中,流傳最廣的獨有巴利語《法句經》,這當然是有它原因的。

佛教創立於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印度,其後經發揚光大達一千五、六百年,三藏聖典結集,多用雅語梵文(Sanskrit)及俗語巴利文(Pāli)。至公元十二、三世紀,佛教在印度受到回教和印度教的壓迫,而趨於滅亡,佛教所有的經典文物,也受到徹底的毀滅。巴利語聖典幸早流傳斯里蘭卡;而更多的梵文聖典很多被毀滅,近代發現出來的很少。

巴利語《法句經》在南傳佛教中,古今一直都為廣大佛教徒所愛讀誦,句句都是佛陀啟示給我們的格言,佛教精髓,智慧的花束,文字的珠玉,為佛教倫理道德的寶典,修學佛法的入門書。因為巴利語《法句經》原典的流傳,且經近代學者比較研究,這部聖典雖在斯里蘭卡毘多伽摩尼王時才用文字記載成立,但其中偈文的古型和內容意義的保存,可追溯到最早元本的《法句經》,至少也非常接近。

反觀梵文《法句經》的原典,不管早期的和後期的,都已失傳;或有發現的,也只是斷片,殘缺不全。雖然早經有數種翻譯成中文或藏文,但在中國和西藏一向偏重於發揚大乘經論,這幾部翻譯的經典很少受到重視,加以翻譯的文詞也比較艱澀。

在十九世紀中期,西方一些學者經接觸和研究東方文化以後,佛教梵文佛典、巴利文佛典、漢譯佛典、藏文佛典等,都極受到他們的注意、介紹、翻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福斯包爾教授(Prof. V. Fausboll,一八二一∼一九○八)是一位著名的巴利語學者,他曾首先將巴利語《法句經》譯成拉丁文,一八五五年出版。又將《本生經》予以編集,共六本。兩書對歐洲學者研究佛教影響極大。德國梵文著名學者馬克斯米勒(Max Müler,一八二三∼一九○○),被譽為「西方印度學之父」,其後擔任牛津大學教席,並主編《東方聖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計五十冊。他曾譯巴利語《法句經》(收在 SBE vol.10, Part 1, 1881)與梵文《無量壽經》、《金剛經》為英文;以及其他學者所譯的大小乘經論,都收集在《東方聖書》中。原典巴利語《法句經》(羅馬拼音),亦於 一九一四 年由倫敦巴利聖典協會(Pāli Text Society, London)出版。至今《法句經》在西方,已有多種文字的翻譯,以及不同的譯本、專著、論文等,約一百幾十本以上(依日本 “Shinsho Hibliograpby on Bud-dhism”, The Hokuseido Press Tokyo, 1961統計)。

一九五三年,我國了參法師,亦有《法句》譯本流通。日文更有多種譯本和專著。其中研究最有成績和代表性的,是丹生實憲著:《法句經──對照研究》,子題是:〈法句經──發展成立史研究〉,對古代流傳下來的 Pāli Dhammapada、漢譯諸本、藏譯、梵文 Udānavarga 斷片、Prākrit Dhammapada 等,以及近代學者的各種論著,作了全盤的對照研究,審慎考訂異同,成書一巨冊,九百餘頁,一九六八年出版。著者耗三十年研究,頗受日本學術界所重視。

譯者過去曾在泰國學習巴利語等,聽泰僧講授巴利語《法句經》及《法句經註》。去年來美弘法,於法務之餘,將巴利語《法句經》,全部譯成我國白話文,並參閱中、日、英、泰文等譯本,幫助解決了不少困難,譯文並加略註。

從近代佛教文獻所知,《法句經》的流傳,除了南傳佛教國家外,在西方美、加、英、德、法等先進國家,《法句經》的各種譯本,也早已成為一本社會流行的通俗佛書,一些較大的書店都有佛書銷售(在宗教區內)。我國一般信佛的人,當然沒有很多時間,或具有佛學基本知識去研讀大藏經,但卻很需要一般義理淺明而精要的佛書,作為日常念誦和修學的功課。

在初譯時,因香港佛教《內明》雜誌索稿,寄去連載多次,達三分之一以上。自登出以後,承師友和讀者們的愛護及鼓勵,希望我能提前出版單行本。因巴利語《法句經》,是一部深具價值的聖典,曾被學者鄭重推薦為「千萬人的聖典」,所以譯者也有出版的想法。

佛曆二五一七(一九七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