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

作者:聖嚴法師

譯者:單德興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智慧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7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50131

ISBN:9789575984731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英譯者緒論

↑TOP
《無法之法》是聖嚴法師闡明默照的修行與證悟之作。默照經常被稱作「無法之法」,是禪宗史與大乘佛教史中發展出的最微妙深奧的修行之一,歷史悠久而複雜,可上溯到印度佛教中的止觀雙運,也與藏傳佛教中的大圓滿和大手印相應。在中國,這個修行方式似乎是透過禪宗的曹洞宗口傳下來,直到十二世紀由宏智正覺禪師以詩偈寫下,之後才廣為人知。然而,在宏智禪師之後,默照的修行法門再度湮沒。在本書中,聖嚴法師闡釋這種古老的修行,澄清相關的觀點、方法和實證狀態。因此,本書是聖嚴法師與宏智禪師「心心相印」。

聖嚴法師要我為本書撰寫這篇簡短的序論,提供宏智禪師的資料,並且顯示這位早期的禪師在他自己的教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這個在中國失傳已久的傳統能受到重視,重新復興。聖嚴法師身兼曹洞宗與臨濟宗兩個傳承,也教導話頭或公案的方法,過去十七年來孜孜不倦地教導默照的方法。許多人使用這種方法而獲益,也有許多人因而證悟自己的心的本性。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保存這個方法。底下各節簡述宏智禪師的生平與教法,接著討論聖嚴法師對默照修行演化的貢獻。


宏智正覺禪師及其教誨

宏智禪師出生於今天中國的山西省,自幼便有奇才,七歲便能日誦數千言,精通五經,這種才華尤其顯現於他有關默照的寫作上。十一歲時,他在父親的師父佛陀德遜禪師(生卒年不詳)鼓勵下落髮出家。即使佛陀德遜禪師是黃龍慧南禪師(一○○二~一○六九)臨濟宗傳承下的著名禪師,但宏智禪師並沒有在他的座下成為和尚,其實大部分的訓練都是在曹洞宗的禪師底下完成。比方說,他是在曹洞宗枯木法成禪師(一○七一~一一二八)的教導下初悟的,在曹洞宗丹霞子淳禪師(一○六四~一一一七)的教導下於二十三歲時徹悟。

宏智禪師三十六歲時首先擔任太平興國寺的住持,後來也在其他三座寺院擔任住持。但三年後,也就是一一二八年,宏智禪師辭掉所有職務,前往雲居山在著名的臨濟宗圜悟克勤禪師(一○六三~一一三五)座下學習。圜悟禪師也是以提倡話頭禪聞名的大慧宗杲禪師(一○八九~一一六三)的師父。一年後,宏智禪師成為天童山景德寺的住持,在那裡度過一生的最後三十年。

我們不確定大慧禪師和宏智禪師在雲居山隨圜悟禪師學習時有沒有見過面,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在生命晚期結為好友。大慧禪師以嚴厲批評沉寂的靜坐聞名,他甚至把那種打坐斥為「默照邪禪」。因此,今天的學者通常把這個批評當成是對宏智禪師教法的回應。然而,深入檢視就會發現當時有很多自稱禪師的人教導沉寂的邪禪,而宏智和大慧兩位禪師的友誼是無容置疑的。他們彼此邀請對方到自己的寺院向大眾開示,宏智禪師圓寂前,致書大慧禪師,囑其照顧他的徒眾,主持他的荼毗大禮。在大慧禪師自己的語錄裡,我們在他為親近法侶宏智禪師的頌詞中可以看出惺惺相惜之意:大慧禪師說,如今宏智禪師圓寂,還有何人可以成為我的知己?


