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39

 

【觀霧】——明照自我
 

◇資料來源:《和樂無諍》《聖嚴說禪》《拈花微笑》

       《如何導覽法鼓山》聖嚴法師/著

       

台灣的冬、春二季常常起霧,山嵐的聚散,雲霧縹緲與日出、日落等景致,都是極美的氣候景觀。人生的歷練也是如此,有時清朗,有時迷濛,明照自我,即是禪觀入門。

觀霧,是一種清明心的觀想練習——觀霧的背後有山,霧的另一端有太陽,在霧氣生滅之間保持心境合一。

自性本是澄澈的,當煩惱興起時,心就漸漸變得渾沌、灰暗、狹隘,能見度愈來愈差;若能清清楚楚地覺知,迷霧之後所有的風景都在,只是一時被霧所障,雖然看不到,但信心不動搖。即同臨濟禪師所說:隨處作主,立處皆真。

寂靜,是深廣無形、向自他同時敞開的器量。在刺激、干擾、誘惑、衝突等因子很低的環境裡,多數人都會覺得自在,也能恰如其分地肯定自己。然而,身心皆作主,是指在任何情況下身不亂、心不亂,不以無感或優越感自我防衛,也不隨波逐流。當下沒有矛盾,無諍便是本來面目。

自我是心的造化。眾生不僅執取自我意識,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及一切因五蘊衍生的我所有,皆是執著的範圍,也是攀緣、焦慮、爭奪、苦難等根源。開悟者固然自稱為「我」,心與空相應,知幻離幻,故能以無相智慧善用身心現象。

聖嚴法師強調:清淨心的鍛鍊,首重正知正見。放不下我執,卻妄想轉境,很容易誤入歧途。對初學者而言,煩惱心動,甚至煩惱的言行顯現,都不是可怕的業障,重要的是修行的心態與知見必須正確,心魔就無落腳之處。

 
◎ 延伸閱讀:【無住】——心不顛倒
 

◇資料來源:《安心禪》《禪在哪裡?》《無法之法《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凡夫的顛倒夢想,來自以虛為實,以實為虛,因此苦惱不已。只有無我的眾生能悟入佛智慧,修證隨緣不變的無住心。

受蘊、想蘊、行蘊,是業力轉化的關鍵。當心不住於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環境現象,整體覺知心內、心外一切活動,任其存在而不憂慮、不懸念、不支配,即是放捨諸相。

聖嚴法師依據《六祖壇經‧坐禪品》,將「心不著境」略分為三種層次。剛剛開始禪修的人,總是被妄念紛飛或腿痛糾纏,若不著虛妄境,就能從散亂、不和的身心得到解脫。當修行漸漸平順,可能生起喜悅或輕安的舒適感,必須放下滿意的感受與覺受,染淨都不著,便正式進入止觀或默照。如如不動,並非住於禪定的身不動、心不動,而是對境不起情緒、分別,即定即慧的菩提涅槃。

不論是次第禪觀或大乘禪法,捨了一境又一境,直到捨無可捨,是基本的修學原則。觀無住,是鍊心真正的狀態:「自知」與「自了」相輔相成,一方面敏銳地覺察實際發生的細節,一方面不被色、聲、香、味、觸、法所牽引或限制。念念分明而自我感愈來愈淡,身、心、環境自然消融成一片。

如果心念隨著境界游離,可能觸動電影、生活情境等聯想,或企圖留下體驗的記錄,心力就會渙散,這是初學者的常態;一旦發覺自己失念或脫軌,立刻將覺知拉回當下的時空,重新觀照。正念與精進,便是「以幻修幻」的觀心座標。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