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百法明門論講錄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11

ISBN:9789575984625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18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2.【五位百法簡析】

↑TOP

「百法五對表」是針對心所法而講,它不只說明了百法的宗旨,同時也強調了佛教心理學所指的道德修養——把善心所法如法發揮,把煩惱心所法斷除。這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點。
——繼程法師




第一對:首先把百法分成無為法與有為法(因百法包含了世間出世間法)。有為法即世間法,無為法即出世間法。由於無為法實際是無法解說的,所以暫時擱無為法於一邊來談有為法。

第二對:有為法中,又分為假法與實法兩種。所謂假法,表示這些法其實是不存在,但由於實法的存在,假法也就從實法的分位上假立。因為假法是假立的,所以也將它暫擱一邊不談。

第三對:實法可分成色法與心法兩種。色法即器世間和身體。色法與心法相依互存,心法若不存在,色法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比如一個剛死不久的人,身體雖然還完整地存在著,可是卻沒有作用,這就是因為其心法已經不存在了。由此可見,心法的作用是如何地殊勝,故又暫時遣去色法,留下心法。

第四對:心法裡又有心王和心所兩種法,心王是心法的主體,又是不容易了解的(尤其是第七識和第八識),只能從各個角度來看。當心王接觸外境時,必須與心所法同時生起,否則心王就沒有作用。心王就如蠟燭,心所法則如點在蠟燭上的火,如果蠟燭還沒有點火時,它是沒有作用的,因為它不能照亮;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蠟燭,也一樣不能點火。又如睡覺時,心所法不生,故心王就沒有作用;待醒來時,心所法生起與心王相應,認識的作用又再生起,這就可以看出心所法是一種可以左右心王的力量。因此,把心王放開,先來分析心所法(主要是分別其善惡)。

心所法裡有一部分是屬於無記性,無所謂善惡:它可以善、可以惡,但本體卻是無記,故說遍於三性;其善惡的分別,決定在與之同時生起的心所法是善或惡?在六類的心所法中,遍行、別境、不定三類是屬於三性或無記性,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才有善惡的分別。因為遍行等三類沒有善惡分別,也把它置之一邊暫時不談,只剩下善心所法十一、惡心所法二十六。

第五對:惡心所法中,有六種是根本煩惱、二十種是隨煩惱。六種根本煩惱有時也被分成十種,即是從第六種不正見裡分出五種不正見(一般說惡心所法有二十六種)。善心所法只舉出十一種,因為這十一種最重要。了解了這十一種善心所法,對我們的修養或修行有很大的幫助,能使我們把惡斷除,故善心所法是「應修」的,或說是日常生活裡所應該發揮的。惡心所法有二十六種,這是「應斷」的,因為它們是煩惱的心所法,只要把它們斷除了,就不會再造惡業,這就能達到斷惡修善、轉染成淨的目的。然後,再進一步地連斷惡轉染和執著善心所的心理也捨掉而進入無為(因為善心所法還是有為法)。若我們要修出世間法,就一定先要好好行持世間善法,然後再把它捨掉而進入無為的境界。

我們現在是著重在善惡心法的了解,因為這對我們的修養有著太重要的關係了。可是善心所法只有十一種,而惡心所法卻有二十六種,因此造惡業的機會比造善業的機會多;往往善心所法還來不及生起,惡心所法已經生起了。我們會發現自己學佛後,反而有更多煩惱,這是因為在未學佛前,不知道有二十六種煩惱(其中還可再分析得更細微),學佛後知道煩惱有這麼多就更覺煩惱了。從另一方面來說,沒學佛者會少一種矛盾——沒有必要在善惡中掙扎;但學佛後就必須掙扎,因為煩惱比善心所法重,要以薄弱的力量來對抗強烈的力量當然就會感到很苦。

前面談過的「百法五對表」是針對心所法而講,它不只說明了百法的宗旨,同時也強調了佛教心理學所指的道德修養。研究佛教心理學不單是為了了解心理活動,同時也因為已對心理作用作了進一步的了解,所以可以引導我們向上向善——把善心所法如法發揮,把煩惱心所法斷除。這是佛教心理學的一個特點。

我們學佛或更進一步地欲了脫生死,實際上就是在面對一場挑戰,但這不是一場向外的戰爭,而是向內心的挑戰。對內戰爭與對外戰爭皆同樣要了解一個道理:必須了解對方和自己,否則戰爭還未開始就會垮了。

善心所法是我們的朋友,煩惱心所法是我們的敵人,了解了這一點,就懂得如何利用朋友的幫助去打倒敵人,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不知道誰是朋友、誰是敵人,這場戰爭註定要失敗;只有在充分了解誰是友、誰是敵之下,才有戰勝的希望。學佛後愈來愈多煩惱是因為看到了敵人,看到了敵人就無法不起煩惱。未學佛前發現不到有敵人的存在,而實際上敵人就在周圍,隨時可以把我們打垮。

在發現不到有好朋友的情況下,一生可說是在沒有意義中度過,迷迷糊糊地就讓一生過去了,對自己的將來無法預料。不過,如果對心所法有所了解,對自己的未來就不會沒有交代,反而會進一步去轉染成淨、斷惡修善,不必為將來擔心。人會怕死,因為不知道死了以後會到哪裡去?如果有把握不墮落惡道、有把握將來還有機會學佛,就不會怕死了,因為死本來就不可能避免的。

分辨出誰是友、誰是敵之後,就要懂得如何借助朋友的力量去打倒敵人。當然開始時,只能先遠離敵人,不要讓它有機會來干擾,然後才進一步把它調伏,最後把它「除掉」,這樣就能得到解脫。學佛需要通過戒定慧,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持戒能使人離開煩惱,雖然煩惱還是存在,但由於戒的力量(戒體),它能使我們遠離煩惱而得以修定;有了定力,就能把煩惱調伏下來,再進而從定發慧,把煩惱斷除掉。不過,在還未運用這些方法之前,還是需要先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如此才有可能修習戒定慧。

所以,修行的基礎就是對佛理要了解,否則就是盲目修行,就如有許多人在聽說某某金剛上師要來,就人云亦云地去接受灌頂,一點也不了解灌頂的意義和灌頂後要如何修習,結果一點效用也沒有,這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