晚近,學者們也開始承認宏智禪師對公案的興趣,也就是古代祖師開悟經驗的記錄。當代禪修者也許會覺得好奇,因為他們通常把公案和臨濟宗的修行方法聯想在一塊。宋朝時並沒有這種涉及宗派的聯想,大部分著名的禪師都評論公案,而且熟練於這種教學工具,宏智禪師也不例外。事實上,他有關公案的簡要評論保存於萬松行秀禪師(一一六六~一二四六)的《從容錄》。

這種不分宗派的教學風格對我們現在有關禪修的偏見有許多啟示。一般人常把「只管打坐」聯想到曹洞宗,把公案修行聯想到臨濟宗,這是後來日本的宗派之見對早期中國禪宗的投射。這種看法後來被引進西方。但把「默照」視為曹洞宗修行者「唯一的」修行方法,其實與中國歷史上的情況不符。實際的情況是,宋朝時曹洞宗的修行者既參公案,也從事傳統的打坐方式和儀軌修行。如果我們檢視宏智禪師的作品集,就可看到他同樣重視參公案和長期深入的打坐。至於他的禪眾是否在打坐修行中參不同的公案,我們不得而知。他們在打坐修行時真正做些什麼,相關的描述也付諸闕如。而宏智禪師有關默照的詩偈,與其說是像打坐修行的實際指導,不如說更像是無我智慧的證悟。

聖嚴法師的教誨

聖嚴法師一身兼繫臨濟宗與曹洞宗的法脈。他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有著獨特的地位。他以身為提倡和復興中國佛教的重要角色而聞名,也是近代第一位獲得佛教文學博士學位的佛教僧侶,並在台灣建立了一個官方政府承認的佛教研究學院。他之所以攻讀現代學位,是因為他發願要提昇中國佛教僧侶的教育程度,並改變他們低劣的形象。他也對提倡與維持世界和平深感興趣。然而,在他的這些努力中卻從未忘本,也就是自己身為禪宗的僧侶。因此,他的禪法有系統、具實用,極為清楚,對當代修行人來說尤其如此。

由於聖嚴法師的教導兼具臨濟和曹洞的修行方式,他的風格比較像是古代中國禪師,而不像當代禪師。多年來,他教導西方弟子比較猛烈的參話頭的方法,做為禪修的探索對象(話頭禪的修行方法類似日本的公案修行方法)。但這些年來他發現,要是沒有穩定的心和對自己的平和看法,參話頭會對許多現代人產生副作用。因此,自從一九九○年代初期以來,他開始把宏智禪師的一些教法加以系統化,讓禪修者容易接納。這些教法主要來自宏智禪宗有關默照證悟的詩偈。

然而,這些作品美則美矣,也饒富詩意,但描寫的並不是默照的真正修行,而是內在的無我智慧的本質,超脫了有意的努力和特定的意圖。用宏智禪師自己的話來說,「渠非修證,本來具足,他不汙染,徹底乾淨..本智應緣,雖寂而耀。..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裡事」(它既不能修練,也不能實證,因為它本自圓滿充足。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玷污它,而是徹底乾淨..以本有的智慧回應外在條件,雖然寂默,卻光耀燦爛。..原本就不需假借一絲一毫的外物,的的確確是在自己家裡就能找到的東西)。

這裡幾乎找不到什麼具體的教導。然而,在宏智禪師卷帙浩瀚的著作中,有些其他段落能讓我們約略知道打坐時該做些什麼。比方說,宏智禪師說:「真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諳,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絕待而自得。」(正確的修行方式就只是靜坐默究,到達深處時,外在不受因緣的流轉,其心因為放空而能容納,其光照因為微妙而準確,不偏不倚。內在沒有攀緣的念頭,廣闊獨立,如實存在,擺脫任何混亂,靈活生動,沒有任何對立,自足完滿。)

