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百法明門論講錄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11

ISBN:9789575984625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緒言

↑TOP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論,大約有五百四十多字,是《心經》的兩倍。若只看論文,很難明白,因論中只把百法的一百個名相列出。如果繼續詳細地研究,就會發現這一百個名相並不簡單,因為這一百個名相已經概括了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若能把握百法名相,即是把握住論中的重要部分,也即能窺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了。

 講解這部論,是要讓大家對唯識的名相有個概念(尤其是對心所法)。雖然本論的中心點並非心所法,我在講解本論時,重點卻是放在心所法。先把心所法弄清楚了之後,再讀《八識規矩頌》或《唯識三十頌》,許多可能面對的問題將可以輕易解決,因為在這些論頌中,都一再地提到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同時,從心所法中,我們可以了解自己,因為心所法就等於現代所說的心理學。

  人生宇宙,森羅萬象,千頭萬緒,從何說起?
  種種學說,紛紛出現,皆為闡釋,此一奧祕。
  各有所偏,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見解不確。


 「人生」指的是我們和一切與我們有關係的眾生(當然包括了一切眾生),須知佛法雖詳言一切眾生,重點卻是人。「宇宙」的範圍很廣,人也可說是一個宇宙。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因為眾生無邊,故眾生的依靠也是無邊。「宇宙」即是時間和空間。時間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故說無始無終;空間也沒有邊際。我們無法以思考和一般的知識來衡量時間與空間,所以說宇宙是「森羅萬象」的。這些現象是非常複雜且非我們所能了解,它「千頭萬緒」,不知要「從何說起」?

 世間上的人大約可分成兩種:一種是迷迷糊糊地過日子,對宇宙人生這回事一點也不關心,他們的一生,從嬰兒、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平平凡凡地就過去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是這樣;另有一部分的人,稍有思想,他們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為何會生、為何會死等問題感到疑惑,不滿現狀而欲尋出其根源、找出頭緒。這樣一來,許多的問題就跟著出現,同時也產生了種種的答案。

 我們是很普通的人,並不能開創新的學說,但從古人的學說中,卻可以找出答案。思想敏銳者,可以創立他們的學說,因此「種種學說,紛紛出現」,這些學說的出現,「皆」是「為」了「闡釋」「此一」宇宙人生的「奧祕」。在這些學說中,可分為宗教、哲學、科學、社會學和心理學。
 總之,在社會、世間上的各種學說的創立,其最終的目的,沒有離開解釋宇宙人生奧祕這個目標。雖然有時會發現他們都沒有找到答案,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些學說的出現,主要是在解釋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這些問題和奧祕,所有的學說就不會出現。在這些學說中,有從物質、心理、整個社會或神化立場來看這個宇宙人生,其中也有屬於宗教和人生方面的,但是所有的學問都「各有所偏」:他們不是「各是其是」,便是「各非其非」,「見解」當然「不」能達到正「確」無偏了。

 中國人對死的看法,是以為人死為鬼,印度人則以為人死必墮地獄;後來地獄的思想,經由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才有地獄的觀念。基督教認為人有兩世,第二世有兩條路可走——天堂或地獄:相信上帝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這是一種以上帝為主的宗教。另一種是三世的思想,這種思想在佛陀以前的印度早就有了,但所說的不太正確。佛陀成道後,才把三世因果論提出加以改善,成了佛教裡的「因果論」。

 因果的道理,簡單地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稍微詳細的說法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可是這只是某一個期限的生命因果。佛陀所說的因果不只這樣,它牽涉許多問題,如「業力論」、輪迴的主體等。許多佛學思想家,都認為對「因果論」解釋得最詳盡、最精密的就是唯識學,因為唯識學是以因明學來分析因果的重點。

