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校長的三笑因緣
The President's Three Smiles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3x19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01

ISBN:9789575986209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文化教育的軟實力

↑TOP
文藝獎章

由中國文藝協會主辦的「中華民國100年文藝節慶祝大會暨文藝獎章頒獎典禮」於5月4日在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文藝界的菁英耆宿,薈萃一堂。今年(2011)有三位藝文界泰斗—周夢蝶先生、郭芝苑先生、李義弘先生獲頒榮譽文藝獎章,另有17位藝文界人士獲得文藝獎章,其獎項包括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各類創作或教學。敝人也忝列其中,得到文化教育獎,並受邀代表諸獲獎人於大會中致詞。
其實,對此獎項與代表致詞之榮譽,敝人受之有愧。但是,對於中國文藝協會的美意,恭敬不如從命。因此,對世事常以「方外人士」之悠哉游哉的心態受到這些文藝界前輩的精神感召,對於文化教育,似乎有湧起了一些些的使命感與粗淺的想法,於此就教方家。

文藝之人際間「絆」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嘯、輻射外洩等複合型災難發生後,知名演員渡邊謙與編劇家小山薰堂,架設kizuna311網站(http://kizuna311.com),以團結(Unity)力量與重建希望(Hope),因為他們認為:能否跨越如此的艱困,關鍵在人與人之間的「絆」(聯繫,kizuna)。渡邊謙也特別錄製朗讀宮澤賢治(1896~1933)的短詩〈無畏風雨〉,以傳遞此訊息。

宮澤賢治誕生於日本明治時期之1896年東北大地震與海嘯的年代,家中經營當舖與舊衣店,年幼時經常目睹農民們為天災而典當家產的困境,種下其悲天憫人的性格。大正2年(1913年,17歲),閱讀《妙法蓮華經》漢和對照本,深銘五內,震動全身。之後,第一名考進農學院;畢業後,成為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等。昭和6年(1931年,35歲),農業指導活動過勞而入療養院,該年底寫下〈無畏風雨〉的短詩。昭和8年(1933年,37歲)3月3日,東北地區發生大地震;9月21日,他因急性肺炎去世。

我,正是想當這種人

在kizuna311網站首頁,播放渡邊謙以沉穩的聲音,讀出〈無畏風雨〉:

不怕雨、不怕風。不畏嚴寒、酷暑。
身體硬朗,無欲無瞋,總是恬靜地笑著。
一天四合的糙米飯,少許味噌青菜。
遇事不動私情,靜觀判斷後,謹記在心。
棲身在野外的松林下的小茅屋。
東邊若有生病的小孩,我會去呵護照顧。
西邊若有疲累的媽媽,我去幫她背稻束。
南邊若有臨終之人,趕去安慰他不用怕。
北邊若有爭執官司,我去勸說:小事嘛,算了吧!
烈日成旱時,我會淚眼汪汪。
盛夏遇寒流,我會焦慮踱步。
大家都說我是個傻瓜。
不用讓人誇讚,也不苦惱別人。
我,正是想當這種人。

陸續許多日本文藝界加入朗讀或清唱詩詞、寄送繪畫等訊息,經由網際網路連結與流傳,形成重重無盡的人際間「絆」的聯繫力量。

文化教育的軟實力:賞識、關懷、美化的生活態度

我想:地震、海嘯等天災可能瞬間摧毀城市、防波堤等種種「硬體」,日本人能以守秩序、安靜的態度面對如此巨大災難,可見其文化「軟實力」的深厚度與韌性。所謂文化建設不只是音樂廳、歌劇院、美術館等的建設,更重要的是:這是要透過長期之科學教育、道德教育和藝術教育,來培養賞識、關懷、美化生命與環境之國民生活態度,猶如宮澤賢治所揭示「我,正是想當這種人」的實例。

此外,宋朝黃龍慧開(1183~1260)禪師之《無門關》第19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也是說明「平常心是道」的好例子。「若無閒事」也是表達宮澤賢治的「無欲無瞋」等生活態度。若能如此,則能賞識四季平常之風花雪月,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平常」,因為大自然也會有狂風暴雨、乾旱虐雪的「無常」。所謂「希望」,是來自生命「無常」的文化體悟:於安樂時,不驕傲放逸。於苦難時,不怨天尤人。

文化生命的根源,也猶如藝文家的創作泉源,是來自於人性的光輝以及對萬事萬物的平等心。猶如宮澤賢治,能「無我無私」對四邊周遭人們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痛苦,表示關懷與援助。所謂「感動」,是來自群體無我的教育素養:於成功時,不放縱迷失;於挫敗時,不灰心氣餒。

我們,正是想當這種人

這些文化教育的軟實力,需要我們平時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培養與積蓄,賞識每一口呼吸、每一言語、每一動作的「無常、無我」性。進一步,追溯40億年生命長流之相似相續、變異演化過程,猶如生命長流中的水泡,體悟「無常」(非常恆不變)的生命觀,賞識地球上各類各樣、形形色色的生物,從體積最最龐大的鯨魚到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其實都是利用相同的物質與相似的模式運作。

因此,在認知性教育目標,讓我們了解、賞識生命,能超越一隻昆蟲、一棵樹、一朵花等個別生物局限與差異,以宏觀的視野,了解生命共通的模式與規則,建立萬物平等一如的生命觀。

在情意性教育目標,讓我們尊重、關懷生命,能體會在生態系統中各種形式的生命間之相互依存性,猶如生命大海中的浪花,塑造生命「無我」(非獨立自存)觀,培養尊重生命的信念,以孕育對生命的奧妙與美麗的讚歎情懷,開展對所有生命價值的珍惜與關懷,養成慈悲心腸。
在技能性教育目標,讓我們豐富、美化生命,能主動接觸、賞析各種生命,豐富生活;藉由各種形式的文藝媒材,表達對生命的奧妙與美麗的思想與情感,分享與生命共生共存的訊息,美化生命世界,以及學習坦然面對生命無常生滅的解脫能力。

若能從「我,正是想當這種人」展轉擴大為「我們,正是想當這種人」,這應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原刊於《人生》雜誌334期(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