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文摘報第148期
2020-4-16
法鼓文化文摘報/每月一次/週四發報

新書上架

話頭,是超越文字分別,直問生命真相的禪修方法

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大字版)

/ 聖嚴法師


「話」是語言,「頭」是根源,
「話頭」是對生命問題的追根究柢,
打破頭腦的慣常邏輯,
領悟語言文字之前的本來面目。

參話頭不用想像

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一、參話頭不用想像

在我所建議的四個話頭當中,你們一定要選一個用。這四個話頭分別是「什麼是無?」、「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拖著死屍走的是誰?」,以及「念佛的是誰?」。

第一個「無」,是想要知道這個「無」字究竟是什麼?這非常乾脆,因為你沒有辦法想像,頭腦不會由於這個「無」而再去幻想出其他的東西來,或是想像著什麼道理、形相,這些都不會出現,所以這個「無」字是最有力的。

二十多年前,有位來參加話頭禪的女眾居士,我教她參「什麼是無?」,剛好我當時正在講《六祖壇經》,說到禪是無相、無住、無念。這位女眾原先參「什麼是無?」,聽了我的開示後,頭腦一轉,想到:「師父講禪是無念、無住、無相,這就是『無』囉!無就是禪。什麼是禪?……。」

參著、參著,當她看到我雙手握著香板垂在身前,突然想到:「啊!我知道了。」她發現禪就是師父,師父拿著香板的樣子就是禪,於是她馬上來告訴我:「師父,我已經知道無是什麼了,無就是禪,禪就是師父。」我問她:「妳怎麼知道的?」她說:「你拿著香板的樣子,讓我發現師父就是個禪字。」

她把師父握著香板的樣子形相化、文字化了。她的頭腦轉得好快,從無變成禪、禪變成師父,她還以為參破了。你們說她參的是什麼?那是在打妄想。

無,是絕對不能夠轉彎的。

又譬如說參「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時,你可能會想像、會給它一個名詞,或者是挖空心思地想:「我過去世長得什麼樣子?哦,我知道了,我做夢的時候常常夢到我的過去世,那大概就是我過去的本來面目吧!」

其次,參「拖著死屍走的是誰?」時,你可能說:「我現在還沒有死啊,拖著這個身體的就是我,這個我是什麼呢?」如果懂得佛法的人,還可能會給它名字: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若是不懂佛法的人,可能會說是靈魂了。

至於參「念佛的是誰?」時,可能有人會說:「念佛的是誰?是我,我現在正在念,當然是我。」如此一來,話頭就沒有力量了。

所以,第一個「無」字話頭是最有力的。但是其他的三個話頭也還是有用,因為如果你對它有興趣的話,那對你就有用。只是用的時候,不能有任何的想像或幻境,若是有,要馬上告訴自己:「這不是、那也不是,重新再參。」

(本文摘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話頭的四個層次(一):念話頭、問話頭)

《 延 命 十 句 觀 音 經 》新 品 上 市
新書上市

邀請您,鈔一遍《延命十句觀音經》,消災祈福!

精選書摘

自主與快樂

父母不要一心只想讓子女免於負面的結果或情緒,而是應該允許他們去經歷,然後表達他們嘗試努力的結果。這對成人來說也是個很好的練習。

■ 文/寶莉.楊艾森德斯

你可能認為自主——為自己做出好的決定,並且對指引自己人生的能力深具信心─跟快樂沒有非常密切的關連。然而研究顯示,它們關係匪淺。人們發現行使自主權是非常快樂的,不僅是因為它所帶來的結果,也因為它產生的感覺。如同心理學家和研究者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在二○○六年出版的書《快樂為什麼不快樂》(Stumbling on Happiness)中所說:「我們擁有碩大的額葉,所以能前瞻未來,我們前瞻未來,所以能預言未來,我們預言未來,所以能控制未來——然而,我們為何一定想要控制未來呢?」他說,即使人類在預言何者能使我們快樂這件事情上,算是名聲不佳,但我們還是很享受渴望做某件事,然後真正去做的經驗。就像我在第五章中所說,從生命的起點開始,我們就喜歡讓某些事情發生。部分的樂趣在於這種「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一種你在控制中的感覺,無論你是否真的在這麼做。一旦失去了控制感,臨床上所謂的沮喪通常隨之而生,而且是突然出現。當控制感與內在壓力和自我意識沒有出現關聯時,它就是快樂的泉源。其實研究的結果顯示,如果你失去控制感,就會變得非常不快樂,甚至可能因此喪命。

在一項研究裡,研究者送給當地一間療養院裡的老人每人一盆盆栽。他們告訴其中一半的老人,他們要負責管理盆栽,必須給它們澆水、施肥(高度控制組),然後告訴另一半的老人,有個職員會負責把植物照顧好(低度控制組)。六個月之後,低度控制組中有百分之三十的老人過世,相形之下,高度控制組的死亡人數只有百分之十五。隨後的研究再度證實,控制感對療養院院民的幸福十分重要。控制感不僅令人愉悅,在心理與健康相關的層次上也十分有益。

再次重申,家庭會議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傾聽成員(包括大人與小孩)之間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即是一種自主的示範:一種自我管理的經驗。問題如何發生,以及成功或失敗的解決方法,都有助於讓孩子開始了解,從他們一己所做的選擇當中獲得教訓的意義,無論結果是否如意。我在整本書裡一直強調,孩子應該根據適合自己年齡的自主能力,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做出自己的選擇。父母不要一心只想讓子女免於負面的結果或情緒,而是應該允許他們去經歷,然後表達他們嘗試努力的結果。這對成人來說也是個很好的練習。毋須害怕犯錯,處理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與一切發生之事,而不恐懼或害怕犯錯,是我們與他人相處時一種最有趣的,通常也是最好玩的事。隨著時間過去,人們如果能看見,藉著朋友的協助,他們可以如何處理一己的選擇所造成的正面與負面的結果,就能發現什麼有助於讓他們感覺能夠掌握、能讓他們感到快樂。

事實是我們既不擅長預言什麼事情能讓我們快樂,也無法預言我們的未來會如何。舉例來說,人們工作得愈來愈辛苦,為的是擁有更高的成就和更多的所得,即使他們一再發現,特權、地位和更好的玩具並無法導致恆久的快樂。諷刺的是,我們能從做出決定與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當中獲得諸多樂趣,但對於預言何者能讓我們快樂,卻很不高明。

(本文摘自:《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關於快樂的真相 )

延伸閱讀:

跨越自尊陷阱:教出自信與慈悲的孩子

寶莉.楊艾森德斯


許多父母認為:只要給予大量讚美、鼓勵與優勢,孩子就能擁有良好的自尊、快樂的童年,以及成功的未來。但是,家長的「好意」,反而可能讓孩子落入危害自主與自信的「自尊陷阱」......

當 月 選 書

人生440期:
禪居 打造心靈空間

人生雜誌編輯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居家的時間變多,看看自己居住的空間,置身其中,您能感覺到安心、自在、幸福嗎?......

就是走路:
一次一步,風景朝你迎面而來

厄凌.卡格


發現之旅不是你某天開始做的事,而是你漸漸不再做的事。我們為什麼走路?從哪裡走來?又要走向哪裡?......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