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
Essentials of Chan Meditation Practice:Lectures on the “Six-Gate Teachings on Meditation Practice Treatis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71

ISBN:9789575985837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導引

↑TOP
《六門教授習定論》這部論,與禪修有很密切的關係。目前在佛教界,禪修的風氣好像愈來愈盛,禪修的方法也愈來愈多樣化。從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是好的現象。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來引導。比如某個方法對你而言,你用得很好,可是對另外一些人,這個方法可能就用得不得力。因此,如果你有機會學習不同的方法,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用功,會比較受用。

建立正確的學習心態

若是從負面的角度來看,有些人在弘傳禪法的過程中,常常會過分地強調自己的方法是唯一的;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因此,就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批評別人的方法,最後演變成競爭的現象。修學佛法若有這種較量的心,在學習上就會有一些障礙。比如有人打禪七,方法用得不太好,他就改另外一個方法;或許第二個方法比較適合他的根性,他就說這個方法有用,第一個方法沒有用。不久,他又覺得其他新方法更好用,便認為第二個方法不好用了。他可能就這樣陸陸續續學了四、五個方法,每次學習新的方法時,都會認為之前的方法不好用,只有剛剛學的才好用。如果我們也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和心理來學習,那就不是一種很平衡的情況。

我們應該知道,第二個方法之所以能夠學得好,是因為有第一個方法做為基礎;同樣的,如果能夠從第三個方法得到受用,那是因為前面兩個方法已經幫助他把工夫用到某個程度了,所以才比較用得上去。如果他在應用第三個方法時,認為之前那兩個方法是不好用的,可能會為了幫助他現在親近的師父宣傳這個方法,有意無意地貶低之前向其他師父所學過的方法。我看過這樣的例子,雖然不是很多,但反映出一些修學禪法的人某種不很健康的心態。

當我們學習新的方法時,一般上會比較快感到有所受用。為什麼呢?因為對它有一種新鮮感。但是用久了之後,很自然地對它的反應會緩慢下來。緩慢,是因為已經熟悉它,這時你會想要吸收更新或更深一層的內容。另外,學習比較淺的禪法,也會比較快得到受用;學習比較深的禪法,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很多人都過不了漫長時間這一關,所以寧願去學習一個又一個新的方法,因為他們覺得這樣能很快看到成績,而不知道假如繼續學習下去,可以把方法用得更深。

有很多人都是用這樣的方式在學習,表面上學會了很多方法。或許他們會說:「每個方法都學會了,最後就可以融會貫通。」如果我們抱持這樣的心態學習,到最後會是什麼都學不通的。為什麼呢?因為禪修與做生意不同,並不是說這個貨品剛面世,比較好賣,就買一點;再有新貨品上市,又添購一些,最後就會變成雜貨店。

修行有如爬山

每個禪修老師在教導方法時,都應該會有一套很完整的系統,所以你要老實、認真地跟著你的老師學習,不要期望在三、五年的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受用。修行工夫是需要累積的,累積的方法就是每天不斷地用功;方法用久了以後,自然就會熟練到能夠貫通別的方法。又或許你在這個方法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地深入,終於能夠非常清楚地掌握以後,就可以依經論的內容,和自己的內在經驗,設計出一套方法,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每個方法我們都只學會一點皮毛,或用了一、兩年之後,又去學習新的方法,最後每個方法都只懂一點點,沒有一個方法能夠真正用得上。比如打坐時,剛開始用慈悲觀;慈悲觀用不上時,又去參話頭;話頭參不下去了,又改用不淨觀;再沒有辦法了,只好去念佛。這樣三心兩意的話,怎麼用功呢?

一般上我們開始學習一個方法時,一定會有所受用,因為那是從不懂到懂的階段,會有一種滿足感。但是學會了以後,要懂得更深入的內容,那才是工夫!就好像我手上拿著一個茶杯,告訴你它是茶杯,雖然只是一句話,就能夠讓你從不懂到懂,知道它是一個茶杯。但是,如果要了解這個茶杯是怎麼製作的,就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的。因此,每個方法都一定有它的功用,只要持續用功下去,久了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效果的。當你對一個方法能夠應用自如時,再去學習別的方法,就能夠互相貫通了。

修行猶如爬山,要到達山頂可以通過不同的道路,甚至在開始爬的階段,方向可以是相反的。比如從東面的山腳上山,方向要朝西,才能到達山頂;若從西面的山腳上山,方向則要朝東。當然,你自己處在什麼位置要很清楚;當你確定了自己的位置,才知道要往的方向是東或是南?東西南北只是一個假定的方向而已,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朝向上的方向去,而目標一定是在山頂。

如果有四個人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上山,到了某一個路段,大家一定可以見到面的。因為知見是相同的,所以即使運用的是不同的方法,過程中仍會慢慢朝往同一個方向。如果你開始是往東面的方向上山,才走幾步,你看不到山頂就換方向,往西面走;走了幾步之後,你又覺得很累,不想繼續往前走,就再轉向往南面走。結果呢?你東走兩步、西走兩步,都是在兜圈子,什麼時候才能夠到達山頂呢?反而不如一些人,只要把握一邊,就很認真地往上走,最後都可以到達同一個終點。所以,問題不是出在教導的老師或方法,而是自己的學習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