  世尊說法,八萬四千,世人慧淺,莫領其旨。
  彌勒慈悲,造瑜伽論,簡約諸法,六百六十。
  世親領旨,簡為百法,分為五位,斯旨明矣。


 「佛陀(世尊)說法」時,多用「八萬四千」、恆河沙等字眼來形容他所說法之多,其用意並非有一個固定的數目,只是為了說明法有很多,很難計算。佛陀曾有一次對他的弟子如此說:「我已說的法,就如指甲中的灰塵那麼少;我未說的法,就如大地的灰塵那麼多」,意味著佛陀告訴眾生的法,只是他所說的一小部分,可是這一小部分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多了。如《藏經》,雖然篇幅很多,但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卻只是佛陀說法的主要部分,仍有許多沒有被記載。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法是這麼的多,只是「世人」智「慧淺」薄,「莫」能「領」會「其」(佛法)宗「旨」或重點。

 有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若以信仰上來說,這是退步,但是在研究佛學上來說,卻是進步。

 有許多學佛者,都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學佛了一、二十年,對於佛學是懂一些,但是對真正的佛法卻不懂,因此就會發生一些奇怪的行徑,如拜神、燒往生紙等,這是由於他們沒有把握到佛法的中心點。佛陀為何要說許多法,不像耶教只有一本《聖經》呢?佛陀不得不說這麼多的法,是因為眾生的毛病實在太多了。「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學佛者必須學著把握佛法的中心。

佛法的中心點只有兩個字:緣起。雖然只有兩個字,卻包括了所有的佛法,離開了「緣起」就沒有佛法。佛教與異教的不同處也是緣起,這是非常重要的。若要深入佛法,就必須把握從緣起法裡所開展出來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佛陀所說的法如此廣博,若不能把握其中心點,不易學好。「彌勒」菩薩有鑒於此,便「慈悲」地「造」了《「瑜伽」師地「論」》,共有百卷。他「簡約」地將一切「諸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唯識宗的創始人是為人所知的無著與世親兩兄弟,可是在無著的歷史,說他是跟隨彌勒菩薩學唯識。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無著時常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另一說是確實有彌勒這個人。

 印度向來不重歷史,有許多重要和了不起的歷史人物最後都被埋沒,不為後人所知;也有些重要的思想家或宗教家,最後變成了神話裡的人物。如佛陀的本生故事,實際上在印度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在歷史上卻找不到這些事物和人物的記載,反而在佛典中找到。彌勒菩薩的情形,大致上也是如此。

 在唯識學上,彌勒是一個主要人物,他的《瑜伽師地論》是研究唯識者不能不讀。如果不讀此論,雖然也把握了唯識某方面的要點,卻不能了解唯識的全部。現在的研究者,若無法把整部《瑜伽論》看完,可以看前人研究《瑜伽論》所寫的論著或文章,這樣也能多少了解其大概。

實際上,這部《瑜伽論》並不容易了解,但它已經是把佛法簡約為六百六十法了。六百六十法對我們來說還是太多了點,許多人仍然無法加以探討了解,所以「世親」菩薩在「領」會《瑜伽論》的宗「旨」後,再把六百六十法「簡」化「為」一「百法」,再將其「分為五位」,故稱五位百法。分類的目的除了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外,還蘊藏了重要的意義,這在敍述論中內容時會說明。

 當世親把法簡約為五位百法時,佛陀(斯)說法的宗「旨」,已經很清楚「明」了「矣」。只要把百法讀完,對佛法的了解相信會有相當地把握,當然這還是不夠,因為它畢竟只提出名相,稍微說明宇宙的情形而已。其實,其中還牽涉許多問題,如心王的解說,只一個阿賴耶識的問題就已經很繁瑣了。假如能把百法中的每一法及其所牽涉的問題弄清楚,大致上來說,對唯識學已經相當地了解了。

 我對本論有關八識心王的講解只是一個大略的解說,原因是八識所牽涉的範圍太廣,一時無法解說詳盡。我比較注重後面的部分——心所法,讓大家能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和過程,如知道自己的毛病是在哪一方面,就會安心地接受它,當然也要設法去改進它。在百法裡,有一部分即是說明如何改掉不好的習慣和煩惱,這是百法中很重要的部分;至於其餘的部分,解說時會較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