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校長的三笑因緣
The President's Three Smiles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13x19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01

ISBN:9789575986209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微笑問生死

↑TOP
專家們指出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有: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醫療體制和生活型態等四種,其中「生活型態」(life style)取決於個人日常生活習慣,對健康影響最大。同時他們也發現成人的疾病(Adult onset disease)開始於40歲,且都是「生活型態」所導致之疾病(lifestyle-related disease),進而演變成為死亡的後果。因此,是否可以有一種生活習慣可以讓我們「身心健康,生活快樂,生死寂滅」?我個人則從時時提醒自己學習「拈花微笑」心境,保持如下所述的三種「微笑」的生命態度,這或許也是敝人近年來寫作《人生》雜誌「人生新視界」專欄的基調,也是我擔任法鼓佛教學院校長第二任期的一些心境,簡述如下:

拈花微笑:校長的三笑因緣
中國禪宗所流傳「拈花微笑」公案,膾炙人口,至今仍然廣泛流傳於佛教界與一般社會,例如:聖嚴法師(1931~2009)於1986年將禪坐會開示相關的文章結集,以《拈花微笑》為名出版成書;戲劇家汪其楣教授於2008年成立「拈花微笑聾劇團」。此公案有如下的傳說背景:大梵天王獻蓮花,佛陀拈花,瞬目揚眉,示諸大眾。是時,大眾默然毋措,唯獨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言:「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
我們或許可以跳脫歷史考證的立場,從文學敘事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其核心意義。例如:從佛陀於菩提樹下成道的場面來思考,因為這與「拈花微笑」典故有類似的「梵天請佛轉法」、「默然」場面以及「蓮花」物件的運用。
根據佛傳文獻,佛陀在覺悟後,觀察到貪愛執著於我的眾生,難以接受「無常、無我、涅槃寂靜」的妙法而約七日間躊躇,因為梵天(印度人所信仰的最高神)的勸請,佛陀觀察世間各類眾生猶如各種蓮花,雖萌芽於污泥水中,仍然有可能出於污泥、污水而不染,開花結果,由此確立為眾生說佛法的決心。
類似的情況,也可以用在當今的家庭、學校、社會等各種層次教育界的場面,擔任校長、老師、父母們或許可以運用如拙文〈禪宗「拈花微笑」公案之再考〉所述聖嚴法師於1984年9月14日農禪寺禪坐會之「拈花微笑」開示的切入點—朋友知己之「心領而神會」與父母、聖賢之「親親而仁民」(同體大悲)的胸懷—展開如下的三種「微笑」,來面對各種教育界的困境與難題。

一笑:諸行無常、知足常樂→解脫道
時時保持「微笑」,可不是亂笑,因為「時時體會無常無我」,所以可以先從「知足常樂」學習。例如:每天早上起床時,觀想能夠呼吸、五官手足無缺,比起許多病人或殘障者,實在很難得。而且,若能食衣住行工作無慮,那更是不容易,能知福惜福,知道這是由許多眾生流血流汗所成就的。因此,感恩持戒,例如:〈身心健康「五戒」:微笑、刷牙、運動、吃對、睡好〉,學習《中阿含經》所說明「持戒→無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之「修行次第」基本意義。也因此敝人撰寫有:〈五蘊身心之「索引」與「時空資訊系統」緣起觀〉、〈輕安瑜伽〉、〈好人好心「腸」〉等的拙文。

二笑:諸法無我、助人快樂→菩薩道
進而〈直觀無我:禪與心識的轉變〉,清淨自他的〈「阿賴耶識」記事本:聞思熏習、轉識成智的方便法門〉,我們能感恩與報恩,對於眾生的苦難,激發「利人、利己」之「助人快樂」的心願,例如:〈我的八個夢想歷程與築夢方程式〉,樂於行善,喜好施捨。猶如《入菩薩行論》「如是修自心,則樂滅他苦,地獄亦樂往,如鵝趣蓮池。有情若解脫,心喜如大海,此喜寧不足?何求唯自度?」,對於「利他行」,充滿「赴湯蹈火」決心與歡喜(意樂),因為可以開發〈內心寶藏、心靈環保與終身學習〉。此外,對於生態與環境破壞之災難,這是人類與地球的大問題,也當養成保護與捍衛的決心與歡喜(意樂),如此學習〈菩薩心行,法鼓燈傳,勇健啟航:100學年度法鼓山僧伽大學暨法鼓佛教學院畢結業典禮〉,培植〈文化教育的軟實力〉。

三笑:涅槃寂靜、寂滅最樂→涅槃道
1967年,英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全程照顧癌症末期病人,並輔導家屬度過喪親(bereavement)時期。如今,Hospice的名稱引用於現代的醫療機構,做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設施的通稱,在世界各地發展。此種起源於基督宗教文化為背景之安寧療護(Hospice Care)運動,傳到東方宗教文化圈時,東方國家除了接受、引進其理念與方法之外,同時由於本土化的需求,也會發展出適合該國文化背景的用語與模式。
例如,日本佛教界則以古印度梵語Vihara(休養所、僧坊)來取代淵源於基督宗教的Hospice(安寧院)的用語,並揭示如下「體會無常、尊重意願與生命」三項理念表達佛教臨終關懷(Terminal Care)的特色。
佛陀於《大般涅槃經》等經典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前,佛陀辭別毘舍離城人民時,安慰大眾︰「諸人勿懷愁憂,應壞之物欲使不壞者,終無此理;吾先以有四事之教,由此得作證,亦復與四部之眾說此四事之教。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為一法;一切行苦,是為二法;一切行無我,是為三法;涅槃為滅盡,是為第四法。如是為不久如來當取滅度,汝等當知四法之本,普與一切眾生而說其義。」(《增壹阿含經》)因此,我們對於生死不用愁憂,如實觀照一切法剎那生滅無常,是變易法、苦、不自在,則「無我」;若「無我」,則「誰生?誰滅?」,進而悟入無生無滅之寂滅涅槃。因此,敝人有〈禪定、醫學與安寧照顧〉、〈生命細胞之生死觀:善終的多樣性〉、〈當麻曼陀羅的重生:《觀無量壽佛經》繪畫的「信、願、行」〉,乃至〈安寧療護的臺日交流:臺灣與日本之安寧療護臨床宗教師培訓計畫交流紀實〉等文章的撰寫。
最後感謝法鼓文化成就本書出版因緣。若能讓本書讀者,拈「書」微笑,學習「身心健康,生活快樂,生死寂滅」三笑,進而體會弘一法師於1942年臨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之生死微笑間、或微笑問生死的深意,則都是法鼓文化諸位法師與編輯菩薩的功德;若有讓本書讀者,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之處,則是敝人的責任,敬請一笑置之,敝人當應精進,再期遣愁索笑。
惠敏
2013年5月23日序於法鼓佛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