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不得不說的禪
You Have to Say Something

作者:片桐大忍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5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自在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x21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60041

ISBN:9789575983185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當下的生命

↑TOP
我們一般都把人格視為某種單獨存在的東西,但人格是多面向的,它包含了各種情緒、意志、情感、決斷力和才智。人格隨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展現其作用,包括我們對自身與他人的看法。我們總是不停地衡量自己的價值,並批判他人,同時也批判自身的處境,於是便在生活中製造憤怒、憎恨以及衝突。

但除了評價與批判之外,還有一些關於我們自己的東西。那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稱為整體的人格。整體人格的範疇遠超過一般個別的人格,若以周遭的空間來比喻,我們可以把整體人格分成前方、後方、左邊、右邊、頭頂以及腳下。

我們總是運用自己的智力來評斷他人並分析這個世界,但是與整體性的人格相較,我們的理智不過渺如塵埃,所以問題就在於,理智相信自己完美無缺,就像眼前的這片空間,其中的每個東西都清晰、合理、能夠理解,我們很喜歡這樣有條理的世界,而且很在意它,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凡事清晰有序,而不想去碰觸這世界中的黑暗面和陰鬱面。

我們不喜歡那些不能被自己瞭解的事物,所以便試圖去理解一切,凡是自己無法理解的,便漠視它,並且自欺地認為自己懂得很多。我們漠視看不見的東西,正如同漠視自己身後的空間,但那其實是一片廣大無垠的空間。

如果只喜歡眼前這片明亮理智的世界,那麼背後那片世界就會變得非常黑暗。然而即使我們不瞭解那兒的狀況,卻依然要背負著它,那是我們的歷史、未來和遺產,以及對生與死的疑問,我們無法擺脫它。

人格的範圍還包括我們左邊和右邊的區域,這些是人際關係的區域,而在腳下的這片區域則是日常生活,最後則是頭頂上方也有一片區域,那通常是人類眼光所不能及的。當我們真的很困惑時,抬頭望向天空感覺很好,所以人在祈禱時通常會抬頭仰望天際,這片空間是如此寬廣、明淨、開放且美妙無比。

如果你想生活於寧靜與和諧中,就必須接受這些不同的區域,但理智卻告訴我們,自己與周遭的空間,與所有事物是分隔的。所以,我們要改變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表示要抽離理智,去感受那些理智無法觸及、屬於直覺本性的面向,但這不是要拋棄理智,而是要善待它。

例如,理智相信人死後的一切皆是虛無,認為當肢體腐朽時,意識也隨之消失,我們相信死亡帶走一切,沒有任何東西存留,甚至世界也蕩然無存,但這是真的嗎?若真的相信死後一切都不存在,我們是不會感到滿足的。理智驅使我們去瞭解世界是什麼,一旦開始探究,就會拿這個世界和其他的世界做比較,但到頭來,只是不斷追逐自己所累積在那兒的東西,猶如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

這就是理智世界的本質,可是這個世界的豐富遠超過理智所認知的,如果我們理解自己的整體人格,便能發現心靈的世界。因此,應當讓自己的心靈寧靜,唯有寧靜和平衡的心靈,才能觸及完整的人格,並超越理智認知的範疇。

道元禪師說:「山非山、鳥非鳥、樹非樹。」我們並不相信,每件事與每個系統的範圍都包含宇宙性,我們總是以為樹就只是樹而已,當我們說:「我明白」時,其實並未真正明白。

即使我們說死後還有另一個世界存在,企圖藉此解決生與死的問題,仍然不夠。因為從來沒有人證明過死後世界的存在,縱然遍覽宗教與哲學書籍,研讀有關死後各種境界的文字,並且完全相信其內容,卻仍然沒有任何證據。

佛教經典中提及人死後可能會去的各種地方:酷寒與炎熱的地獄道、餓鬼道、修羅道、天人、畜生道、人道、菩薩和佛道,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死後會流轉到哪個世界?那麼,何不就只是活在當下,在每個片刻中?不論探索其他世界多久,你依舊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仰仗它們。

雖然佛教提到其他世界,但這些並非死後的世界,而是當下的世界。如果現在你是菩薩,那就是屬於菩薩界,在其中非常寧靜安詳地修鍊菩薩的功課;可是下一刻,你離開禪堂與人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那麼你就直接墮入地獄道中了。

我們永遠都活在當下,我們所要做的事,只是把自己全然交託給當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