表面上看來,宏智禪師似乎在推薦「靜坐」,但他推薦「默究」的確實意思卻從未說明。真正的修行方法如何?修行者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類似這樣的段落所暗示的只是一般的無執與光明,難怪宏智禪師圓寂後,這種難以捉摸的教法會湮沒無聞。因此,聖嚴法師回應弟子的修行,把修習默照的經驗分為幾個階段,賦予結構。在一九八○年代,聖嚴法師其實嘗試教導的是一種更「沒有形式」的默照方法,心不專注於任何東西,只是維持著完全的清楚澄明,也不分階段。他只是教我們打坐,放下一切,不讓心「住」於任何地方,不管是色、聲、香、味、觸、法,完全不住。他教我們一旦發現心被什麼事盤據了,就要放下,回到自然澄明的覺知本身。這種方法來自他六年的閉關以及他首次遭遇宏智禪師的教法。聖嚴法師告訴我,他在閉關中,有一次就只是「自然澄明地坐在那裡,完全沒有感受到自我或時間」。對他來說,那是最自然的「修行」,相應於他所領會的心的本質,以及《六祖壇經》所教導的「無住」、「無相」。在他閉關的後期,讀到宏智禪師的教法,對默照感覺自然的深深相應。他有一次告訴我:「這個教法真的太奇妙了,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後來他赴日本時,發現原田祖岳老師(一八七一.一九六一)的法嗣,伴鐵牛老師(一九一○.一九九六),教導的也是相同的修行方式。

聖嚴法師早期的弟子能使用這種方法,因為在密集的禪七中,法師總是置身於禪堂,觀察每個人的心態,隨時運用善巧方便來調整禪眾的修行。他的巨大能量和親臨現場通常就足以使修行者專注於方法上。後來,由於他身體衰弱又肩負其他工作,除了在晚上的開示之外,經常無法親臨禪堂,因此,在一九九○年代中期,他開始整理出更有系統的方便法門來教導默照,讓弟子能運用這種方法,而不需仰賴他在禪堂。

聖嚴法師把默照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打坐中體驗到身心合一;第二個階段是自我與環境合一;第三個階段是體驗到內外廣大無邊,沒有任何障礙感,而心卻清楚明白萬事萬物的細節。在這三個階段之前,則有一個初步的階段,就是修行者只是嘗試隨時放鬆、平靜,集中於全身在打坐。這些階段在本書中都有仔細的描述,而且在修行過程中也能體驗到。然而,這些教導只屬於「修行」,而不是「證悟」默照。人們可能執著於這些階段,把它們視為修行進步的指標。其實,宏智禪師的默照並沒分這些階段,聖嚴法師之所以列出這麼多階段,只是善巧方便。

這個策略能讓他把默照的不同「階段」連接到他對禪定修行的不同階段之基本教法:從散亂心,到集中心,到統一心(譯按:依據聖嚴法師的禪法,除了先前三個階段之外,最後的階段則為無心)。他把這些禪定修行的階段與般若的修練平衡,強調培養對身、心、環境的主動覺知,以避免只偏向於止的謬誤。換句話說,他能同時結合了止與觀,定與慧。聖嚴法師經常用來說明默照修行的經文來自《六祖壇經》:「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修行人不要說是先有定,再引發慧,或先有慧,再引發定..定與慧就像什麼呢?它們就像燈與光。有燈就有光,沒有燈就黑暗。燈是光的體,光是燈的用,雖然有兩個名稱,但本質上卻是相同的。)

在聖嚴法師有關默照的教法中,也特別注意曹洞宗傳統的原則,其中象徵的語言和比喻,強調對立之間的相依相即,不可分離:暗中有明,靜中有動,明中有暗,動中有靜,雜中有純,照中有默。這種說法是宏智禪師典型的教法,傳達了中國式描述同時修行止觀的方式。

我不知道有沒有任何佛教法師像聖嚴法師這樣闡釋宏智禪師的教法。即使在宏智禪師隨身的貼身弟子中,我們都無法清楚分辨默照的修行。但聖嚴法師會說,這些教法只不過是紙上文字,而且經過他的詮解評釋,默照做為一種修行法門並不能「導致」開悟,因為它原本就是無法之法,指向我們每個人本自具有的明顯智慧。我希望本書中的教法能激發讀者自修,引領出無我的智慧來利益他人。


果谷
二○○七年十一月
美國紐澤西普林斯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