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校長的三笑因緣
The President's Three Smiles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3x19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01

ISBN:9789575986209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定、醫學與安寧照顧

↑TOP
有關「禪定與教育」的研究

如何將「禪定」(meditation)運用於現代社會的議題,是探討佛教傳統與創新的重要面向。我在1994年提出: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1969~1991)之剖析的報告(後來登載於《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描述美國學術界對應用禪定於教育之研究概況,以及發展趨勢之一端。例如:1960年代只有1篇,1970年代則有36篇,1980年代已增加至56篇,1990年代1991年部分論文已有10篇。將禪定之功效應用在教育和心理治療、諮商等方面,有1. 個人發展及潛能發展、2. 團體成長、3. 智力方面、4. 學習方面、5. 諮商、6. 心理治療、7. 教育機構、8. 生理、9. 疾病、10. 體育、11. 藝術、12. 其他等幾大類。實驗的對象︰有1. 學生、2. 教師、3. 諮商人員、4. 受輔者、5. 運動員、6. 病患、7. 傳教士、8. 罪犯等幾大類,而其年齡則由4歲到71歲不等。使用的禪定種類有1. 超覺靜坐、2. 佛教禪定︰禪、念住、觀想、西藏佛教禪定、3. 持咒禪定、4. 漸進放鬆法、5. 醫療標準化禪定、6. 瑜伽、7. 西方禪定、8. 合氣道、9. 氣功、10. 太極拳。

有關「禪定在醫學」的研究

相較於上述的考察,最近讀到美國醫學界路德維格(David S. Ludwig)博士和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聯合發表的評論〈「正念」在醫療〉(Mindfulness in Medicine, JAMA 2008),可以發現有關醫學界對禪定研究的一些新進展。

文中提到:所謂「正念」(mindfulness)意指為一種培養「當下覺察力」(present moment awareness)的禪定練習。過去30年內,將正念做為治療性運用的興趣不斷增加,在2007年,就有超過70篇以「正念」做為主題之科學性的期刊論文被發表。禪定練習,包括正念,吸引神經學家的注意,以透過心智訓練來研究意識和情感調適(consciousness and affect regulation);也引起心理學家對個人發展和人際關係的研究興趣。
對於正念與醫療的關係,文中說明:正念涉及專注於使用「非判斷式態度」(nonjudgmental manner)之相關經驗。歷史上,正念是佛教的禪定修行,也可被視為一種普遍的人類能力,目的在促進清晰的思考(clear thinking)和開放的心胸(openheartedness)。

對自己的生活選擇負起更大的責任

大多數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其他慢性疾病,都是導因或加劇於「可修正性生活型態因素」(modifiable lifestyle factors,例如:吸菸、喝酒、飲食、身體質量指數﹝BMI,以公斤體重除以公尺身高﹞、運動量等),且生活型態的修正(lifestyle modification)構成大多數醫療上之首要或輔助的條件。正念練習的目標之一就是對自己的生活選擇(life choices)負起更大的責任。這也是我在《人生》雜誌326期(2010年10月)發表〈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以及〈好人好心「腸」〉(《人生》雜誌325期,2010年9月)文章的用意。

正念強化「個人內在資源」與「覺性照顧」

文中也說:「正念」可提昇一種參與性的醫療(more participatory medicine),藉由促進和強化「個人內在資源」(individual’s internal resources),可以預防疾病且從疾病中復原,來增進健康。對於棘手的疾病,禪定技巧可以改變(alter)和改善(refine)覺察力(awareness),而調節(modulate)主觀的疼痛經驗(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pain),或者改善處理疼痛和失能的因應能力(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pain and disability)。至少在潛在層面而言,正念一直都是良好醫療實務的一部分,可以促進醫師對病人的慈悲服務(compassionate engagement)。

所謂「個人內在資源」,有時會與對癌末病人做「安寧照顧」(Hospice)之「靈性照顧」(Spiritual Care)連接。在某些狀況,會產生建立於「離」身心之外,別有超越身體與思想之「靈性」存在的主張。但是,「即」身心之說或者「離」身心之外,別有恆常不變性之「靈性」、「真我」之生命觀,都是與佛教之「無我論」、「緣起論」不同的,因為生命的本質是「不即不離」身心。所以,生命之真理不能說是斷滅性,亦不能說是恆常性。

依據此種中道思想,不於身心之外別立「靈」,而以真理、法則、義務等「法」做為最高的覺察對象。又因「受」是「心」的導向要素,所以也特別重視「受」(苦樂生滅變化),這與安寧照顧強調控制疼痛,解除不適症狀有呼應之處。所以,學習認識自己的身、受、心、法等四方面,使「覺性」(念,mindfulness)敏銳且穩定(住),詳細說明可參考拙文:〈靈性照顧與覺性照顧的異同〉(《安寧療護》雜誌第5期,1997年)。此種「覺性照顧」之練習可用於淨化臨終者的心念,也是佛教的基本修習法門,也合乎〈「正念」在醫療〉文中:「正念」可以促進和強化「個人內在資源」的說法。

原刊於《人生》雜誌327期(201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