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137

 

【得失心】——修行的障礙
 

◇資料來源:《禪在哪裡?》拈花微笑

       

有一次,聖嚴法師上樓梯時聽見有人喊:「師父!」一回頭卻差點向下摔倒,仔細看看,原來是踩著了自己所穿的海青下襬。法師因此勉勵禪眾:有身體就有障礙,有心念就有障礙。修行,即是隨境而安。

煩惱來時,讓它煩,自己不煩,煩惱自然會愈來愈少。若存心與煩惱搏鬥,它就會更複雜、更強大。佛教的懺悔法門,是讓積壓的煩惱顯露出來,猶如打開千年古廁,久未清理的貪、瞋、癡、慢、疑、惡見,既髒且臭;開始修行,就是如實肯定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期待凡夫心與佛心一樣清淨無染,是違背常理的。

覆藏,是最沉重的心靈負擔。精進修行者面對業障或心障的態度,以不排除為原則。不以障礙為破除的對象,將習於控制局面的意志力轉向調息與調心,使自我中心的界限向外擴大,主觀意識便會消融於客觀意識中。

初學者由於信心不穩固,需要善知識適時地引導。例如,聖嚴法師曾經教一位愛打妄想的禪七學員,放下練習的方法,專心打妄想,並且告訴他,日常生活中的妄想是隨意的,在禪期中打妄想是認真、蓄意的。幾天後,這個學員表示:自己沒什麼好想的了!

有時候,不得力處正是得力處。事事無礙,是修行圓滿的境界,沒有實修經驗的人,則無從發覺障礙。自覺修行不得力,可能已經漸入佳境,或者受用不明朗,但確實是在修行中。自以為身心自在,反而危險,因為有所發現即是生死心。

菩薩道,是從「有」到「無」的心路,初見道者所依靠的是願心與願力,在修道的過程裡,則逐步淨化為無得失心及無所求行。

 
◎ 延伸閱讀:【不喜不憎】——日日是好日
 

◇資料來源:《禪在哪裡?》《禪的生活》心的詩偈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無法之法》

 

日日是好日,是心中沒有對立,沒有取捨,沒有親疏遠近。不喜不憎,平等禮敬眾生的佛性。修行,要在「無」處用心,使我們的心常處於平凡之中。平凡的心是真正的好心,在善惡境緣中不扭曲、不混亂、不顛倒,時時與道相應。

常行直心,則是超越「分別」與「統一」的心法合一。有時,修行者的心境已達到相當平穩的狀態,但是一注意起自己的心念起伏,就想努力使心完全靜止,結果卻適得其反,心動盪得更厲害,比原先更焦躁不安。這種情況,如同看到容器裡的水面有些波紋,試圖吹氣或用手撫平微波,最後都徒勞無功;若置之不理,波紋終究會消逝,水面也就平靜了。

實相,具足性、相、理、事、因、果。假使以為萬物的體性是停滯不動的,便會與活潑的現象與作用產生矛盾,觀行就會陷入二元思惟。所以,聖嚴法師強調:深信因緣,方能接受「空」的道理,唯有空去對一切事物的虛妄執著,才能從自私的小我及驕傲的大我,得到解脫,進入禪的悟境。

禪修,從覺知自己的身心運作開始,漸漸地就會明白:我們所激起的煩惱與情緒其實都不存在,並沒有任何人能真正擁有它們。

對許多佛教徒來說,四大與五蘊只是抽象概念,若用來實觀身體、心靈、環境與自我感的互動,即能在色、受、想、行、識中淡化執取,五蘊的堅實性將因此鬆動;當我們更靈敏地覺照身心,就能體悟自我的空性,於是更有信心層層放下:修行的挫折與歡喜。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
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